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砂仁(疣果豆蔻,多年生常綠草本)

大砂仁(疣果豆蔻,多年生常綠草本)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疣果豆蔻,多年生常綠草本,先端尾狀漸尖,基部楔形,兩面均無毛。穗狀花序卵形,中脈有紫色脈紋及紫斑,邊緣坡波狀;側生退化雄蕊鑽狀;果實呈類圓球形,具不甚明顯的3鈍棱,表面棕褐色,有疏而大的片狀刺突,有的倒伏;先端有花被殘基,表面棕褐色,外被淡棕色膜質假種皮。味微辛、涼。種子橫切面:種皮表皮細胞橢圓形或類圓形。生於海拔300-1000m的密林溝谷中。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砂仁
  • 拉丁學名:AmomummuricarpumElm.
  • 別稱:土砂仁、牛牯縮砂、波羅砂
  • :植物界
  • 分布區域: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疣果豆蔻疣果豆蔻
疣果豆蔻,多年生常綠草本,高達3m。葉柄長5-10mm;葉舌長7-9mm;葉片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6-36cm,寬6-8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楔形,兩面均無毛。穗狀花序卵形,長6-8cm,由根莖抽出;總花梗長5-7cm,基部被覆瓦狀排列的鱗片,下面的鱗片較小,向上漸漸變大;花序軸密被黃色茸毛;小苞片簡狀,長2-2.5cm,褐色,一側開裂至近基部;花萼管長2.5cm,先端二裂,紅色;花冠管與幕萼近等長,裂片長2-3cm,杏黃色,有顯著的紅色脈紋;唇瓣倒卵形,長2.5-3cm,杏黃色,中脈有紫色脈紋及紫斑,先端2裂,邊緣坡波狀;側生退化雄蕊鑽狀;藥隔附屬體半圓形,高約5mm,寬約10mm,兩邊伸出成翅狀。蒴果橢圓形或球形,直徑約2.5cm,紅色,被黃色茸毛及分枝的柔利,刺長3-6mm。花期5-9月,果期6-12月。
性狀鑑別:果實呈類圓球形,具不甚明顯的3鈍棱,長l.5-3cm,直徑l.5-2.5cm。表面棕褐色,有疏而大的片狀刺突,有的倒伏;先端有花被殘基,長約lmm,有時被刺片包埋;基部具果柄斷痕。果皮較厚,質堅硬,內表面棕黃色。中軸胎座,3室,可見膜質隔膜。種子團橢圓形或卵圓形,長1.2-2.2cm,直徑l-2.2cm,每室含種子11-25顆。種子直徑3-4mm,表面棕褐色,外被淡棕色膜質假種皮。味微辛、涼。
顯微鑑別:種子橫切面:種皮表皮細胞橢圓形或類圓形。下皮為1列薄壁細胞,含黃色色素。油細胞1列,長方形或類方形,含黃色油滴。色素層細胞5-8列,排列不規則,內含淡黃色、淡黃棕色或黃紅色色素。內種皮為1列柵狀石細胞,內含矽質塊。外胚乳細胞多類圓形,含草酸鈣簇晶、方晶。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1000m的密林溝谷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主要價值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疣果豆蔻的果實。
【採收和儲藏】果實將成熟時採收,剪下果穗,除去雜質,烘乾。
【性味】味辛;性溫
大砂仁大砂仁
【功能主治】溫中化濕;健胃消食;止嘔安胎。主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