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生態學: 作者: 支庭榮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ISBN: 7308039463 出版時間: 2004年10月第1版。作者將傳播生態分為三個層次(中間層——“傳播原生態”,內層——“傳播內生態”,外層——“傳播外生態”)進行分析,傳播原生態討論的是傳播媒介的管理、技術、專業性等內容;傳播內生態討論的是事件、信息、文化供給和客群需求層面;傳播外生態討論的是經濟、社會和政治壓力等,體現出了很好的包容性。
基本介紹
- 書名:大眾傳播生態學
- 作者: 支庭榮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4年10月
圖書信息,章節目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書評,
圖書信息
作者: 支庭榮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ISBN: 7308039463出版時間: 2004年10月第1版
章節目錄
第一部分
導論
第1章 大眾傳播生態學的知識基礎
1.1 傳播生態的基本概念
1.2 大眾傳播生態研究的知識基礎
1.3 大眾傳播生態研究的意義與方法
第2章 媒介化與擬態環境
2.1 傳播媒介與“生活世界殖民化”
2.2 現代社會對傳播媒介的依賴
2.3 擬態環境
第二部分
大眾傳播技術與組織生態
第3章 大眾傳播的技術演化
3.1 可即時複製符號——大眾傳播技術的基因
3.2 大眾傳播技術史上的電子革命
3.3 網際網路與虛擬現實
3.4 大眾傳播技術的累積性
第4章 大眾傳播的組織演化
4.1 傳播慣例——大眾傳播組織的基因
4.2 大眾傳播組織演化的方向
4.3 大眾傳播的組織形態
4.4 大眾傳播組織的流動性
第5章 大眾媒介的產業生態
5.1 媒介產業生態的三個特徵
5.2 媒介組織與產業的生態位維度
5.3 大眾媒介種群的相互作用
5.4 大眾媒介產業的生態平衡
5.5 大眾媒介產業的結構演化
第6章 大眾媒介的競爭與合作
6.1 大眾媒介的競爭力
6.2 從對抗競爭到合作競爭
6.3 媒介競爭與合作的形態
6.4 媒介的破壞性競爭
第三部分
大眾傳播內容與形式生態
第7章 媒介形式與精神生態
7.1 大眾媒介、意識形態與霸權
7.2 大眾媒介與精神生產
7.3 大眾媒介與社會心理
7.4 大眾媒介與認知
第8章 媒介內容與輿論生態
8.1 大眾媒介的公信力
8.2 輿論生成的非媒介因素
8.3 謠言與負面信息傳播
8.4 媒介訊息的生態角色
第9章 大眾媒介與文化生態
9.1 大眾媒介與儀式
9.2 大眾媒介與消費文化
9.3 大眾媒介與性別、兒童及暴力
9.4 大眾媒介的文化版圖
第四部分
大眾傳播交往與行動生態
第10章 大眾傳播與社會控制
10.1 政府管制與傳播媒介生態
10.2 經濟成長與傳播媒介生態
10.3 大眾傳播的國內環境
第11章 大眾傳播與國際交往
11.1 國際信息交流與傳播媒介生態
11.2 國際文化貿易與傳播媒介生態
11.3 大眾傳播的國際環境
第12章 結語:大眾傳播的生態管理
12.1 大眾傳播生態的基本觀點
12.2 大眾傳播生態的現狀
12.3 大眾傳播生態建設的目標
12.4 大眾傳播生態的管理
書評
建構“大眾傳播生態學”的科學體系
——評支庭榮著《大眾傳播生態學》
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學位候選人 黃順銘
作為浙江大學邵培仁教授主編的“21世紀傳播研究叢書”之一種,該書體現了作者拓展學術領域的一次大膽而積極的嘗試和探索,具有如下幾個極為難得的優點:
體系的科學意識
作者將傳播生態分為三個層次(中間層——“傳播原生態”,內層——“傳播內生態”,外層——“傳播外生態”)進行分析,傳播原生態討論的是傳播媒介的管理、技術、專業性等內容;傳播內生態討論的是事件、信息、文化供給和客群需求層面;傳播外生態討論的是經濟、社會和政治壓力等,體現出了很好的包容性。
資源的整合意識
首先是整合我國的已有資源。這又包括兩個方面,其一,與大眾傳播生態學間接相關的研究文獻。這方面,作者引述的已有文獻相當龐雜。其二,直接論述大眾傳播生態學的研究文獻。
方法的跨學科意識
“大眾傳播生態學”是“傳播學”的一門分支學科,體現出一個鮮明的跨學科特徵。該書將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傳播學等結合在一起,視野開闊地進行了有關的討論。當然,最能反映出該專著特點的還是將“生態學”嫁接到大眾傳播學之上,這種嫁接無疑也最直觀地標示出了“大眾傳播生態學”之獨特的學科特點。
作為我國大陸第一本大眾傳播生態學的學術專著,《大眾傳播生態學》一書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缺點:
一是缺乏自己做的針對中國大陸新聞傳播現實之典型的經驗研究。
二是個別核心概念缺乏定義,有些地方論述過於簡略。
三是個別表述有欠嚴密,個別引文不太準確。
總之,“大眾傳播生態學”在我國是一門嶄新的學問。雖然它富有成長性和時代感,但是,在我國當前尚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這是對於我國大眾傳播生態學應當持有的一種基本判斷。不過,我們卻並不悲觀。我們相信,未來必定會有更多的學者進入大眾傳播生態學這個領域,默默躬耕,提升水平,進而形成一種整體推進的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