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分布範圍,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大型涉禽,體羽全白。繁殖期背部披有蓑羽。嘴綠黑色,跗跖和趾黑色。冬季背無蓑羽,嘴為黃色。全身純白色;頭無羽冠,胸前無蓑羽;繁殖期背部著生蓑羽。虹膜黃色;嘴、眼先和眼周皮膚繁殖期為黑色,非繁殖期為黃色;跗跖及趾、爪黑色。嘴長而尖直,翅大而長,腳和趾均細長,脛部部分裸露,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後,中趾的爪上具梳狀櫛緣。雌雄同色。體形呈紡錘形,體羽疏鬆,具有絲狀蓑羽,胸前有飾羽,頭頂有的有冠羽,腿部被羽。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于海濱、湖泊、河流、沼澤、水稻田等水域附近,行動非常機警,見人即飛。白晝或展昏活動,常站在水邊或淺水中,用嘴飛快地攫食。遷徙種類。常成單只或10餘只的小群活動,有時在繁殖期間亦見有多達300多隻的大群,偶爾亦見和其他鷺混群。白天活動,多在開闊的水邊和附近草地上,行動極為謹慎小心,遇人即飛走。剛飛行時兩翅扇動較笨拙,腳懸垂於下,達到一定高度後,飛行則極為靈活,兩腳亦向後伸直,遠遠超出於尾後,頭縮到背上,頸向下突出成囊狀,兩翅鼓動緩慢。站立時頭亦縮於背肩部,呈駝背狀。步行時亦常縮著脖,緩慢地一步一步地前進。以水種生物為食,食性以小魚、蝦、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水生昆蟲為主,也食蛙、蝌蚪等。
繁殖方式
每年5~7月繁殖,營巢於高大的樹上或蘆葦叢中,多集群營巢。巢非常簡陋,由枯枝、乾草等搭成。每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3~6枚,一般為4枚。卵為橢圓形或卵圓形,天藍色,產出第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孵化期25~26天,雛鳥晚成性,雛鳥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大約經過1個月的巢期生活後即可飛翔和離巢。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到日本和澳大利亞。繁殖於中國遼寧、吉林、 河北、北京、浙江、福建、雲南,經山東、河南、江西至西藏(南部)、 廣東,偶見於台灣和海南。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