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貨”是上海方言中出現頻率很高的辭彙。 “大興”指假冒,“大興貨”就是假冒偽劣商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興貨
- 特點:上海方言中出現頻率很高的辭彙
- 含義:假冒偽劣商品
- 來源一:《青幫紀要》中“江湖切口”一節
詞語來源,來源一,來源二,來源三,來源四,詞義擴展,同義詞,
詞語來源
“
來源一
大興”一詞早在民國年間出版的《青幫紀要》中有“江湖切口”一節,收錄了當時許多幫會和江湖切口,其中就有“大興”一詞,釋義就是“假的、假冒的”,說明上海方言中的“大興”一詞至遲在20世紀20年代已流傳開了。
上海是一個海納百川、五方雜處的移民城市,江浙兩省移民比例最高。早在1907 年,浙江商人集資興建了滬杭甬鐵路(上海----杭州----寧波),並在上海老城廂南門外建立了一個火車站,稱之南站。之所以稱之為南站,是相對於北站而言,因為當時在現今的閘北區天目東路還有一個滬寧線(上海----南京)的北站。南站位於南門外1000 米左右,凡是去杭州寧波的乘客都需經過這條馬路,那時的市政府就在南門外闢建了一條馬路,叫大興街。大興街一建立,馬上引來眾多商家,不久便成了滬上繁華的商業街。
據統計,當時的浙江人占上海移民的25%,逢年過節他們要回家鄉與親人團聚,臨上火車時總想買些東西回去送人,而大興街的一些不法商販為牟取更多的不義之財,常常以假貨次品冒牌貨冒充優質商品出售給趕火車的顧客,因為他們一旦登上火車,即使發現所購商品有問題,也不可能跳下火車與商販論理退貨,只能成為被斬的“冤大頭”。久而久之,“大興街上的貨物”濃縮為“大興貨”,成為了假冒偽劣商品的代名詞。
來源二
流行於八十年代之交的滬語“大興”,據上海史專家薛理勇認為,它與上海的“大興街”有關。“上世紀(十九世紀)後期南市小西門外新開一條‘大新街 ’,後來改名‘大興街’,這些加工非真金首飾的工場主要設在這裡。據說這裡生產的飾件蓋有‘大興’印戳,以示與正宗銀樓產品區分,所以人們把非正宗飾件稱之‘大興’或‘大興貨’。也有人認為大興街生產仿金飾件是不列印記的,只要看到沒有印戳的飾件即知是大興街生產的,所以稱之為‘大興貨’。”(《上海閒話》)
來源三
據老輩人說,大興街一帶是以前是華界,居民多為底層勞動人民,二、三十年代,上海開始繁榮。這裡的人出去找工作,一般商行對服飾都有要求,窮人肯定買不起好衣服,但又必須置一套行頭,於是大興街便出現了賣廉價西服的商鋪,隨著需求越來越大,賣服裝的商鋪也越來越多,大興街成了遠近聞名的服裝街。老城區的人穿西服也不自在,見了熟人便自嘲是“大興貨”。“大興貨”的本義是便宜低擋。以後“大興”一詞流傳開了,又引申出“不牢靠”等意思,如上海人說“這個人有點大興”、“這件事有點大興”,其中調侃的含義大於貶損,如果當面對一個人說“你有點大興”,“你做的事太大興了”等等,被說的人至多有些尷尬,而不會很憤怒。所謂“那條大興街出的都是假貨”說法極其荒唐,當時大興街的買賣雙方基本上都是周邊的人,本來就是圖個便宜,怎么假?以前只有高檔貨、低檔貨,沒有什麼真貨、假貨。七十年代前上海基本上沒有假冒偽劣一說,老輩人一般也不說“大興”一詞。八十年代後“霞飛路”旁的華亭路、襄陽路才真正是假冒偽劣,假貨冒真貨斬斬沖頭,在滿足一些人虛榮心的同時也復興了“大興貨”一詞,並使它偏離了原義。
來源四
“大興即DASHY"
這一說,僅見之於朱大可一文:“隱藏在當代上海俚語中的那些近代隱語記號,無疑是我們對殖民地魯迅進行精神分析的一個文化語言學的主要依據。我注意到,那些描述商品和人性低劣性的語詞在上海俚語占據了重要地位:"蹩腳"(BILGE,船底污水,引申為骯髒的、下三濫的、劣質的)、"大興" (DASHY,浮華的,華而不實的,引申為假的、冒牌的、劣質的)以及“骯三”……(《殖民地魯迅和仇恨政治學的崛起》)。
詞義擴展
1956 年全國工商企業實行國有化後,商店的領導和員工全拿國家工資,他們也就沒有必要拿假冒偽劣商品去欺騙顧客,因此,“大興貨”逐漸在社會上消失了。
到了20 世紀80 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私營企業商店迅猛發展,一些缺乏職業道德的廠商唯利是圖生產銷售假貨次貨冒牌貨。於是,“大興貨”又頻繁地出現在市民的口中, “大興”的詞義範圍也有了擴大,人們把說假話說空話不兌現諾言的行為都稱之為“開大興”。
“大興貨”“大興”及“開大興”,與提倡誠信的和諧社會格格不入,為人們所不齒。
同義詞
西貝貨;水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