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龍角(學名:Hydnocarpus annamensis (Gagnep.) M. Lescot et Sleum.)是大風子科大風子屬植物,常綠喬木,高8-25米;樹皮灰褐色;小枝圓柱形,有灰棕色絨毛。葉薄革質,橢圓狀長圓形,長10-29厘米,寬4-10厘米。花單生或2-3朵組成聚傘狀,腋生,長1-2厘米。漿果近球形,直徑4-6厘米,具棕色短柔毛;種子多數。花期4-6月,果期全年。
分布於寮國、越南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南部和廣西南部。多生長於海拔150-1200米的狹谷和潮濕的密林中。
大葉龍角對研究熱帶植物區系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種子油與進口的大風子油相近,均含同類的大風子酸、副大風子酸、告爾酸等,可供醫藥用,有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8-25米;樹皮灰褐色;小枝圓柱形,有灰棕色絨毛;冬芽卵球形,鱗片外面被棕色絨毛。葉薄革質,橢圓狀長圓形,長10-29厘米,寬4-10厘米,先端鈍尖,基部寬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被疏毛或僅沿脈被毛,中脈兩面突起,側脈5-10對,網脈明顯;葉柄長1-2厘米,被棕色絨毛。
花單生或2-3朵組成聚傘狀,腋生,長1-2厘米;花梗長3-5毫米,和總花梗密被棕色短絨毛;雄花:深綠色;萼片4-5,圓形,長約5毫米,外面有淡黃色絨毛;花瓣4-5,與萼片同形,並近等長,邊緣有睫毛;鱗片不明顯;雄蕊多數,花絲長4-5毫米,被毛;花葯球形或近心形,頂端稍尖,無退化子房;雌花:淡綠色,直徑約1.4厘米,萼片4,長圓形,長6-7毫米,內面無毛,外面密被鐵鏽色絨毛,邊緣有睫毛;花瓣8,近圓形,內面較小,外面較大,邊緣或多或少呈流蘇狀,無毛;鱗片肉質,圓形,直徑3-3.5厘米,頂端被毛,退化雄蕊8;子房卵圓形,微有8棱,密生短柔毛,幾無花柱,柱頭4-5。漿果近球形,直徑4-6厘米,具棕色短柔毛,宿存柱頭4-5;種子多數。花期4-6月,果期全年。
生長環境
多生長於海拔150-1200米的狹谷和潮濕的密林中。分布區屬低、中山雨林或季雨林,高溫多濕,乾濕季節明顯,年平均溫19-22℃,極端最高溫38-41℃,極端最低溫不低於0.5℃,相對濕度為70-80%;年降雨量1200-2200毫米,其中80-90%多集中在雨季(5-10月),乾季多霧,可補償水分的不足。土壤多為紫色砂質頁岩形成的黃壤,有機質層厚,pH值為4.5-6。在林中屬3-4層喬木,林地上罕見其更新的苗木。
分布範圍
分布於寮國、越南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南部(勐臘、江城、金平、屏邊和河口)和廣西南部(龍州大青山)。
主要價值
大葉龍角是熱帶植物區系的重要成分之一,中國僅有此1種,對研究熱帶植物區系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種子油與進口的大風子油相近,均含同類的大風子酸、副大風子酸、告爾酸等,可供醫藥用,有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1998年 ver 2.3——易危(VU)。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VU)。
物種現狀:稀有種。又名麻波羅,由於這些地區農墾事業的發展,原有植被大部被毀壞,種群數量大減,有的地區已經絕滅,應積極加以保護。
瀕危原因:由於熱帶雨林開發,生境破壞嚴重,生境退化或喪失;以及物種內在因素。
保護措施:該種多分布在保護區之外,果實尚未成熟時,被中國當地民族采作藥用。建議有關部門對現存的植株應加強保護,積極採種、栽培,以利保護物種和永續利用這一藥用植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