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舒村

湖北省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流芳街大舒村,位於東湖高新區東南部地區,區域面積5000畝,轄3個自然灣、11個居民組,846戶居民,人口3259人。 水廟聚和大舒村 ,水廟聚是我先祖舒伯智公始居之地,本支世祖應麟公發祥之地,後來稱為舒家大灣,現為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流芳街大舒村。2006年大舒村由流芳街劃歸武漢市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武漢·中國光谷)託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舒村
  • 別名:大舒嘠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中
  • 面積:5000畝
  • 人口:3259人
  • 方言:流芳大舒腔彎管子
基本概況,拆遷還建,佛祖嶺社區,村民入住新家,人性化拆遷 巨資打造產業園,成立物業公司,幸福來敲門,

基本概況


由於大舒村處於武漢·中國光谷的核心地帶,因此這裡的大片土地已經被有計畫地徵用,今日的大舒村已遠遠不是當年我們的先祖舒伯智公舉家來此定居時的景象,也不是當年舒學鎣公在這裡肩挑販賣、白手起家時的情景。如今這裡已經發生了幾千年來從未有過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極大地改變著大舒村人的生活,給我們的宗親們帶來美好的前景。不過這裡如今就只剩下“大舒村”這個地名了,我們的前輩當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雞犬之聲相聞、男耕女織的水廟聚、舒家大垮和大舒村已無從尋覓了。眼下,有著舒學鐾公和眾位親屬墳塋的祖墳山都搬遷了,到那時我們的“根”大概已經不是一片實實在在的、摸得著、看得見,可以與之親密接觸的家園和一群與我們血緣相連的宗親們,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永遠的符號了。

一百多年前,一群舒姓村民從江西遷徙到了武漢,定居在這個名為水廟聚的地方,後因村規模不斷發展與擴大,全村人以"舒"姓為姓氏而易名,村民絕大部分靠種田和捕魚為生。2011年全村通過東湖開發區的“安居工程”項目,整體拆遷入住佛祖嶺D區,如今已過上城市人的生活。

拆遷還建

佛祖嶺社區

這批安置還建房位於佛祖嶺社區D區,總建築面積為18萬平方米。還建房共有32棟1455套。戶型分別為40平方米一室一廳、80平方米兩室一廳、120平方米三室一廳的戶型。
佛祖嶺社區是湖北省武漢東湖高新區高起點規劃、高品質設計、高標準建設的大型農民還建社區,是武漢市乃至湖北省“以城市標準建農村、以市民理念育農民”的縮影,主要安置了佛祖嶺、牌樓舒、汪田、大譚等9個村的拆遷還建農戶。佛祖嶺社區的建設,保障了富士康、中芯國際、武鍋、武重、金融港、鳳凰山產業園等省、市重大項目的建設,是高新區實施的一項重大“安居工程”。佛祖嶺社區總規劃占地面積70公頃、建築面積110萬㎡,還建樓高層72棟,多層145棟,總計217棟;社區建設完成後可容納1萬戶約4萬人居住,整個社區分A、B、C、D、E五個片區,2007年底A區建成,第一個征地拆遷村佛祖嶺村搬遷至新居,2008年、2009年,B區、C區相繼建成,牌樓舒、汪田、大譚等9個村拆遷農民相繼入住社區。目前已建成的A、B、C、D四個區,建築面積78萬方,入住人口6864戶,總計約1.8萬人。
佛祖嶺社區是湖北省最大的農民還建社區,規劃面積110萬平方米,全部建成後將安置近4萬農民。僅僅3年時間,東湖高新區便完成了佛祖嶺社區A、B、C三區55萬平方米還建房建設任務,確保了佛祖嶺、牌樓舒、汪田、大譚等9個村4664戶拆遷戶的還建安置工作,無一例因分配不公而發生糾紛或上訪事件,創造了和諧拆遷的"奇蹟"。在佛祖嶺轄區"十三村一委"未還建安置的四個村中,大舒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村,面積大,人口多,村民大多在外租房過渡。如今,湖北省最大的農民還建社區--佛祖嶺社區,迎來了第四批新主人。
佛祖嶺實景圖佛祖嶺實景圖

