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禾米糍——大禾米是桂東縣一帶山區的粳釉稻,大禾米糍也就成為該地區農家的一種傳統土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禾米糍
- 地點:桂東縣
- 原料:黃荊柴大禾米
- 特色:色黃質嫩,細密滑膩
它是用一種名叫黃荊柴的小灌木燒灰淋水製成鹼水,再用鹼水浸泡米料。在春節前一兩個月,村民上山砍下黃荊柴,挖一個土坑,將其堆放於上,燃成柴灰,製成灰鹼。灰鹼裝進木桶,倒入幾大鍋熱水,過濾出濃黃色的鹼水,再將大禾米倒入鹼水中,浸染成金黃色。染色的大禾米用木甑蒸熟,傾入石臼,四五個壯勞力手握木杵,打鐵似地輪番猛砸、猛搗,米被打爛後,形成團狀,置於案板。最後,由師傅將搗爛的糍揉成圓柱體,用一根細線分出一個個厚約五六厘米的黃元米餜,用手整理成型,一個個圓型或橢圓型的黃橙橙、金燦燦的黃元米餜就製成了。
大禾米糍色黃質嫩,細密滑膩,可湯煮,也可油炒。若湯煮,最好泉水或清水;沾糖或者米酒,若油炒,必加大蒜、肉絲、生薑等佐料,不沾牙,不膩人,吃了還想吃,餘味無窮。因此地的氣候溫和而溫差大,積溫高,有利於穀物澱粉的積聚,特別是松柴枝燒成灰泡成的鹼水能長年不臭不變味,所以桂東大禾米糍比別地的糍更質嫩滑膩耐煮,且不沾牙,泡在鹼水中一年半載不會變質變味,隨時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新鮮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