介紹
大蓬山,亦名達蓬山,原名香山(因山上多香草而得名),位於
慈谿市田央鄉境內,橫跨三北、
龍山、
范市三鎮,海拔422公尺,之所以命名為“達蓬”的原因,即從這裡出發航海可以到達蓬萊仙境。據宋寶慶《四明志》慈谿縣卷記載:“大蓬山又名達蓬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秦始皇東遊,欲自此入蓬萊仙境,故名。” 並一直沿用至今。山中重巒疊嶂、林木蔥鬱,登山遠眺,浩瀚的東海盡收眼底,是
浙江著名的旅遊勝地。
達蓬山海拔高400多米。幽深的山谷,峰巒簇擁,溪流蜿蜒,滿目蒼翠。山上岩石奇峭成香爐、石筍、伏虎、偃龍之狀,令人目不暇接。山勢崢嶸,崖岩危突,登頂可眺望東海。山分前達蓬和後達蓬,散有岩洞、佛跡、宋代崖刻、鬥雞峰、方臘寨等多處名勝古蹟,是歷代文人墨客喜愛涉足之地。相傳2000多年前,徐福就是從這裡率3000童男童女和水手及百工等近5000人東渡日本,為秦始皇去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的,其渡口就是如今達蓬山東邊的
鳳浦岙村。
傳說
徐福東渡最早見於《史記》。《史記·秦皇本紀》記載:“既已,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公元前210年(始皇三十七年),
秦始皇第五次東巡,“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遂遣方士徐福自此前往蓬萊仙島求取長生不老之藥。“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秦皇帝大說,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
平原廣澤,止王不來。”
西晉著名文學家
陸雲在其《答車茂安書》中,對此作了補充:秦始皇“東觀滄海三十餘日”。可見秦始皇不僅到了會稽,而且還到了鄮縣。鄮縣,舊屬句章,為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新設定。古時,達蓬山正位於句章與鄮縣的交界處。此事見載於各
地方縣誌記載,如宋寶慶《四明志》、元延佑《四明志》、嘉靖《寧波府志》、明於啟《慈谿縣誌》等宋元明清的相
關郡、縣誌中。
徐福東渡最終到達了日本,其間曾到達過
韓國等地,成為有史料記載的第一位跨海遠航的
航海家,為當地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使他成為一位偉大的經濟文化使者而為這些地方的人們永世銘記。自謂徐福後裔的日本前
首相羽田孜先生曾專程前來考察並為秦渡庵題詞以示紀念。
徐福東渡的故事在達蓬山地區代代流傳,中國徐福研究專家羅其湘教授在實地考察了浙江慈谿市達蓬山後,於1989年2月發表了慈谿達蓬山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派遣徐福東渡日本啟航地之一的著名論點。這一新結論,引起了中、日、韓等國徐福研究界的極大興趣,隨著研究的深入,達蓬山為徐福東渡成功啟航地的觀點被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認同。
徐福東渡文化是達蓬山特有的珍貴歷史文化遺存,留下了徐福東渡摩崖石刻、秦渡庵、小休洞、達蓬亭、跑馬崗、飲馬潭、御馬墳、千人壇、龍門坊、方士石、靈台石、風洞崗、望父石、徐福祠、求仙亭等與徐福東渡有關的歷史遺蹟,其中的徐福東渡摩崖石刻是 “我國唯一保留下來的反映徐福東渡歷史場景遺蹟”,非常珍貴。秦渡庵遺址 “是今天我國有據可考唯一的徐福啟航地之一的歷史遺蹟,它在徐福東渡的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民間故事的廣泛流傳和地方志的發掘,達蓬山徐福東渡啟航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2007年初, “徐福東渡傳說”被列入了浙江省第二批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正在申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日、韓的專家學者也在以徐福文化為紐帶,開展徐福文化研究的全面交流,努力推動徐福東渡傳說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徐福東渡文化交流日益國際化。
達蓬山以徐福的創新精神和勇於開拓精神為依託,憑藉徐福文化的傳承性和不斷擴大的影響力,精心組織進行達蓬山徐福東渡文化的開發,展示達蓬山獨特的東渡文化特點和內涵,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如今每年都有來自日本、韓國、