村民入住新家

2011年5月18日上午,3200多村民遷新居,大舒村搬遷入住儀式於當日舉行。3200多名大舒村村民即將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房。這批安置還建房位於佛祖嶺社區D區,總建築面積為18萬平方米。還建房共有32棟1455套。戶型分別為40平方米一室一廳、80平方米兩室一廳、120平方米三室一廳的戶型。還建房是配電梯的小高層樓房。天然氣、電話線、寬頻網和電視天線接口均已安裝到戶,小區內建有籃球場、休閒健身設施。村民舒根國介紹,他家原來在大舒村大舒灣,有一棟兩層半的磚房,面積240平方米左右,政府按照每平方米1300元的價格予以補償。按標準他可以認購兩套各120平方米的安置房,每平方米1200元。這樣算下來,他不僅不用花錢就住進了新房,還多"賺"了一筆錢可供日後生活的補償款。佛祖嶺D區交房後,大舒村846戶共3259名拆遷農民,被整體安置到新居。

人性化拆遷 巨資打造產業園

佛祖嶺辦事處黨工委書記程亞紅介紹,村民向市民的轉變,關鍵問題就是思想,只有思想轉變了,才有行為和生活習慣的變化。東湖高新區的建設涉及大量征地拆遷,為農民尋求再就業機會,讓他們融入市民生活將是今年辦事處的重點工作。
2005年,東湖高新區託管原江夏區流芳13村1委,準備儲備一批土地促進高新區產業空間的拓展。大舒村大規模的征地拆遷工作隨即而來。
2009年春節期間,天氣異常寒冷,東湖高新區管委會主要領導攜佛祖嶺辦事處班子成員一行,帶著米油、棉被,來到大舒村拆遷戶家中慰問,關注拆遷戶的生活狀況。他們來到遲遲不願簽訂房屋拆遷協定的拆遷戶舒慶鵬老人簡陋的居室,上門了解老人的思想以及生活狀況,在精神上、感情上進行疏通、開導。兩天后,舒慶鵬滿臉歡笑地在拆遷協定上籤字。
2010年,大舒村產業園動工,村委會全額出資約1.8億元,這片曾寄託著上世紀70、80年代大舒人情感的地塊,還將引入100億的投資,力爭在三年內改造升級為東湖高新區核心商圈的標誌性視窗。

成立物業公司

一些農民苦於沒有技術、學歷以及工作經驗,又因為得到了征地補償款而不願意做一些簡單勞動,致使長時間無法再就業。為了保證村民有穩定的經濟來源,街道辦事處、村採取各種措施、多渠道幫助村民創收增收。
大舒村村書記舒治江向記者介紹,辦事處幫助村里專門成立物業公司,招聘本村村民同,向周邊和企業提供保潔等各類物業服務,已解決近500人就業難問題。同時,還組建大舒村建築材料公司。
佛祖嶺辦事處黨工委書記程亞紅介紹,村民向市民的轉變,關鍵問題就是思想,只有思想轉變了,才有行為和生活習慣的變化。東湖高新區的建設涉及大量征地拆遷,為農民尋求再就業機會,讓他們融入市民生活將是今年辦事處的重點工作。

幸福來敲門

入住新社區以後,農民的生活會如何呢?"肯定是現在的生活比較幸福啦!
有的村民邊端著飯邊帶著小孫女在健身器材旁邊玩耍。一位劉婆婆介紹,她和老伴兩個帶一個孫女,孫女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劉婆婆則在外地零工,一天可淨賺50元,爹爹在社區物業公司做保潔員,一個月收入有1000多,上班就在家門口,十分方便,孩子父母每個月都會寄生活費,加上村里每月發放補貼,每月可以有一筆積蓄,比原來在村里種田強多了。
"村婦"成功轉型為"城裡人",是汪田村35歲的王菁華最大的感慨,她介紹從前在家天天蓬頭垢面,說的是別人家長里短。住進新社區以後,打工閒暇之餘,她和姐妹們相邀到小區門口跳舞,心態和外表都年輕了不少。
原佛祖嶺村有名的貧困戶田剛住進社區後,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轉變。社區就業辦推薦他和妻子到富士康工作,兩人月收入加起來5000多,從根本上擺脫了貧困。
大舒村村民已聽到了幸福的敲門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