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寺(江蘇省揚州市佛教寺廟)

大聖寺(江蘇省揚州市佛教寺廟)

大聖寺與仙女廟齊名,是江都著名的古剎,建於唐朝高宗年間,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這期間,有過多次大的修建:明 天啟中修,清康熙三十五年重修,同治、光緒時大修,1916年重修殿宇,替佛像裝金,寺院煥然一新。解放前夕毀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聖寺
  • 地理位置:江都縣
概況,大聖寺僧人,現狀,新建的大聖寺,

概況

歷史沿革——大聖寺古貌
寺院原址位於仙女鎮運鹽河北,與仙女廟緊鄰,寺院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四周環水,老樹扶疏,環境幽靜,山門直對北玉帶河上的長橋。山門上方有太史顧圖河題寫的門額“古大聖寺”。進入山門,便是天王殿,一座紅木龕內供奉的坐像彌勒佛,滿面春風,笑迎香客;背後佛龕中立像韋陀面北站立,手執降魔杵,精神威武;東西兩壁前,四大天王分列左右,佛身高大,倍於常人,彩塑木雕,威靈顯赫。
天王殿後是一庭院,一畝見方,青磚鋪地,東西兩側各有建築,東側是齋堂、禪堂,乃游雲僧歇宿之處,西側室內供奉佛祖牌位。
穿過庭院,第二進便是大雄寶殿,殿宇宏敞,能容數百人。正中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左供阿難,右供迦葉;佛像莊嚴肅穆,金碧輝煌。殿中高掛琉璃燈一盞,日夜長明。東西兩側分供十八羅漢,鎏金塑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殿後朝北是千佛山,手持觀音瓶的觀音大士塑像,站立在鰲魚頭上。身後為五彩泥塑,其中有大海波濤、仙山峻岭、龍宮貝闕、猴王洞府以及大小佛像,不可盡數。殿東除客廳、僧房、飯堂外,還有引人入勝的園林建築環碧山房,兩楹一廂,清禮部主事嚴紹曾題其額。這是當年冶春後社詩人江石溪、林小圃、凌仁山、嚴紹曾、王景琦等騷人墨客吟詩聚會地之一。殿西是念佛堂,為尼僧、居士聽法師講經的場所。
大雄寶殿後面又是一個大的庭院,東邊有一株老柏樹,枝葉茂盛;西邊有一株銀杏,每到初秋,果實纍纍,寺僧大擺“百果宴”。屆時,地方文人雅士應邀而來,一邊品嘗,一邊吟詩,其樂融融。庭院向北而行,便到藏經樓。樓上下各有5間,樓下中三間為會客廳,東一間為高僧房,西一間為方丈室。樓上為藏經之處,遊人止步。

大聖寺僧人

方丈博學多才,頗有名望。民國以後,振遠、仁山、宏謨、明祥、牖山等先後任過方丈。振遠既通經典,又擅長詩畫,與鎮上知名人士深交甚厚;仁山精通佛學,為當時中國著名的三大法師之一,曾多次在國內外講經;宏謨對佛學研究頗深,後為南京?盧寺方丈;明祥,亦僧亦儒,後任南京棲霞寺、杭州靈隱寺方丈;牖山精通佛學,也是弈棋高手,解放後,曾擔任縣政協一至四屆常委。
寺院生活用房較多,清軍、北洋軍、偽軍、國民黨軍等都曾在這裡駐紮過,這對寺院的破壞性很大,造成清淨佛地不再清靜。解放前夕,庭院荒蕪,雜草叢生,舉目蕭疏,殿宇墮毀,香火冷落,眾僧四散,僅剩下守寺的方丈牖山和幾名和尚。解放後,縣糧食局設於寺內,房屋進行改造,古大聖寺不復存在。

現狀

1993年11月,江都縣人民政府將江都鎮金龍四大王廟改為今大聖寺。1999年5月1日,大聖寺舉行了佛像開光暨祖永住持升坐儀式,揚州市佛教協會贈送“蓮花觀世音”(中堂)。著名高僧雪松法師撰聯並書:“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國內佛教界知名人士雲集於此,雪松法師主持開光。古剎大聖寺的恢復基本完成。

新建的大聖寺

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南側廊房等。山門寺匾,古由清朝康熙欽點榜眼、太史公、大橋人顧圖河手書“古大聖寺”4字,由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法師親題。入山門,中供一尊裝金彌勒佛,背後供護法韋馱,兩側供四大天王,丹墀正中置香爐寶鼎,3層18角,鐵鈴垂懸,清風吹拂,發出佩環之聲。
大雄寶殿,高大宏敞,氣勢巍然。中供釋迦牟尼大佛,左供阿難、右供迦葉;大殿兩側(南北)分供十八羅漢哼哈二將,大殿兩柱楹聯分懸:“大澤泱泱龍潛於斯因妙境,聖民濟濟川流到此匯真源。”對聯頂格為古“大聖寺”寺名,中含“龍川”2字古地名,甚是巧妙對仗。釋迦佛身後,有觀音大士站在鰲頭之上的塑像和設計嚴謹的五彩泥塑,有大海波濤、仙山峻岭、 龍宮仙闕、猴王洞府,以及不可勝數的大小佛像,雕刻細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後殿供佛多尊,有門通外,門上嵌“金龍四大王廟”匾額,尚存舊廟風格。寺內有一尊國內罕見的大型漢白玉臥佛,重18噸、長6米,材質精良,潔白如瑩,造型優美,雕刻精緻,為雪松法師委託徒孫新加坡人乘精舍住持覺眾捐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