香港、
台灣等地的專家學者前來達蓬山考察,日本友人還在三北鎮建有徐福紀念館。
景點介紹
一、烏龜石
烏龜石是一隻天然形成的石龜,在石龜身上有貝殼和海螺的
化石,證明了他原系:“海底居民”能到這裡來“做客”完全得感謝大自然的恩賜。
相傳
玉皇大帝得道之時幻化出龜蛇二將,龜將游至達蓬山,見滿山奇花異草,景色怡人,便在此常駐。他熟知
天文氣象,常提前預示村民,使他們免受風雨侵襲。徐福東渡前有一次正要出海時,被龜將告知將有大風暴而躲過一難。但龜將卻因觸犯天條遭雷擊而死,化為這座石龜,據說當天氣變壞之時石龜會流淚並放出臭氣,提醒人們不要出海。
二、祈求壇
原名千人壇,相傳昔日秦始皇東遊會稽,登山望秩以求神仙。至此,見群峰連延東入于海,乃命徐福立壇祈求處,也是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在此朝東北方向焚香祭海求仙的地方,意寓祈求徐福平安渡海到達蓬萊仙島之意,因同時可容上千人祭拜,因此得名千人壇。現在原千人壇上式重新建起一座祈求壇。
三、求仙亭
求仙亭位於祈求壇邊,是徐福東觀滄海、祭拜之處,相傳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為順利入海求得不死之藥,每天在東方發白時命童男童女焚香祭海求神仙保佑。為紀念徐福東渡一事,故建求仙亭一座。
四、煉丹洞
煉丹洞是一座天然的石穴,相傳為徐福之師
張仙修道煉丹之地。張仙在此煉成丹藥後,“不予獨夫”,仙足一蹬,跨到蓬萊仙島去了。
五、小休洞
明天啟《慈谿縣誌》載:“小休洞在縣北三十里達蓬山,岑穴窈窕,秦始皇東遊,欲自此航海達蓬萊。”此洞僅容一人橫臥而入,洞內直橫相穿,深達十餘丈。一到冬天特別是下雪天,洞外白雪皚皚,洞口冒出一縷縷熱氣,象似神仙洞府,故有人稱之為“仙人洞”。
六、望火塘
望火塘原址在達蓬山東北虎頭山上,相傳徐福出海後,一些老弱殘兵便用巨石壘牆,伏如關口,中間是通道,塘內可堆木柴,夜間舉火,白天濃煙瀰漫,是為徐福返航指明航向。重建的望火塘只取其意。
七、秦渡庵
秦渡庵始建於唐天寶元年(
公元718年秋),原名“東渡庵”,是徐福後人為紀念徐福東渡而建,歷經千年,於清順治十七年被強盜搶劫後所毀。相傳徐福曾在此命人砍柴割草、搭屋造舍、平整土地,開掘水井,修築通往海口的道路,作渡海前的練習。中國著名徐福研究專家羅其湘肯定它是“我國唯一保留下來的徐福東渡的歷史遺蹟”。自認為是徐福後裔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親書“秦渡庵”三個字以示紀念,這座年代久遠的被棄的秦渡庵成了
徐福成功東渡的歷史見證。
八、古海洋貝殼化石
自然界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將億萬年前的海洋貝殼嵌進了今日高山上的岩壁中。上古的海洋,徐福東渡的啟航地,今日的旅遊勝地,真正讓人領略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九、仙人埠頭
相傳唐初達蓬山徐久堂有個徐姓樵夫,是徐福的遺民,一次到山上砍柴,在石坪旁遇到兩位童發鶴顏的老人在下棋,便站在一旁觀看,餓了撿起老人食過的殘桃吃了幾口便飽了,只見山上周圍的草木一會兒青一會兒黃,等老人一局終了飄然離去才想起回家,但地上的扁擔、柴繩、斧柄已經朽爛,回到家裡也面目全非,不認識一個人,只聽村民說百餘年前有個徐姓太公上山砍柴一直沒有回來。原來樵夫遇到的是兩位神仙,下棋的地方就是仙人埠頭。
十、旗盤石
徐福東渡前夕,秦始皇命人建造了旗盤,豎起一面桿高三丈三尺,幅寬丈余,上繡一石缸大小“秦”字,周圍以虎頭、麟、鳳作襯的
大纛旗,為徐福返航指示航向,後為漁人用來指引航標。
十一、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後人為緬懷徐福東渡這一歷史事件而保存下來的歷史古蹟,大約刻於唐宋間,故而十分珍貴,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石刻面朝東南,高1.2米,寬3.5米,整幅畫面展現“人馬步金橋”、“鯉魚跳龍門”、“麟鳳呈祥瑞”等場面,表現了徐福率童男童女從達蓬山東渡出海的史實,也是全國唯一倖存的反映徐福東渡的歷史古蹟。清康熙庚子年僧人惠初遊覽達蓬山時,在其中挖了神龕,並刻有“靈台自若”等字樣。
十二、龍門坊
在秦渡庵西的崗上,有一處較為平坦的地方,叫龍門坊,又名十八磨坊。徐福選定達蓬山為啟航地後,從全國選了三千童男童女和諸工百作等,在達蓬山上安營紮寨,經秦始皇同意,就在這塊山崗上建造茅舍,命石匠造磨,鑿制搗臼和碾子,逐步辦起了
磨坊,因是皇家需要才建起來的,便命名為“龍門坊”。後到了唐貞觀年間,大將尉遲恭在浙江抗擊扶桑海寇,駐兵達蓬山,在龍門坊增設碾子,磨坊發展到十八爿,並且長期住有居民,人們又稱這裡為“十八磨坊”。
佛跡洞
