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祖國戰爭-圍困

大祖國戰爭-圍困

電影《圍困》的主題音樂是悲壯的——那是音樂家季米特里·蕭士塔高維奇在圍城期間創作的《第七交響樂-列寧格勒》,作曲家把交響曲“獻給我們的反法西斯戰鬥,獻給我們未來的勝利,獻給我出生的城市”。《圍困》本身也是一部交響樂,是悲愴,也是英雄,它永遠鼓舞著所有那些把自由看得比生命更寶貴的人——無論過去,還是未來。

基本介紹

  • 導演:米哈伊爾·葉爾紹夫 Mikhail Yershov
  • 主演:尤里.索洛明
  • 中文名:大祖國戰爭-圍困
  • 外文名:Blokada: Luzhskiy rubezh, Pulkovskiy meredian
  • 製片地區:蘇聯
  • 類型:戰爭
  • 片長:382min
基本信息,劇情簡介,

基本信息

【英文片名】:Blokada: Luzhskiy rubezh, Pulkovskiy meredian【中文片名】:大祖國戰爭-圍困
【發行時間】:1977
【地 區】:蘇聯
【導 演】:米哈伊爾·葉爾紹夫 Mikhail Yershov
【片 長】:382min
【語 言】:國語
【音頻編碼】:AC3 192k

