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23—2030年)》已經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同意,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3年3月1日印發,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理白族自治州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23—2030年)
- 頒布時間:2023年3月1日
- 發布單位: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氣象災害是主要自然災害之一,在各類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最大,發生的頻率最高,由氣象原因引發的氣象次生災害也較為嚴重。我州地處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區,由於季風環流的不穩定性和不同天氣系統的反覆多重影響,加上複雜的地形、地貌等因素,州內氣象災害頻發,具有種類多、範圍廣、頻率高、持續時間長、群發性突出、連鎖反應的特點。常見的氣象災害有暴雨、暴雪、寒潮、大風、高溫、霜凍、大霧、道路結冰、雷電、冰雹、乾旱等,以及由氣象因素引發的土石流、滑坡和森林火災等次生災害。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全球氣候變化,氣象災害對我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影響增大,對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生態環境、資源構成的威脅越來越嚴重。為了更好的指導我州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強化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特制定本規劃。
一、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現狀
(一)現狀
在雲南省氣象局和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州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取得明顯成效。
1.氣象綜合觀測系統進一步健全
全州12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逐步最佳化並全面實現自動化觀測。劍川、鶴慶、洱源、雲龍、永平、漾濞、祥雲、彌渡、賓川、南澗10個站升級為國家基本氣象站。大理新一代天氣雷達穩定運行,建成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省級規模利用站(祥雲)投入業務套用。全州建成325個區域自動氣象站,實現所有鄉鎮六要素自動氣象站全覆蓋,建成7個土壤水分觀測站和4個高原特色農業氣象觀測站。健全完善了蒼山洱海剖面觀測、洱海水上觀測、近地層通量觀測、邊界層風(溫)廓線雷達、GPS水汽監測等觀測系統。開展大理州氣象計量檢定實驗室建設,綜合觀測質量管理體系通過ISO9001認證。氣象監測能力顯著提升,初步形成較為先進的氣象綜合觀測網。
2.氣象預報預警能力進一步提高
建立集約化預報預警業務流程,制定完善《大理州氣象局短時臨近預報業務規定》。建立本地化數值預報解釋方程,對主要數值天氣預報產品進行本地化釋用,大力提高天氣預報的精細化程度和預報服務水平。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及時性得到提高,可以滾動發布10天以內逐3小時預報。逐步探索開展精細化“靶向”預警服務,實現提前12小時強降水(大於50毫米)落區預報精細到縣,提前6小時、2小時強降水(大於50毫米)落區預報精細到鄉鎮。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工作,完善基層防災減災標準化體系建設。實現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氣象信息員行政村全覆蓋,建成雲MAS信息發布系統,預警信息覆蓋率穩步提升。
3.氣象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升
紮實推進以氣象預警信息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構建“1262”強降水遞進式預報預警服務流程,深入推進與應急管理、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林草等部門合作,形成氣象災害防禦應急聯動機制,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不斷增強。7個縣(市)局完成北斗應急通信系統建設。全州12縣(市)成立氣象為農服務專家聯盟,開展核桃、葡萄、茶葉等“直通式”高原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州內布設34個作業點,常態化開展洱海流域生態修復型人工增雨(雪)作業,季節性開展人工防雹作業,作業防護面積約188萬畝。防雷技術服務工作不斷加強,雷擊災害發生率維持在較低水平。
4.氣象災害應急保障能力穩步提升
全州配置移動應急指揮車1輛,車載移動氣象台2套,攜帶型應急氣象站16個,無人機2架,應急氣象保障服務能力顯著提升。2012年洱源鳳羽鎮鐵甲村“8·06”土石流、2013年洱源“3·03”地震、2014年雲龍功果橋“7·09”土石流、2018年大理市鳳儀“3·08”森林火災、2021年漾濞“5·21”地震、2021年洱源鐵甲“9·13”大型山洪土石流災害等,大理州氣象部門都在第一時間攜裝備赴災區,通過衛星通訊開展應急保障氣象服務,密切配合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防汛抗旱指揮部等開展應急保障工作。
5.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順利推進
