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縣大聖寺前的大聖寺橋,又名袁君橋,建築年代久遠。
基本介紹
- 所屬年代:明代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邑人楊時秀《重修大聖寺橋碑記》云:懷遠大聖寺,自督學侍御黃公命與學宮相易移於懷遠荊山南麓,枕荊面塗,襟渦帶淮,山水幽勝,可游可眺,寺中設萬壽龍位,遇令節邑士夫鹹集於內,習朝賀禮儀,尊明制也。寺後當荊山半壁遇雨,則水由大聖寺左右山澗逶迤東流入淮。山澗中有石樑達於寺,年代久遠,斷裂毀壞過半,過往者難以行走。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橋東居民袁鏜解囊出資,命匠鳩工開山採石,在舊址上修築新橋。 大聖寺橋修成後,袁鏜又發動周邊民眾在橋的東西兩側各壘石築堤岸數十尺,用來保護石橋。雖說雨暴水激,橋絲毫無損。橋南北共長七十二尺。重修碑記贊袁鏜淳慈雅厚,性好重德,為邑中善士,其修橋之功垂之不朽也。當地民眾為褒揚袁鏜,稱該橋為袁君橋。今大聖寺橋基本完好,為懷遠縣著名的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