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翅薊

大翅薊

大翅薊(Onopordum acanthium L.)是菊科大翅薊屬的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達2米;莖無毛或被蛛絲毛;基生葉及下部莖生葉長橢圓形或寬卵形,基部漸窄成短柄,中部葉無柄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兩面無毛或被薄蛛絲毛;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稀單生莖頂,總苞卵圓形或球形,總苞片多層,向內背面有腺點,外層與中層革質,卵狀鑽形或披針狀鑽形,小花紫紅或粉紅色;瘦果倒卵圓形或長橢圓形,灰或灰黑色,有黑或棕色斑;花果期6-9月。

大翅薊分布於中國天山、準噶爾盆地及準噶爾阿拉套等地區,在歐洲、俄羅斯及伊朗廣有分布。常生於山坡、荒地或水溝邊。

大翅薊全草都可入藥,其味酸,性涼,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出血症,如血溢等。血溢,是指血失常道從上竅溢出。據《原病式・熱類》中描述:“血溢者,上出也,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大翅薊寒涼清血分熱,故主治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翅薊
  • 拉丁學名:Onopordum acanthium L.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菊目
  • 菊科
  • :大翅薊屬
  • :大翅薊
  • 分布區域:中國新疆,前蘇聯,伊朗,歐洲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菊科大翅薊屬的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達2米,主根直伸,直徑達2厘米。基生葉及下部莖葉長橢圓形或寬卵形,長10-30厘米,寬4-15厘米,基部漸狹成短柄,中部葉及上部莖葉漸小,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無柄。全部葉邊緣有稀疏的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刺齒,齒頂有黃褐色針刺,或羽狀淺裂,兩面無毛或兩面被薄蛛絲毛或兩面灰白色,被厚棉毛。莖翅2-5厘米,羽狀半裂或三角形刺齒,裂片寬三角形,裂頂及齒頂有黃褐色針刺,針刺長達5毫米。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在莖枝頂端排成不明顯或不規則的傘房花序,少有植株含有1個頭狀花序而單生莖頂的。總苞卵形或球形,直徑達5厘米,幼時被蛛絲毛,後變無毛。總苞片多層,外層與中層質地堅硬,革質,卵狀鑽形或披針狀鑽形,長1.7-1.8厘米,上部鑽狀針刺狀長漸尖,向外反折或水平伸出;內層披針狀鑽形或線鑽形,長2.5-3厘米,上部鑽狀長漸尖。全部苞片邊緣短緣毛,外面有腺點。小花紫紅色或粉紅色,花冠2.4厘米,檐部長1.2厘米,5裂至中部,裂片狹線形,細管部長1.2厘米。瘦果倒卵形、長橢圓或倒卵形,3棱狀,長6毫米,灰色或灰黑色,有多數橫皺褶,有黑色或棕色色斑,頂端果緣不明顯。冠毛土紅色,多層,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冠毛剛毛睫毛狀,不等長,內層長,長達1.2厘米。花果期6-9月。

產地生境

大翅薊分布於中國天山、準噶爾盆地及準噶爾阿拉套等地區,在歐洲、俄羅斯及伊朗廣有分布。常生於山坡、荒地或水溝邊。模式標本采自西歐。
大翅薊
大翅薊

主要價值

大翅薊全草都可入藥,其味酸,性涼,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出血症,如血溢等。血溢,是指血失常道從上竅溢出。據《原病式・熱類》中描述:“血溢者,上出也,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大翅薊寒涼清血分熱,故主治之。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大翅薊的全草。
【功 效】:涼血止血。
【主 治】:可用治出血症;如血溢等。
【性味歸經】:酸,涼;肝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