根據我州氣象災害種類的分布、影響程度和特徵,開展暴雨、乾旱、高溫、低溫、冰雹、大風、雪災和雷電等氣象災害致災調查與評估和綜合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及區劃工作。通過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摸清我州氣象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全面客觀認識我州氣象災害風險水平,提升氣象災害風險預報預警和管理能力,為政府及相關部門有效開展氣象災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6.氣象科技創新取得明顯成效
大理山地氣象野外基地入選中國氣象局首批野外科學試驗基地、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以及雲南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高原湖泊洱海生態氣象研究與套用”被中國氣象局、省氣象局評定為“十三五”以來氣象科技成果“良好”及“優秀”等次。
開展《洱海生態氣象服務套用研究》,《一種影響湖泊水質的最優氣象因子構建篩選方法》發明專利公布;發表論文82篇(SCI論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41篇),取得國內領先科技成果3項。全州共有碩士研究生12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138人,正研級高級工程師2人,高級工程師16人,工程師54人。大理國家氣候觀象台獲評“全國氣象工作先進集體”,1人入選中國氣象局新時代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畫,5人入選雲南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畫。
(二)存在的問題
大理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雖取得長足進步,但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仍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困難和瓶頸制約。當前我州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仍存在以下薄弱環節:
1.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與氣象災害防禦不相適應
氣象災害監測覆蓋範圍、監測產品套用程度有待提高,極端天氣氣候監測預報預警準確性、及時性還不能做到無縫隙全覆蓋,預警信息發布還不夠及時。針對大理造成災害的中小尺度天氣系統影響規律和機理認識不夠,氣象災害主動防範的科學性有待增強。
2.氣象災害風險業務能力與減輕災害風險需求不相適應
氣象災害風險防範基礎數據不全面,氣象災害風險防範科技支撐不足,關鍵致災機理認識不夠,災害風險防範業務能力不強,基於影響與風險的預報預警能力及風險防範體系不完善,氣象災害風險預警的針對性、時效性有待提高。
3.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建設與綜合災害防治體系不相適應
氣象災害信息共享程度不高,氣象信息融入應急管理體系、切實發揮部門聯動作用不足。氣象災害綜合防範應對管理的作用發揮不充分,協同防災減災救災的格局尚未形成,行業、城鄉、區域、災種分割的局面依然存在。
4.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建設與財政保障機制不相適應
目前尚未完全建立公共財政保障的公共氣象業務體系與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難以系統性地開展。
二、面臨的形勢
面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重大氣象災害頻發的趨勢,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防禦和應急救援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日益突出,氣象災害防禦工作面臨嚴峻的形勢。
(一)大理高質量發展對氣象災害防禦提出了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大理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重要指示,大理州委、州政府以洱海高水平保護和產業高質量轉型統攬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出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打造世界級文旅產業,在雲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中走在前列。大理高質量發展對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的準確性、災害預警的時效性、氣象服務的主動性、防範應對的科學性提出了新要求。
(二)全球氣候變化對氣象災害防禦提出新挑戰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暴雨洪澇、嚴重乾旱、極端低溫、極端高溫、冰凍雪災、旱澇急轉等災害的頻繁出現,且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大。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及其伴生的生態環境問題都給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更加嚴重的影響。這些都對氣象災害防禦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災害防禦提出新任務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安全運行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更加嚴重的威脅。防禦極端天氣氣候災害、適應氣候變化更加困難。氣象災害對農業、林業、水利、環境、能源、交通運輸、電力、通訊等高敏感行業的影響度越來越大,造成的損失越來越重,嚴重威脅著國民經濟的安全運行。
