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龍普明寺,是海南歷史上唯一的皇家佛寺、曾是嶺南最大的禪林,位於海口市府城鎮東南、南渡江邊的海航集團家屬樓的地塊上。
歷史發展
前身:
元文宗潛邸觀音閣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唯一曾到過海南島的大一統王朝皇帝只有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彼時他還只是一名親王,是元武宗次子,大德八年(1304年)出生於漠北。據《元史》記載,元武宗去世後,其弟仁宗繼位並傳位己子英宗。為消除武宗苗裔對皇位的干擾,圖帖睦爾之兄和世瓎(後為元明宗)在仁宗朝已被勒令出鎮遠離大都的雲南,中途起兵敗逃西北阿爾泰山。英宗繼位後,“是時權奸貼木迭用事構讒,離間宗親,近屬無所容”。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5月,圖帖睦爾遭人誣陷,英宗不辨清白即下詔“遷親王圖帖睦爾于海南”。
按照元朝法律,流刑“則南之遷者之北,北之遷者之南”。圖帖睦爾當時身在大都,因此被英宗流放到海南。由此,圖帖睦爾與海南結緣,成為海南歷史上唯一曾經來過的皇帝。而當時海南是南方極邊之地,“有罪移鄉者,北人則居廣海,南人居遼東,去家萬里,涉瘴癘寒苦,往往倴於道路”。顯然,圖帖睦爾前往當時的蠻荒之地海南島,處境相當惡劣。在元代,因為宮廷政治生態險惡,前朝皇帝之子如果未能順利繼承帝位,往往會被遠遠發配。被發配到極邊海島的還有元朝末帝——元順帝,曾經被發配到朝鮮西海岸小島大青島。
圖帖睦爾剛到海南時,雖然是元武宗之子,但實際卻是因遭猜忌而被貶斥的失敗的皇位競爭者,身份十分敏感。因此他到了海南後,不得不稍避嫌疑,做出離群索居的樣子。因此,他選擇自己的宅邸沒有在安置地瓊州府城內,而是在城南選擇了一處宅邸。由於篤信佛教,在瓊州路軍民安撫司、元帥府等軍政要員的資助下,他還在自己的宅邸里建了一座小小的佛寺——觀音閣,這裡就成為圖帖睦爾的“潛邸”。關於這座觀音閣的造型,記者查找到的史書或地方志上並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但可以想見,因為是一座被貶皇室小府邸里的家廟,又僻處南荒,規模必定十分小,只能是“略具形跡”罷了。
不過,圖帖睦爾並沒有因為遭到英宗的猜忌而鬱鬱寡歡,相反他卻認為遠離政治鬥爭的中心對於自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此,雖然海南“炎霧噴毒,往鮮生還”,但圖帖睦爾卻能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有安無苦”地渡過了這段艱難的歲月。在瓊州,他還遇見了自己的夢中情人青梅,並將其納入潛邸,誕生了一段至今流傳的“皇子民女”的佳話。
承統:
圖帖睦爾在京懷舊邸
3年後,在海南蟄伏的圖帖睦爾迎來了人生的轉機。
至治三年(1323年)8月,元英宗在“南坡之變”中被弒。鎮守漠北的晉王也孫鐵木兒登上皇位,是為泰定帝。為緩解因英宗被弒所引發的一系列矛盾,泰定帝即位後便積極籠絡人心,將英宗朝時期被流放的官員諸王召回,“二十四人還京師”。遠在海南的圖帖睦爾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之下於泰定元年(1324年)被重新召回到大都。10月,圖帖睦爾被封為懷王,並於翌年正月“出居於建康(今南京)”。泰定五年(1328年),也孫鐵木耳病逝,留守大都的簽樞密院事燕帖木兒謀立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瓎為帝,後以路遠改立圖帖睦爾,是為文宗,改元天曆。
幾經周折,坐穩帝位後,文宗開始效仿元朝諸帝,興建佛寺。
由於崇信佛教,元朝每位皇帝即位後都要營建新寺。例如,元世祖忽必烈建了大宣文弘教寺,元成宗建了天壽永寧寺,文宗之父武宗也建了崇恩福元寺。因此,文宗即位後即效仿列祖列宗,先後建了數座大型寺院,其中就包括大興龍普明寺。
