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藤

大葉藤

大葉藤,中藥名。為防己科植物大葉藤Tinomiscium Petiolare Hook. f. et Thoms.的根或莖。分布於廣西南部、雲南南部和東南部。具有祛風濕通絡,散瘀止痛,解毒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腰痛,跌打損傷,目赤腫痛,咽喉腫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葉藤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毛茛目
  • :防己科
  • :大葉藤屬
  • :大葉藤
  • 分布區域:廣西南部、雲南南部和東南部
  • 採收時間:全年均可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別名

越南大時藤、奶汁藤、假黃藤、獁𤠑能、黃藤子、黃藤、土黃連、藤黃蓮

入藥部位

根或莖。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祛風濕通絡,散瘀止痛,解毒。

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腰痛,跌打損傷,目赤腫痛,咽喉腫痛。

相關配伍

1、治風濕痹痛,小兒麻痹後遺症,肥大性脊椎炎:大葉藤適量,浸酒,內服,外搽。
2、治骨折:大葉藤藤莖適量。研粉,調酒煮熱,敷患處。(1-2方引自《廣西本草選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外搽。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洗淨,切段,鮮用或曬乾備用。

形態特徵

木質大藤本。莖枝折斷有白色乳汁,鮮葉折斷有膠絲相連;莖有不規則的縱裂溝紋,嫩枝被紫紅色絨毛。葉紙質至薄革質,闊卵形或卵形,長9-25cm,寬6-15cm,先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近截平或微心形,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乾時上面有波狀皺紋,掌狀脈常5條。總狀花序多個簇生於老莖或無葉的老枝上,常下垂,長7-35cm,被紫紅色絨毛;花單性異株,白色至淺綠色;雄花萼片9,外面的微小,裡面的長3-5mm;花瓣6,舟狀;雄蕊6,花絲肥厚。核果長圓形,背部隆起,長2.5-4cm,橙黃色。
大葉藤

生長環境

生於深山密林中或石灰岩山坡林中。分布於廣西南部、雲南南部和東南部。

藥材性狀

根圓柱形,直或稍彎,直徑0.5-2cm。表面棕黃色或淺棕色,具不規則縱向溝紋。質硬,斷面灰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和小孔,皮部易破裂。氣微,味苦。
莖圓柱形,少數略彎,直徑可達2.5cm。表面灰棕色,具粗縱棱,節處隆起。質硬,斷面放射狀紋理較根部密而明顯。

相關論述

《廣西本草選編》:“壯筋骨,活血通絡。主治風濕痹痛,小兒麻痹後遺症,肥大性脊椎炎,骨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