三、指導思想、規劃原則、規劃目的、適用範圍和規劃依據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關於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考察雲南、考察大理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依法、科學、高效、有序組織開展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為大理打造世界級文旅產業,在雲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中走在前列提供安全保障。
(二)規劃原則
1.生命至上、減少危害
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採取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全面加強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建設,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
2.預防為主、科學高效
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精準度,延長預見期,提升氣象災害防禦能力。
3.依法規範、協調有序
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有關職責,做好氣象災害防範應對工作。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加強信息溝通,實現資源共享,形成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合力。
4.分級管理、屬地為主
根據災害發生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影響,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實行分級管理。災害發生地黨委、政府負責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的防禦工作。
5.統一領導、全民參與
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機制。加強宣傳教育,提升公眾防禦氣象災害水平,夯實防災減災救災民眾基礎。
(三)規劃目的
強化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立健全分工明晰、協同高效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提高氣象災害風險防範與應急處置能力,提升氣象災害防禦水平,最大限度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降低氣象災害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四)適用範圍
規劃適用於我州行政區域內暴雨、暴雪、寒潮、大風、高溫、霜凍、大霧、道路結冰、雷電、冰雹、乾旱等重大氣象災害的防範和應對。
(五)規劃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雲南省氣象條例》、《雲南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雲南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雲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雲南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大理州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
四、主要任務
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大理正處於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處於爬坡上坎、滾石上山的艱難期,處於改革創新、破解難題的攻堅期。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加快科技創新,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能力、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預警聯動及回響能力、應急保障能力是本規劃的主要任務。
(一)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能力
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做好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強化氣象災害防禦聯動機制,建設好監測預報預警系統,細化氣象災害風險防控措施。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機制。
1.氣象災害風險普查
縣級以上政府應組織有關部門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建立氣象災害資料庫,按照氣象災害的種類進行風險評估,並根據氣象災害分布情況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劃定氣象災害風險區域,開展氣象災害風險隱患排查。
2.氣象災害防禦聯動機制
