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溝鄉

大紅溝鄉

大紅溝鄉處於石羊河流域黃河水系,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縣城西北部磨臍山東麓,東北靠涼州區,西北接毛藏鄉,南鄰哈溪鎮,鄉人民政府駐大紅溝,坐落在海拔2450米至4146米的位置,年均氣溫4.7℃,年降水量280mm左右,相對無霜期120天。距縣城華藏寺136公里,距武威市區75公里。氣候乾旱,地表植被覆蓋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基礎設施滯後,有較為豐富的煤炭、金等礦產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紅溝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
  • 電話區號:0935
  • 面積:297.9平方千米 
  • 人口:8764人(2017) 
  • 氣候條件:氣候乾旱
  • 車牌代碼:甘H
簡介,基本情況,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名勝古蹟,發展規劃,發展思路,發展計畫,歷史沿革,區劃代碼,

簡介

大紅溝原名大橫溝,民國年間演變為大紅溝。大紅溝鄉位於天祝藏族自治縣西北部磨臍山東麓,東北靠涼州區,西接毛藏鄉,南鄰哈溪鎮,面積297.9平方千米,鄉人民政府駐大紅溝村,距縣城121千米。轄大紅溝、大溝、下西頂、紅溝寺、灰條溝、東圈灣、東懷、西頂、馬路9個村民委員會,5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764人(2017),有藏、土、回、蒙古等少數民族。
境內海拔在2498~4146米之間,主要大山有磨臍山、冬青頂沿子、神樹溝頂等,年均氣溫4.7℃,年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耕地面積2.08萬畝,主要種植小麥、青稞、油菜籽、洋芋等。2005年糧食總產量316萬千克,油籽總產量26萬千克。草原面積22.71萬畝,主要飼養氂牛、馬、犏牛、絨山羊、綿羊等,2005年大小畜存欄3.12萬頭(只)。森林面積12.84萬畝,主要林木有雲杉、柏、樺、楊樹等;野生動物有鹿、麝、藍馬雞等;礦產主要有煤;中藥材有羌活、秦艽、黃芪、柴胡、大黃等。
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1700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350元。
鄉有各類學校13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國小8所,村校4所,在校學生1524名,教職工100名;有鄉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12個,醫務人員18名。下西頂冬青頂沿子建有武威市電視差轉台。
古蹟有明代三角城、紅溝寺和百靈寺遺址。

基本情況

大紅溝鄉始建於1953年,1958年鄉改為紅旗公社,1962年改為延禧公社,1966年改為五星公社,1976年改為大紅溝公社,1982年分為延禧、西頂兩個公社,1983年又與原柏林牧場合三為一,改為大紅溝鄉至今。
全鄉轄9個村,從東到西依次是紅溝寺、馬路、大紅溝、大溝、東圈灣、灰條溝、東懷、西頂、下西頂,有52個村民小組,2556戶、11300人。耕地面積20773畝,2000年以來陸續退耕7999畝,森林面積128435畝,天然草場22萬畝,2004年末,大小畜存欄23376頭(匹、只),其中大畜4576頭(氂牛791頭),小畜18800隻(山羊7620隻)。有各類學校17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國小10所,村小6所,在校學生2060人。衛生院(所、室)13所,醫護人員18名。固定電話102部。從業人員7208人。

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2004年實現農業增加值812萬元;實現鄉鎮企業增加值688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36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285萬公斤,油籽產量達到24萬公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10元。
近幾年來陸續完成了農村信用社營業樓、鄉政府辦公樓、中學教學樓及附屬工程、衛生院門診樓、學校危改、道路建設等一批重點工程,年內還將完成街道硬化、鄉政府至常福路口路段鋪油以及灰條溝衛生院的建設。至此,全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步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大紅溝作為全鄉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於2003年架設了移動通信塔,可以輻射到鄉政府方圓5公里的範圍。全鄉共有村村通設備6套,電視轉播塔1座,電腦51台,其中有3台可以寬頻上網,通信條件優越,與外界的信息聯絡十分方便。
農牧業收入和勞務產業是全鄉農牧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牧業比重較大,草原占到土地總面積的49%,發展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值得長遠開發的潛力。近年來,陸續實施了"山羊銀行"、"整村推進"、"百組千戶"等一批重點產業項目,有力地推動了全鄉畜牧業的發展,逐步實現了由傳統流牧向舍飼養殖的轉型。截止目前,共搭建各類標準化暖棚341座,發展良種畜1600餘頭(只),主要養殖品種牛有西門塔爾、黑白花、魯西黃牛、白氂牛等,羊有高山細毛羊、小尾寒羊、絨山羊等。
種植業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人參果、優質油菜、脫毒馬鈴薯等特色果蔬品和黃芪、當歸等高原藥材只能在小範圍內試種,得不到大範圍推廣。科學技術對農業的貢獻率相對較低。

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名勝古蹟

大紅溝鄉坐落在祁連山水源涵養林核心地帶,夏季蒼松掩映、層巒疊嶂、芳草茵茵;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氣勢雄宏。居住著勤勞質樸的藏、土、蒙、滿、回等少數民族,習俗獨異、風情濃郁。美味可口的手抓羊肉、酥油糌粑、奶茶、野菜等地方特色風格獨特,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技藝精湛的馬術表演和規模雄宏的佛事活動,會讓你嘆為觀止,流連忘返;廣闊無垠,山天相接的西頂大草原,令你心曠神怡、盪氣迴腸、忘卻凡塵。還流傳著七輛草車、抓山鳥、磨臍山填海、張義佛定山等許多美麗的民間傳說。另外還有馬雞、麝、鹿等國家保護動物和冬蟲夏草、靈芝等多種名貴藥材,的確是避暑養性、尋幽攬勝的好去處。
名勝古蹟有明代楊家軍安營紮寨過的三角城遺址、藏傳佛教界享有盛譽的紅溝寺遺址和百靈寺遺址。紅溝寺重建後坐落在群山環抱、蒼松翠柏之中,風景怡人,香火極盛;百靈寺也於2004年完成了雙塔修復工作。

發展規劃

發展思路

抓項目,夯基礎;抓移民,減壓力;抓調整,增效益。

發展計畫

因地制宜,統籌優勢,爭取項目扶持,加大在道路建設、水利工程、文教衛生方面的投入,力爭近5年內解決民眾吃水難、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的問題。加大移民和勞務創收力度,近7-8年內移出一半人口,力爭使全鄉實有人口下降到5000人左右。大力發展舍飼養殖與傳統流牧相結合的草畜產業,逐步實現效益型產業轉變。力爭在自治縣成立40周年時(2009年)使全鄉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00元。

歷史沿革

大紅溝原名大橫溝,民國年間演變為大紅溝。1953年設延禧鄉,1958年為紅旗公社,1962年改為延禧公社,1966年改為五星公社,1976年改為大紅溝公社,1982年分為延禧、西頂兩個公社。1983年與原柏林牧場合三為一,改為大紅溝鄉。1996年,面積298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藏族占24%,轄西頂、東懷、灰條溝、東圈灣、大紅溝、馬路、大溝、紅溝寺、下西頂9個行政村。2005年,面積298平方千米,人口2518戶11138人,其中藏、土、回、蒙古等少數民族3800人,占總人口的34%,轄9個行政村。

區劃代碼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620623207:
~200 220紅溝寺村
~201 220馬路村
~202 210大紅溝村
~203 220東圈灣村
~204 220灰條溝村
~205 220東懷村
~206 220西頂村
~207 220下西頂村
~208 220大溝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