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籠糍製作技藝,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地方傳統技藝,惠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大籠糍製作技藝流傳於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龍江鎮客家地區,在明代初期開始流行。大籠糍是年糕的一種,既可作為走親訪友的“手信”,又可作為點心招待客人,寓意“團圓美滿”“幸福甜蜜”。
2015年2月2日,大籠糍製作技藝被惠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入選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籠糍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5年2月2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
- 申報單位:龍門縣人民政府
歷史淵源,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譜系,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龍江鎮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從中原遷徙到南方,龍江鎮客家人在明代初期遷徙到本地,大籠糍也在明代初期開始流行。大籠糍由祖輩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大籠糍是年糕的一種,“大籠粄”是當地人對其的特稱,指用大籠蒸煮之意。大籠糍是客家人在春節用於送禮的傳統食品。大籠糍的開籠是在農曆大年初二這一天。按照當地傳統習俗,農曆年初二這一天,出嫁女必須帶著自己家開籠的大籠糍回娘家向父母拜年,而娘家收到女兒的大籠糍也會回自家開籠的大籠糍當交換回禮,寓意有來有往。所以,龍江大籠糍每家都會把大籠糍的傳統製作過程傳承給女兒,這樣就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到當代,龍江鎮過年送大籠糍仍然很盛行。
工藝流程
大籠糍的製作工序如下:先把主原料糯米用清水浸泡2天2夜,泡軟晾乾,再放到石舂里舂成粉狀,之後預先採摘好的葉洗淨,裁成塊後用水灼熟,過冷後墊在乾淨的糍籠底上備用。然後就開始搓粉了,搓粉期間採用“搓、抽、拉、拍”手法。搓粉一般在大鍋中進行,首先在乾淨的大鍋上抹上一層花生油,以避免搓粉時出現粘鍋,搓粉後期加入已調配好的鹼沙水,並搓勻。將搓好的粉料裝入已鋪好芭蕉葉的糍籠內,按平,表面抹上一層鹼沙水,以便調色。最後就上鍋蒸製,用猛火蒸,一般需耗時2-2.5小時。開籠後,將大籠糍用刀切分,當地大籠糍的切分也很講究,村民都採用吉利的數字。是以正方形為標準,正方形大籠糍的塊數應為8、10、12塊。一般每戶每次只做一籠,大戶人家會根據需要有時會製作兩籠。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 文化價值
大籠糍體現著人們對過去一年勞動成果的肯定,也寄託著人們對明年能取得更好收穫的美好願望。收穫頗豐的人家會將自己的大籠糍做得更大、更厚,以炫耀自家去年的驕人成果。大籠糍也是龍門人的春節食品,既可作為走親訪友的“手信”,又可作為點心招待客人,寓意“團圓美滿”“幸福甜蜜”。
傳承譜系
代別 | 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月 | 文化程度 | 傳承方式 | 居住地 |
---|---|---|---|---|---|---|
第一代 | 陳金嬌 | 女 | 1935.8 | 文盲 | 家族傳承 | 龍江鎮沈村 |
第二代 | 陳年英 | 女 | 1957.4 | 國中 | 家族傳承 | 龍江鎮沈村 |
第三代 | 羅桂芳 | 女 | 1981.8 | 國中 | 家族傳承 | 龍江鎮沈村 |
第四代 | 羅雪容 | 女 | 1996.7 | 中技 | 家族傳承 | 龍江鎮沈村 |
第五代 | 羅燦飛 | 女 | 2005.12 | 國小 | 家族傳承 | 龍江鎮沈村 |
參考資料: |
社會影響
- 活動展演
2017年6月,以“文化遺產人人保護,保護成果人人共享”為主題的2017年龍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在龍門縣城東較文化廣場舉行。活動邀請民間工匠現場展示大籠糍製作技藝。
2023年1月,豐湖書院舉辦非遺展演活動,展示大籠糍製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