縣級以上政府應組織有關部門建立健全以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信息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制定完善有關應急預案。受氣象災害影響高的行業根據需求,建立基於氣象閾值的風險預警指標,制定應對氣象災害處置措施。
3.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縣級以上政府應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則,科學加密各類氣象探測設施,形成協同高效的精密氣象監測系統。統籌和最佳化科技資源,加強災害性天氣關鍵技術研究,健全分災種、分區域、分行業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
4.氣象災害風險防控措施
各行業主管部門應深入開展氣象災害評估和隱患分析研判,對排查出來的氣象災害風險隱患做好風險管理和隱患整治。
縣級以上政府要督促有關部門在重點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大型太陽能風能開發利用項目建設時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避免和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
各級政府、有關部門應根據需求,加強指揮平台、標準化作業點等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提升科學指揮、安全作業能力,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增雨抗旱、防雹減災等方面的作用。
各類建(構)築物、場所和設施安裝的雷電防護裝置應符合國家有關防雷標準的規定。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築物、場所和設施的雷電防護裝置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並定期開展安全檢測。
(二)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完善氣象探測網,發展精細化監測、智慧型識別和災害風險客觀判別技術,構建高效業務技術支撐信息平台,推動以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實現快速、高感知的預報預警信息發布。
1.建設精密氣象監測系統
建設國家天氣、氣候、專業氣象觀測網,形成陸空天一體化、協同高效的精密氣象監測站網。強化衛星遙感綜合套用,最佳化觀測站網布局,強化運行保障能力,健全觀測業務體系,增強應急觀測保障能力,最佳化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推動氣象觀測高質高效,著力提高大理氣象綜合監測的精密水平。
2.構建精準氣象預報系統
以智慧型數字為特徵,構建智慧型數字預報業務體系,建立協同、智慧型、高效的氣象綜合預報業務平台,著力提升災害性天氣客觀識別和智慧型預警、氣象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套用能力,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度。加強地球系統數值預報模式的套用,開展大理本地中尺度數值天氣模式、微尺度數值天氣模式服務。
3.發展精細氣象服務系統
實施智慧氣象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推進氣象服務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發展智慧型研判、精準推送的智慧氣象服務,發展精細氣象服務系統。做好蒼山洱海生態氣象服務能力建設、高原特色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建設、智慧旅遊交通氣象服務系統建設、高原山地機場氣象服務能力建設,建設精細氣象服務保障體系。
4.建設智慧型安全的氣象信息支撐系統
在確保氣象數據安全的前提下,開展跨部門氣象及相關數據信息共享,研製高質量氣象數據集,提高氣象數據融合套用服務能力。開展重點業務基礎設施升級和州、縣(市)氣象局綜合氣象業務平台建設升級,推進高質量氣象台站示範化建設。
5.發展氣象災害風險智慧型識別和客觀判別技術
套用人工智慧、氣象大數據技術,著力提升災害風險客觀識別和智慧型預警,發展精細化監測、智慧型識別和災害風險客觀判別技術,實施氣象災害精準靶向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分災種、分區域、分行業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能力。
(三)提高氣象災害預警聯動及回響能力
1.指揮機制
建立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應急回響體系,有關部門和單位制定以氣象災害預警為重要啟動條件的應急預案或在其他預案中明確氣象災害應急回響相關內容。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組織指揮協調本部門本系統本單位的應對工作。有關部門和單位共同參與氣象災害防範和應急處置,按照職責做好有關工作。
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縣(市)、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參照本規劃建立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應急回響指揮機制,並結合當地情況制定本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組織做好防範應對工作。
2.會商研判
當預報將出現重大災害性天氣過程並對我州有明顯不利影響,或重大災害性天氣過程已經影響我州並將持續時,州級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適時組織召開氣象災害防禦會商會議,分析研判災害性天氣影響和防範應對措施,為州級有關專項指揮機構及部門和單位開展防範應對提供決策依據。