為什麼要修建這座寺廟,除了元文宗崇信佛教,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他是個念舊情的人,想藉此感恩上天讓自己平安度過海南歲月。他與青梅的故事就是一個例證,而另一個例證則是撒迪。
元文宗出居海南時年僅17歲,未被正式封王,只是皇室一名普通成員,沒有正式宗王那樣的常侍官屬,更何況他出居海南又屬流放而非出鎮,因此他身邊的侍從人員不會太多。由於史料的匱乏,目前已知圖帖睦爾出居海南時的侍從人員只有1人,名撒迪。
據《元史·文宗本紀》記載,天曆元年(1328年)11月,元文宗曾對中書省臣回憶說:“朕在瓊州、建康時,撒迪皆從,備極艱苦,其賜鹽引六萬,俾規利以贍其家。”關於撒迪,元史並沒有為他專門立傳,但此人在文宗朝非常活躍,其事跡散見於《元史》各紀、傳及表中。王獻軍認為,從撒迪的名字以及與文宗的親密程度分析,他應該是蒙古人,而且很可能是宗室成員。文宗被貶海南時,他隨侍左右。在文宗與其兄和世瓎爭奪帝位時,他曾受文宗派遣到上都迎接明宗。
而海南的地方志中也對撒迪有所記載。據正德《瓊台志》記載,撒迪在海南期間,曾在瓊州路下屬之瓊山縣縣城東建有壽佛堂、延壽堂和彌陀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撒迪在泰定元年(1324年)正月隨圖帖睦爾被召回後,又在泰定二年以廉訪僉憲的身份返回海南。
正因為有這樣的淵源,文宗即位後,撒迪一路高升,因功先被授予治書侍御史一職,後又兼奎章閣侍書學士。文宗駕崩後遵其遺詔繼位的寧宗又進一步升撒迪為中書平章政事, 即副宰相。
建廟:
嶺海之間蔚為奇觀
謫居瓊州三年間,雖海南島自然環境十分惡劣,但元文宗並無任何的不適,故認為這是佛祖在保佑。為了懷念自己在觀音閣度過的歲月,感謝上天的眷顧,圖帖睦爾即位之後便下令擴建觀音閣。他下旨改瓊州路軍民安撫司為乾寧軍民安撫司,並於天曆二年(1329年)九月“捐金鳩工,即瓊陽之勝地,建釋氏之精藍,又答天地祖宗昭貺,以介福於太皇太后,又以保其人焉。”
文宗下令設立大興龍普明營繕提點所(又稱海南營繕提點所),並秩正四品,隸隆祥總管府,開始營建大興龍普明寺。至順元年(1330年)二月又將大興龍普明提點所改為營繕都司。由於修建大興龍普明寺的工程十分浩大,他特別詔令湖廣行省臣玥璐不花督促海北海南宣慰司、乾寧軍安撫司建造普明寺。至順三年(1332年),又以閩海僉憲阿剌護世來長營繕事,任達魯花赤。關於建寺的具體地點,地方志上明確指出是在文宗當年謫居海南時的潛邸所在地,也即瓊州城南,就是在觀音閣的基礎上建成的。
大興龍普明寺建成後,規模龐大。正德《瓊台志》記載,建成後的普明寺“規模雅麗,冠於嶺海”。朝廷當時還特命一代文豪、翰林學士虞集為此寺撰文。虞集不惜筆墨,寫了洋洋灑灑近千言的紀文,至今仍存。
大興龍普明寺建成後,為了該寺的持續發展,元文宗煞費苦心。一方面設立常駐官員,除了前文提到的營繕都司“掌營造出納錢糧之事”外,又常設了“達魯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一方面,賜予大量錢財和土地,於至順元年(1330),“賜鈔萬錠,市永業地”。經過各項規制完善、獲得政府巨額投資保障之後,該建築“其規模雄麗,冠於嶺海”。另一方面,又延請有道高僧。
元代海南佛教發展和興盛,湧現了四位著名的僧人,其中一位法號月林,就被延聘為大興龍普明寺的主持。月林是澄邁保義都人。從小就聰明而領悟力很強,入山苦行修習佛學經典後成為海南有名的高僧。文宗在被貶于海南期間,就與他結交相識,並賜給他很多“金楮幣(高保值、高價值紙幣)”,但他從來沒有用於私人,而是全部交給寺廟使用。因此,大興龍普明寺建成後,月林被延聘為住持。50歲時月林涅槃,趺坐而化(佛教盤腿端坐時去世),被火化時形成了“五色舍利”。
死的時候,他留下了一首偈子(佛教唱詞),佛偈云:“昔不曾生,今何曾滅?月過長空,清光皎潔。”
大興龍普明寺自建成後,從元朝到明朝,一直香火旺盛。到了清朝前中期,依然大體保存完好。
乾隆十一年(1746年),瓊山縣知縣楊宗秉還曾倡捐募修。
鹹豐年間(1850—1861)被廢棄,至今遺蹟已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