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排草

大葉排草

大葉排草,中藥名。為報春花科植物大葉過路黃Lysimachia fordiana Oliv.的全草。分布於廣東、廣西和雲南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消腫解毒之功效。常用於黃疸,浮腫,泄瀉,跌打損傷,瘰癧,癤腫。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葉排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報春花目
  • :報春花科
  • :珍珠菜屬
  • :大葉過路黃
  • 分布區域:廣東、廣西、雲南
  • 採收時間:春、夏季
  • 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淡,性平。

功效

清熱利濕,消腫解毒。

主治

用於黃疸,浮腫,泄瀉,跌打損傷,瘰癧,癤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採集加工

春、夏季採收,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短,發出多數纖維狀根,莖通常簇生,直立,肥厚多汁,高30-50cm,圓柱狀,散布稀疏黑色腺點,通常不分枝。葉對生,莖端的2對間距短,常近輪生狀;具短柄或近無柄,中部葉柄長6-20mm;葉片橢圓形,闊橢圓形以至菱狀卵圓形,長6-18cm,寬3-10(-12.5)cm,先端銳尖或短漸尖,基部闊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麵粉綠色,無毛,兩面密布黑色腺點,側脈4-6對,在下面稍隆起,網脈纖細,不明顯;近莖基部的1-2對葉退化呈鱗片狀。花序為頂生縮短成近頭狀的總狀花序;苞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1-1.5cm,密布黑色腺點;花梗極短或花序下部的長達6mm;花萼長6-12mm,5分裂近達基部,裂片長圓狀披針形,寬2-3.5mm,密布黑色腺點;花冠黃色,長1.2-1.9cm,基部合生部分長4-5mm,5裂,裂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鈍或稍尖,有黑色腺點;雄蕊5,花絲下部生成高約3mm的筒,分離部分長3-4mm;花葯卵形;子房卵珠形,花柱長約7mm。蒴果近球形,直徑3-4(-5)mm,常有黑色腺點。花期5月,果期7月。

生長環境

生於密林中和山谷溪邊濕地,垂直分布上限可達海拔800m。分布於廣東、廣西和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廣西民族藥簡編》:“治腹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