3.聯動回響
氣象災害種類多,往往伴隨次生、衍生災害發生。氣象部門加強監測預報預警,及時發布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根據需要啟動氣象災害應急回響。應急管理部門負責應急管理工作,指導氣象災害綜合應急防範工作,會同有關方面組織協調緊急轉移安置、及時救助受災民眾。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根據不同種類、不同級別的氣象災害對本部門、本行業的影響分類分災種回響。
4.應急處置動員演練
氣象災害現場應急處置由災害發生地人民政府或有關應急指揮機構統一組織,各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參與應急處置工作。氣象災害發生地縣級以上政府或有關應急指揮機構可根據氣象災害的性質、危害程度和範圍,廣泛動員和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氣象災害處置。各級政府應根據本地氣象災害特點,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演練及評估。
5.信息報告
各縣(市)人民政府負責收集和提供行政區內氣象災害發生、發展、防禦和造成損失等情況,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
(四)提高氣象災害應急保障能力
1.隊伍保障
有關部門根據本地氣象災害事件影響程度,動員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志願者等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工作。充分發揮軍隊、武警、預備役、民兵和消防救援隊伍在處置氣象災害事件中的骨幹作用。
2.資金保障
縣級以上政府應建立健全與氣象災害救助需求相適應的資金保障機制,將氣象災害防禦、救災和救助資金納入財政預算。
3.物資保障
州級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保障制度,完善重要應急物資監管、生產、儲備、調撥和緊急配送機制。縣(市)人民政府及其防災減災部門應按照規範儲備搶險物資。
4.交通保障
交通運輸、鐵路、民航等部門應完善搶險救災交通應急保障方案,確保搶險救災人員和物資及時到位。公安部門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做好災區治安管理、救助和服務民眾等工作。
5.通信電力保障
通信管理部門組織協調通信運營單位,迅速修復被損毀的通信設施。電力部門負責保障應急救援現場的供電需要。
五、重點工程
建設精密氣象監測系統,為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提供精密監測數據。構建精準氣象預報系統,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度。實施氣象防災減災精細服務及人工影響天氣能力提升工程,增強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和水平。突出氣象科技創新及人才培養核心地位,以氣象科技創新帶動高層次人才培養。實施氣象台站基礎能力提升工程,確保氣象業務穩定高效運行。
(一)建設精密氣象監測系統
實施大理複雜地形背景下氣象精密監測系統工程,科學加密各類氣象探測設施,最佳化觀測站網布局,形成陸空天一體化、協同高效的氣象觀測站網和綜合套用體系。完善氣象裝備保障體系,提升運行保障能力。最佳化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完善大理氣象計量檢定實驗室建設,推動氣象觀測高質高效。
1.最佳化綜合觀測站網布局
完善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加強關鍵區、重點區自動觀測站建設,有效填補自動氣象站觀測要素空白,提升自動氣象站觀測性能。針對地形複雜、易災偏遠鄉村,增補小型化、輕維護的自動氣象站,提高暴雨、山洪、土石流等主要災害的監測能力。
完善天氣雷達監測網布局。完成大理國家天氣雷達技術升級和雙偏振改造,提高天氣雷達觀測速度和多參數獲取能力。推動在現有雷達探測盲區、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等建設X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進一步提高我州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精細化監測預警能力。
完善空基觀測站網布局。升級完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省級規模利用地面接收站(祥雲)。按照統一安排部署,發展由風廓線雷達、微波輻射計、毫米波測雲儀、雷射雷達、衛星導航氣象觀測(GNSS/MET)等構成的地基遙感垂直觀測。
完善全州雷電監測網布局,補充建設三維閃電定位設備,進一步提高我州雷電災害易發區、重點旅遊景區雷電災害監測預警防禦的針對性,增強雷電災害防禦服務保障的精細化水平。
開展高原山地無人機觀測試驗,利用無人機觀測提升複雜地形氣象觀測能力。提升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實現12縣(市)配備應急移動氣象觀測設備。
2.發展套用氣象觀測業務
拓展高原特色農業、交通、旅遊等套用氣象觀測站網建設,氣象觀測更好地涵蓋並運用到大理經濟社會發展的更多領域。補充最佳化農業氣象觀測站布局,針對核桃、蔬菜、水果、中藥材、烤菸、茶葉等大理高原特色農業,加密布設站點,最佳化觀測要素,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在大理國家級農業氣象觀測站建設遙測式區域土壤水分觀測系統和作物氣象自動觀測系統。實現全州12個縣(市)自動土壤水分觀測全覆蓋,在常年易旱農業區域分海拔加密布設自動土壤水分觀測設備,滿足乾季農業生產氣象服務需求。根據交通、旅遊等行業氣象服務需求,推進全州高速公路沿線交通氣象觀測站建設,在重點旅遊風景區建設景區自動氣象觀測站。
3.強化運行保障能力
