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城概述
大興宮為隋高祖
楊堅開皇二年(公元582年)興建,開皇三年建成,由建築師宇文愷主持修建,為隋朝皇宮。唐睿宗景元元年(公元710年),改稱太極宮。宮城坐落在大興城中軸線北端、大明宮之西。自隋文帝開始,以大興殿為中朝,是皇帝主要聽政視朝之處,每逢朔(初一)、望(十五)之日,皇帝均臨此殿會見群臣,視朝聽政。另外,皇帝登基,冊封
皇后、太子、諸王、公主大典及宴請朝貢使節等也多在此殿舉行。
唐高宗以後,皇帝多移居大明宮和興慶宮,但每遇登基或殯葬告祭等大禮,如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唐敬宗即位,唐代宗、唐德宗葬儀仍移於大興宮(太極宮)進行,它在長安三內諸殿中地位最尊。大興殿位於宮城的中央,東臨東宮,西連掖庭宮,南接皇城,北抵西內苑。東西寬2820米,南北長1492.1米,面積2.9平方公里,約相當今北京明清故宮的近五倍。
宮廷布局
宮牆四面共有十門。分為中、東、西三部。中部為皇宮,即大內,東西寬1285米,面積1.92平方公里。東部為太子東宮,寬833米,西部為服務供應部分及作坊掖庭宮,寬703米。
大內部分自南而北分朝區、寢區和苑囿三大部分。
朝區為處理國政、舉行大典的辦公區,象徵國家政權;寢區是皇帝的住宅,代表家族皇權。朝區正南為宮城正門承天門,是元旦、冬至舉行大朝會等大典之處,比附周代宮殿之“大朝”或“外朝”,門外左右建高大的雙闕,闕外為朝堂。門內正北為朝區主殿大興殿,是皇帝朔望(初一、十五兩日)聽政之處,比附周代宮殿之“中朝”或“日朝”。殿四周有廊廡圍成巨大的宮院,四面開門,南門為太極門。
大興殿一組宮院之東西側建宮內官署,東側為門下省、史館、弘文館等,西側為中書省、舍人院等。大興殿後為宮內第一條東西橫街,是朝區和寢區的分界線。橫街北即寢區,正中為兩儀門,門內即寢區正殿兩儀殿,也由廊廡圍成矩形宮院。此殿是皇帝隔日見群臣聽政之處,比附周代宮殿內朝的“朝”或“常朝”。兩儀殿東有萬春殿,西有千秋殿,三殿都各有殿門,由廊廡圍成宮院,與兩儀殿並列。兩儀等殿之北為宮中第二條東西橫街,街東端有日華門,街西端有月華門,橫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寢宮,大臣等不能進入。此部分正中為正殿甘露殿,殿東有神龍殿,殿西有安仁殿,三殿並列,以甘露殿為主,各有殿門廊廡形成獨立宮院。前後兩列,每列之殿是寢殿的核心,有圍牆封閉,其中兩儀殿和甘露殿性質上近於一般邸宅的前廳和後堂。甘露殿之北即苑囿,有亭台池沼,其北即宮城北牆,有
玄武門通向宮外。
在朝區門下省、中書省和寢區日華門、月華門之東西外側,還各有若干宮院,是宮中次要建築。朝寢兩區各主要門殿
承天門、太興門、大興殿、兩儀門、兩儀殿、甘露門、甘露殿等南北相重,共同形成全宮的中軸線。大興殿各殿宇壓在今西安市下,無法做進一步勘探。
承天門
在所有的這些城門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
承天門了。承天門位於大興宮南牆的正中,門址在今西安城內
蓮湖公園南側。據考古探測其東西殘存部分尚長41.7米,已發現三門道,中間門道寬8.5米,西側門道寬6.4米,東側門道寬6·4米,門道的進深為19米。門址底下皆鋪有石條和石板,建築極其堅固。門上有高大的樓觀,門外左右有東西朝堂,門前有廣三百步的
宮廷廣場,南面直對
朱雀門、
明德門,寬約150米一155米的南北直線大街,位置十分重要。承天門為大興宮的正門,是封建皇帝舉行“外朝”大典之處。如元旦、冬至,設宴陳樂都在此處進行。
玄武門
大興宮的北門玄武門,亦以其重要的政治、軍事地位稱雄當時。其地居龍首原余坡,地勢較高,俯視宮城,如在掌握:是宮城北面的重要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