佛跡洞,也叫張仙洞,洞深10米,洞口狹窄,僅容一人弓身進入。洞內寬闊,四周峭壁削立,頭頂一方青天,壁上藤蔓、樹枝遮掩,陰涼爽身。洞的左側下方岩壁上有一碩大的天然腳印,據說是觀音大士留下的,與
普陀山的“觀音跳”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是謂佛跡洞。離洞不遠處,還有一處摩崖石刻。除靈台和神龕造型外,兩邊分別刻有波濤洶湧的大海、船、人、馬等。從圖象上看,可能是以徐福出海為題材的。石刻前面的十幾公尺處,有一裊裊冒氣的小洞,這就是縣誌所載的“小休洞”。因洞中常年有白氣逸出,故當地人俗稱“冒氣洞”。
佛跡寺
佛跡寺是座落於達蓬山巔的古寺。關於佛跡寺的來歷,緣起於其附近的一個佛跡洞。相傳唐天寶元年(742年),有位名叫達慧的雲遊僧來到山上,發現了荒蕪多年的佛跡洞,洞內留有觀音佛腳印一個,以為佛跡,遂建起了這座巍峨的寺院。佛跡寺原來還有中佛跡寺和下佛跡寺,現在已經只剩下遺址。
現重建的佛跡寺依託“千年佛跡”,又現當年古寺的宏偉壯麗。佛跡寺於禮佛區的主軸上依次排列天王殿(山門)、大殿、藏經樓,東西角樓、祖師殿、伽藍殿、藥師殿、彌陀殿及廊等分列左右兩翼,共同合成佛跡寺的主體禮佛空間。
香客寮、僧寮以及念佛堂組成院落,由北向南依次疊落。東側由
方丈院、素菜館、
鐘樓、
齋堂、居士寮組成、觀音院單獨設於東端。
有道是“東拜海天佛國,西祈千年福地”,浙東名寺佛跡寺屹立於鬱鬱蔥蔥的達蓬山巔,為各方香客保一生平安。
觀景庵遺址
觀景庵遺址,相傳是秦始皇在此觀景盼仙,後人為此建庵以作紀念。
徐福公園
達蓬山麓有一座徐福公園,由紀念館、賓館和公園組成。徐福村中還有一座
徐福廟。全村的居民大都姓徐,自謂徐福後代,供奉先祖於廟中。
鬥雞雙峰
也稱鬥雞岙,位於達蓬山南脈。有南北二崖,磊石疊聳,各高約80米,崖頂各屹立一雞形石,雙向對峙,如振翅欲斗狀,故又名鬥雞岩。
方臘寨
山巔一片平野,芳草萋萋,廣達百畝。相傳
北宋末,農民起義軍方臘所部一千餘人因戰鬥失利,敗退至此,占山建寨,故名。
中華石窗文化園
位於達蓬山山腳,窖湖東南面,是達蓬山旅遊度假區內的一大專題文化旅遊區塊。景區內坡地起伏,兩條花溪自東南向西北蜿蜒,景地峰嵐簇擁,滿目蒼翠,向西北遠眺,窖湖美景盡收眼底。
中華石窗園由澤山書院、精品館、動物主題館、人物主題館、石刻主題館、石刻迷宮陣組成,以石窗展示結合傳統園林的表現方式,為國內首創,是中國唯一的石窗博物館。遊客在這裡可以欣賞到寧波地區明清時期的古典園林、石窗藝術、郊野景致三個相結合的審美感受,展現了中國傳統建築及石窗藝術的魅力,具有極高的人文藝術價值。
此外還有跑馬崗,靈台山,方土石等景點。
目前,市氣象台在山頂建有現代化的天氣
雷達站,遊人登上山頂,在眺望東海景色同時,還可以小憩片刻,順便參觀現代化的氣象觀測設備,也是一舉兩得。
相關史料
《四明志》中記載道:“大蓬山又名達蓬山,上有岩高五六丈,左右兩崖對峙如
鬥雞石。秦始皇東遊,欲自此入蓬萊仙界,故名。”《剡源集》亦載:“汶溪北引達蓬,士人相傳秦始皇登此山,謂可以達蓬萊而東眺滄海,方士徐福之徒所謂跨溟濛,泛煙濤,求仙藥而不返者也。”
《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史書記載:木板船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距今已有3000多年,中國船舵的發明比國外早1200多年。戰國時,越吳及齊楚諸國已用兵船作戰,越地有輕舟、
偏舟、樓船等。同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囚夫差於甬東(今舟山),“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越國由會稽遷都琅邪,率“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浮海北上。”足證秦以前浙江杭州灣至山東半島間海運已通,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藥。派徐福等方士入海,四處覓神山,包括岱山,舟山各島已是可去之處,必然去過。
《寧波府志》載:“秦始皇東行郡縣,登會稽山,刻石紀功,徐市(福)等上書,言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仙人所居,請得齋戒,與童男童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福發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而象之西山,名小蓬萊者,徐(市)福遂居焉。始皇聞之,馴至貿三十日,發舟至懸海彝(夷) 二洲及。”《鄞縣誌》、《慈谿縣誌》也有類似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