加強州級計量檢定能力建設,強化一線觀測業務的技術裝備保障,提升縣級觀測設備現場維修、維護能力。加強地面觀測裝備計量校準和現場核查能力建設,健全完善大理州氣象計量檢定實驗室建設,完成計量實驗室的資質認證。強化基層氣象台站業務基礎設施對觀測業務運行的基礎保障功能。最佳化基層氣象台站業務運行環境。加強氣象信息網路安全建設,推進大理州氣象監測站點的統一管理和數據共享工作。
(二)構建精準氣象預報系統
構建智慧型數字預報業務,建立協同、智慧型、高效的氣象綜合業務平台,著力提升災害性天氣客觀識別和智慧型預警、氣象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套用能力,修訂完善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指標,發展無縫隙預報業務,建立集約高效業務流程,進一步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度。
1.發展無縫隙預報業務
完善降水和溫度實況產品實時檢驗評估業務,提升業務套用能力。提升強降水預警有效性,發展快速滾動更新短時臨近預報業務,實現強致災性天氣預警精細到鄉鎮。提高中短期數值模式產品解釋套用能力,提高預報準確率與精細化水平。發展多領域融合的影響預報與風險預警業務。
2.建立集約高效業務流程
基於智慧型預報業務平台、氣象大數據云平台等,建立滾動製作、實時同步、協同一致的業務流程。建設以智慧型格線預報產品為主線、以檢驗評估為導向的智慧型預報業務技術流程。提高智慧型格線災害性天氣預報及誘發次生災害風險預警的可視化表達及語義識別提取能力。
3.健全預報業務全鏈條檢驗評估
以智慧型格線預報產品為主線,站點和格點相結合,完善傳統站點預報檢驗業務,建立多源融合降水和溫度實況分析產品、模式產品、客觀預報產品、預報預警產品全流程檢驗評估業務,建立以檢驗評估結果為導向的預報質量改進技術流程,提升預報偏差成因分析和訂正能力。
(三)發展精細氣象服務系統
實施精細氣象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提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能力,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加強蒼山-洱海生態、高原特色農業、綠色能源、智慧旅遊交通、高原山地機場等氣象服務能力建設。
1.築牢氣象災害風險防範體系
開展全州氣象災害風險普查,編制分災種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科學預判氣象災害風險變化趨勢和特點,提升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精細化水平。建立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部門應急聯動機制和社會回響機制。
2.進一步提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
套用基於新技術的精準靶向預警信息發布技術,提高預警信息的時間提前量。深化與應急管理、新聞廣電、移動通信運營部門間的合作,實現預警信息多渠道多形態發布。提升廣覆蓋立體化的預警信息發布能力。
3.提升決策氣象智慧型化服務能力
基於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等,研發基於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的氣象服務產品,推進應急決策氣象智慧型化服務能力建設。加強氣候預測、氣候監測評估、氣候變化影響的成果套用,實現氣候服務信息、產品的分散式套用及重要氣候決策信息的精準推送服務。
4.提高農村氣象及次生災害防禦能力
進一步完善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完善鄉村氣象災害監測網、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渠道、鄉鎮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行政村氣象災害應急行動計畫。統籌建設基層防災減災信息員隊伍。在雷電災害高發、民眾需求強烈的地方繼續推進農村防雷減災工程建設。
(四)實施人工影響天氣能力提升工程
1.國家高性能增雨飛機(大理)飛行保障基地建設工程
為更加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保障洱海高水平保護治理、緩解大理乃至雲南區域性缺水和乾旱災害、防災減災和保障糧食安全、保障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水資源安全,由雲南省和大理州配套建設國家增雨飛機(大理)飛行保障基地。
投資15000萬元,購置新舟60改進型或空中國王360HW飛機一架,投資3000萬元建設人工影響天氣特種觀測站、飛機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系統、人工影響天氣科研試驗技術支撐系統、飛機作業保障用房、附屬工程、設備購置等。
2.地面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提升工程
在雲龍、永平、漾濞等增設多個標準化作業點,對現有固定作業點進行升級改造,不符合條件的進行遷建。實施高炮自動化改造,更新購置列裝新型火箭發射系統。建設應急保障車載作業系統,購置應急保障作業車輛,並配備新型車載火箭發射系統,實現全州12縣(市)應急保障車載作業系統全覆蓋。
3.人工影響天氣指揮能力提升工程
建設集數據採集、分析、指揮、效果分析、統計等為一體的人影作業指揮平台。依託氣象大數據云平台(天擎)發展智慧人影,建設多源數據融合人工影響天氣智慧型化信息化業務系統。完善指揮系統、空域申報系統、效果評估系統等業務軟體。繼續升級改造州級和縣級作業指揮平台。
4.洱海人工增雨作業試驗示範基地建設工程
在洱海流域新建3個標準化人工增雨(雪)作業點,增加布設雷射雨滴譜儀、全固態Ka波段測雲儀、多通道微波輻射計、X波段雙偏振都卜勒雷達等一系列特種觀測設備,開展增雨作業條件識別和催化等關鍵技術攻關,開展人工增雨效果物理檢驗,切實提升對蒼山洱海生態環境的保護能力。
(五)實施氣象科技創新及人才培養工程
