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田板龍
- 起源時間:清朝
- 類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屬地區:浙江臨海
背景介紹,內容,
背景介紹
2007年6月,大田板龍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田板龍在大田平原上遊走了二百年。東塍、東魯等村鎮,2001年後都不屬大田街道的範圍,但在歷史上,這些村鎮一直都屬“大田洋”的範疇。因此,這些“大田洋”板龍,仍被人們稱作“大田板龍”。大田平原上,現有板龍十餘對。
內容
板龍由龍頭、龍段(身)、龍尾組成,採用木板、竹片、各類花紙製作。以竹篾作骨寬、八尺長、一寸厚的木板托肚(又稱龍橋或龍段)和鐵絲紮好骨架,然後用多色彩紙裱糊。有的龍口銜紅珠,有的龍口裝噴火器,游至高潮時。口噴火焰,十分搶眼。龍鬚分白、黑、紅三色。長達五十~七十厘米。白須龍稱為“老龍”,是群龍之首;黑須“新龍”(或小龍),紅須龍為“蛟龍”。龍身製作較精細,每段用八根竹片作為龍骨,兩張白紙作為龍皮,一張紅紙糊龍段兩頭,龍身貼有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等民間剪紙,龍肚內點燃蠟燭,遠看是鱗,近觀是畫。
每條板龍至少要有數十人組成龍隊,龍頭要有六個人高擎,一人一段舉之,龍尾三人擺。遊走前各類板龍的排列有規定老龍帶頭,新龍隨之,野蛟龍煞尾。在整個巡遊中,野蛟龍可隨便穿插。龍頭的行走路線都是固定的,通常選擇熱鬧區,年年如此。
按當地民俗,正月十四日下午三時開始,各地板龍時而“騰雲駕霧”,“時而抱光、奪球、賽跑”,哪條龍勝過老龍,老龍即輸,爾後龍隊仍按規定順序繼續遊行,敲鑼打鼓,穿村走街,中途還要“討封”,當地又稱“拜年”,以賀新年之喜,凡事先由龍隊發請柬,接請柬的單位及個人要討“紙包鈿”(即拜年錢)。
大田板龍除在當活動外,也經常進城鬧元宵,參加了歷屆中國江南長城節民間藝術大巡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