劇情簡介

《圍困》是70年代一部頗有影響的戰爭電影作品,根據作家亞歷山大.恰科夫斯基同名長篇小說改編。影片描繪的是偉大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遭受德寇圍困的九百天,列寧格勒軍民克服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困難——飢餓,轟炸,疾病,寒冷——保衛了這座“英雄城”並最終打破了德寇的圍困。影片以雄渾有力的筆觸描繪了這場世界歷史上罕見的侵略與反侵略的圍城戰爭,除著重描寫列寧格勒被圍-死守-打破包圍的整個過程外,影片還涉及了同一時期與此相關的莫斯科保衛戰、史達林格勒大血戰等重大歷史事件。
《圍困》反映的是蘇德戰爭期間,在德軍兵臨列寧格勒城下的900個日日夜夜中,該城軍民團結一致,堅守崗位與敵人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並最終粉碎敵人妄圖攻陷這座英雄城市的陰謀的故事。影片以“盧加防線”、“普爾科沃子午線”、“列寧格勒節拍器”和“火花”四個城市保衛戰的高潮為圓心,真實而又藝術地刻畫了眾多不同身份、不同年齡、性別的人物的英雄形象。《圍困》並不單純表現列寧格勒保衛戰,它還與其他的主要戰役聯繫起來,從戰略的高度上表現該戰役的作用和意義。影片再現了史達林、伏羅希洛夫、莫洛托夫、日丹諾夫、朱可夫以及希特勒和他的大本營的眾多高級將領的形象,以及他們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此外,全景性戰爭融入了紀實性電影鏡頭也使影片所反映的事件更加逼真。
《圍困》 影片笑獨行解題
《圍困》(Blokada, or Блокада, or The Beslege, or Blockade, or Saarto,蘇聯,1974-1977)
氣勢磅礴的蘇聯衛國戰爭史詩巨片。蘇聯導演米哈伊爾·葉爾紹夫(Mikhail Yershov)代表作。根據蘇聯作家同名五卷本小說改編。影片分兩部。1941年至1944年的列寧格勒,人類歷史上最鮮血淋漓和曠日持久的圍城與反圍城戰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圍困持續900天,“英雄城”軍民終以包括66.3萬人死難在內的慘痛代價捍衛了自己的光榮……其間突出表現了朱可夫以攻為守的克敵勇氣和料敵如神的制勝智慧,同時穿插各色人等的戰爭人生以及老布爾什維克的護士女兒與愛國建築師不肖子和少校營長的恩怨情仇。圍困打開缺口後的1943年至1944年只是一筆帶過。蘇聯式的全民抗戰神話,比衛國戰爭三部曲更重視細節表現也更立場鮮明。全景式與紀實性相結合,雄渾悲壯,盪氣迴腸。全明星陣容。
笑獨行按:該影片也是希特勒陷入蘇聯人民戰爭汪洋大海的生動寫照,表明在戰爭中只強調政治需要而不考慮軍事實際是注定要失敗的。史載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含芬蘭軍)於1941年9月8日切斷列寧格勒陸路交通線,蘇軍三個方面軍於1944年1月14日發起列寧格勒-諾夫哥羅德戰役,列寧格勒於1944年1月27日徹底解圍,圍困實際持續時間為872天。影片中還特別安排了史達林向作為師政委的老相識解釋蘇聯何以在戰爭中陷入困境的情節。該影片主題音樂《列寧格勒交響曲》悲愴高亢,也是洋洋巨製。
列寧格勒戰役簡介
列寧格勒戰役(Battle of Leningrad)又稱列寧格勒會戰、列寧格勒圍城戰、列寧格勒保衛戰,是蘇德戰爭中蘇軍於1941年7月10日至1944年8月9日在列寧格勒地區進行的城市保衛戰。
列寧格勒是蘇聯西北部的戰略要地,德國在發動侵蘇戰爭時,一開始就把奪取列寧格勒定為首要目標之一。德軍統帥部企圖以“北方”集團軍群從普魯士向東北方向、以芬蘭軍從其本國東南地域向南和東南方向實施突擊,消滅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和卡累利阿的蘇軍,切斷蘇聯內地和北方各港口的聯繫,然後集中兵力進攻莫斯科。蘇軍決心堅守列寧格勒,以鉗制和消耗德軍兵力,穩定西北戰線,減輕莫斯科方向的壓力,並待機轉入反攻。蘇軍先後參戰兵力有:6個方面軍、波羅的海艦隊、拉多加湖區艦隊、奧涅加湖區艦隊以及遠程航空兵和國土防空軍的兵團。德、芬軍參戰兵力有:四個集團軍和一個坦克集群,並有德軍第1、第5航空隊和芬蘭空軍擔任支援。
德軍擊敗波羅的海沿岸蘇軍後,於1941年7月10日從韋利卡亞河地區發起進攻,至7月底前出到納爾瓦河、盧加河、姆沙加河地區,因進攻受阻,被迫轉入防禦。7月底至8月初,德軍調整部署,組成北、中、南3個突擊集團。北路德軍於8月21日逼近赤衛軍城築壘地域,為蘇軍所阻;中路德軍在盧加方向無甚進展。南路德軍攻占諾夫哥羅德、丘多沃,因遭到蘇軍反突擊而被迫暫停進攻。8月底,德軍沿莫斯科-列寧格勒公路再次發起進攻,9月8日攻占施呂瑟爾堡,切斷列寧格勒的陸上聯繫,列寧格勒至此被封鎖,只能通過拉多加湖和空中向軍隊和居民運送所需物資。在德軍發起進攻的同時,芬軍卡累利阿集團軍從拉多加湖以北向彼得羅扎沃茨克、奧洛涅茨方向發起進攻,至9月底被蘇軍阻於斯維里河地區。芬軍在卡累利阿地峽突破蘇軍防禦後,至9月初前出到1939年舊國境線地區,為蘇軍所阻。11月8日,德軍攻占季赫溫,企圖在斯維里河地區同芬軍會合,實現對列寧格勒的完全封鎖。蘇軍粉碎了德軍的企圖,於12月9日奪回季赫溫,並將德軍趕過沃爾霍夫河。1942年,蘇軍曾數次發起進攻,但未能打破封鎖。在列寧格勒被封鎖期間,該市居民遭受深重災難,餓死者達64萬多人,但他們英勇不屈,頑強戰鬥。
1943年1月12日,蘇軍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在施呂瑟爾堡、錫尼亞維諾之間的突出部實施相向突擊,在拉多加湖以南打開一條寬8至11公里的走廊,從而恢復了列寧格勒與蘇聯內地的陸上聯繫。在這一年的夏季作戰中,蘇軍進一步改善了自己的戰役態勢。1944年1月14日,列寧格勒方面軍、沃爾霍夫方面軍、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在波羅的海艦隊協同下,向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的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發起大規模進攻,到1月27日,蘇軍向西和西南方向挺進150至200公里,殲滅德軍兩個師,擊潰23個師,解放列寧格勒州全部和加里寧州部分地區,收復紅村、烏里茨克、普希金、諾夫哥羅德和盧加等城市,打通了列寧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鐵路線,使列寧格勒從德軍的長期圍困中徹底解脫出來。同年夏季,蘇軍列寧格勒方面軍和卡累利阿方面軍,在波羅的海艦隊支援下,實施維堡戰役和斯維里河-彼得羅扎沃茨克戰役,粉碎列寧格勒以北和東北的芬軍兩個集團軍,使列寧格勒的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在列寧格勒戰役中,蘇聯軍民不僅戰勝了德軍的圍困和封鎖,鉗制了蘇德戰場上德軍總兵力的15~20%和全部芬軍,而且在防禦和反攻過程中,粉碎了敵軍約50個師。在這次戰役中,蘇軍之所以能長期堅守,是因為充分利用了列寧格勒市的人力物力對軍隊實施補充,在被封鎖地域全縱深和列寧格勒市區組織了防禦體系,通過空中和拉多加湖向軍民運送了大量所需要的物資,最後以軍隊實施相向突擊的方法突破了德軍的封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