面向科技前沿、大理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突出氣象科技創新及人才培養核心地位,組織實施核心技術攻關及人才培養,組建大理州氣象科技創新團隊,管理好依託大理州氣象局的雲南省氣象科技創新團隊,培養2名以上在氣象及相關領域有所建樹、在省內有代表性的學術帶頭人。
(六)實施氣象台站基礎能力提升工程
通過國家氣象觀測站搬遷建設工程、氣象台站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氣象台站標準化業務支撐平台和業務運行環境建設等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改善探測環境質量,不斷提升氣象台站的基礎能力,確保台站業務穩定高效運行,支撐氣象防災減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各級政府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領導,層層落實氣象災害防禦的各項責任制,把氣象災害防禦任務切實落到實處。州、縣(市)、鄉各級政府要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根據當地氣象災害的特點和防禦重點,組織編制本地的氣象災害防禦規劃,並納入當地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氣象災害防禦重大項目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各有關職能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氣象災害防禦工程的組織管理和實施。建立災害性天氣信息通報與協調機制。
(二)推進法制建設
將氣象災害防禦納入法制化、規範化軌道,建立完善氣象災害防禦行政執法管理和監督機制,規範全社會的氣象災害防禦活動,提高依法防災減災的水平。開展有關氣象防災減災執法檢查,及時發現解決問題,總結推廣經驗,促進防災減災工作深入開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由於失職、瀆職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要堅決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三)健全防禦機制
切實加強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協作,確保上下聯動,通力合作,及時解決防災減災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積極推進區域間、部門間、部門和地方、部門和企業間的合作,不斷深化合作領域和層次。合理配置各種防災減災資源,加強氣象災害防禦信息資源共享,聯合組織實施相關重大工程、科研計畫和人才培養計畫。
(四)加大創新力度
切實加強我州氣象災害成災規律、成災條件、發生機理、預報預警、風險評估、防禦對策、災害防禦工程標準等科學技術和標準研究。加快科技成果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的套用,大力提升氣象災害防禦能力。深入開展氣候變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實現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和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的新突破。
(五)強化隊伍建設
加快建設一支強有力的氣象災害防禦隊伍。培養高素質防災專業技術隊伍,加強災害監測預警專業人才培訓,最佳化隊伍結構,建立良好的人才引進、培養、流動和評價機制,多渠道發展氣象災害防禦人才隊伍。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專家隊伍建設,為防範和應對氣象災害提供決策諮詢。同時還要加強災害管理隊伍建設,開展不同層次的減災專業教育,提高災害管理人員水平。加強基層防災志願者隊伍和鄉鎮、社區、鄉村氣象災害防禦隊伍建設,在鄉鎮設立氣象協理員,協助氣象災害防禦管理工作,在社區、鄉村設立兼職或專職氣象信息員,及時接收和傳遞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和災害信息,報告災害性天氣實況和災情,參與本社區、鄉村氣象災害防禦方案的制訂和氣象災害防禦的科普宣傳、應急處置和調查評估等工作。
(六)完善經費投入
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發布、應急指揮及防災減災工程等重大項目、基礎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投入。鼓勵和引導企業、社會團體等各方面對氣象災害防禦經費的投入,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氣象災害防禦資金的募集,多渠道籌集氣象防災減災資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按照“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建設專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加快氣象災害保險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充分發揮金融保險行業對氣象災害受災單位和民眾的救助、損失轉移及分擔作用。
(七)提高防禦意識
大力推動氣象科普創新,不斷完善和規範氣象科普網路。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建設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強對全社會尤其是對重點地區和人群的防災減災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意識,提高廣大人民民眾自救互救能力。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易發、多發區公眾廣泛參與的防災避災演練。加強社會輿論宣傳引導,做好相關科學解釋和說明工作,增強公眾抗禦氣象災害的信心。
(八)加強防禦合作
積極開展合作和交流。參加國內減災及相關領域組織的有關科研、業務計畫,參與全國性、區域性氣象災害防禦等合作計畫。廣泛開發利用國內外氣象科技資源,完善科技合作機制,加強人才引進和人才外送培養力度,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氣象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我州氣象災害防禦的整體水平。
政策解讀
3月1日,大理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23-2030年)》(大政辦發〔2023〕9號,以下簡稱《規劃》),現就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制定《規劃》背景情況
2016年3月7日,大理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大理白族自治州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6-2020年)》(大政辦發〔2016〕3號)以來,我州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取得明顯成效,但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仍存在短板、弱項,為進一步加強我州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結合我州實際,制定出台《規劃》。
二、《規劃》的主要內容
《規劃》科學分析了我州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現狀、面臨的形勢,提出了主要任務、重點工程、保障措施等3方面的措施。
(一)面臨的形勢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暴雨洪澇、嚴重乾旱、極端低溫、極端高溫、冰凍雪災、旱澇急轉等災害頻繁出現,由此造成的人民生命及財產損失在進一步加劇,並引起國家領導以及各級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同時對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的準確性、災害預警的時效性、氣象服務的主動性、防範應對的科學性提出了更高新要求。
(二)指導思想、規劃原則、規劃目的、適用範圍和規劃依據
《規劃》編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關於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考察雲南重要講話和對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規劃》編制遵循生命至上、減少危害,預防為主、科學高效,依法規範、協調有序,分級管理、屬地為主,統一領導、全民參與的原則。
《規劃》目的是最大限度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降低氣象災害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規劃》適用於我州行政區域內暴雨、暴雪、寒潮、大風、高溫、霜凍、大霧、道路結冰、雷電、冰雹、乾旱等重大氣象災害的防範和應對。
《規劃》制定的主要依據是近年來國家、省、州制定頒布的突發事件應對法律法規和預案,以及氣象災害防禦相關法律法規,特別是新修訂的《雲南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雲政辦發〔2023〕5號)。
(三)主要任務
一是強化氣象災害防禦聯動機制。建設好監測預報預警系統,細化氣象災害風險防控措施。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機制。二是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完善氣象探測網,發展精細化監測、智慧型識別和災害風險客觀判別技術,構建高效業務技術支撐信息平台,推動以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實現快速、高感知的預報預警信息發布。三是提高氣象災害預警聯動及回響能力。建立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應急回響體系,制定以氣象災害預警為重要啟動條件的應急預案或在其他預案中明確氣象災害應急回響相關內容。四是從隊伍、資金、物資、交通、通信電力等幾個方面為提高氣象災害應急保障能力提供保障。
(四)重點工程
一是建設精密氣象監測系統,為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提供精密監測數據。二是構建精準氣象預報系統,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度。三是發展氣象防災減災精細化服務,增強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實施人工影響天氣能力提升工程,更加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五是突出氣象科技創新及人才培養核心地位,以氣象科技創新帶動高層次人才培養。六是實施氣象台站基礎能力提升工程,確保氣象業務穩定高效運行。
(五)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各級政府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領導,層層落實氣象災害防禦的各項責任制,把氣象災害防禦任務切實落到實處。二是推進法制建設。將氣象災害防禦納入法制化、規範化軌道,規範全社會的氣象災害防禦活動,提高依法防災減災的水平。三是切實加強部門協作,確保上下聯動,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四是加大創新力度。五是強化隊伍建設。六是完善經費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