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學東喜瑪拉雅研究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理大學東喜瑪拉雅研究院
  • 成立時間:2016年1月
東喜瑪拉雅研究院(Institute of Eastern-Himalaya Biodiversity Research),其前身為成立於2007年9月的東喜瑪拉雅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初始成員為以肖文博士為首,大理大學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引進的3人團隊。自草創以來,團隊就明確了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立足東喜馬拉雅地區,以滇西北三江併流區域為重點研究範圍;自西向東跨越高黎貢山、怒山和雲嶺,從南到北覆蓋亞熱帶到寒溫帶,由低及高兼顧海拔梯度,逐次建設山地生態系統監測網路;以靈長類為起點,通過多類群、多因子和多地區的觀測,為生態學理論突破以及保護生物學手段創新夯實基礎;倡導多學科綜合的研究思路,堅持系統長期的野外監測,開展複合生態系統視角下的保護研究;秉承前輩艱苦奮鬥的精神,做接地氣的工作,切實服務於區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
在大理大學各級領導和同事的關心和支持下,團隊發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共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項、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5項、國際合作項目13項、其他課題64項;發表科研論文125篇 ,其中SCI 論文55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44篇。2016年1月,經大理大學黨委會同意,升格為東喜瑪拉雅研究院。
基於“以科研促進教學”的理念,東喜瑪拉雅研究院自建立伊始就開展了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探索,前瞻性地組建了“學生實踐創新部”(以下簡稱“實創部”,前身為“學生科研部”),為農生學院乃至我校學生創建了跨年級跨專業的學生創新創業平台。
實創部成立8年來,以滇西北三江併流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實踐為基礎,多次組織和承辦了學校創新創業、學術科研、學術論壇等活動。在研究院和農生學院教職工的帶領下,參與“挑戰杯”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8次,獲得國家級“挑戰杯”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獎項2項、省級24項;參與及協助組織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7屆,累計主持省/校/院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30餘項。
基於長期的積累,在研究院的組織下,以實創部為基礎的“中國三江併流區域可持續發展創新創業團隊”在第十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頒獎大會喜獲全國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榮譽稱號。 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的最高獎勵,是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其親屬按照他的遺願,將他生前的稿費全部捐獻出來,由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全國學聯、全國少工委共同設立的獎項。本屆評選中全國共有50支團隊入選,本團隊是當年雲南省唯一獲獎的團隊。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要求雲南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這是總書記對雲南發展的重要定位,是國家賦予雲南的重要使命。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家戰略需求和學科前沿,以我院為整合平台,由大理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威斯康辛大學、大理州政府和白馬雪山、高黎貢山、天池等自然保護區組建而成的“中國三江併流區域生物多樣性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協創中心”),入選2015年第三批省級“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
“協創中心”將完成三江併流區生態監測網路的建設,重點建設生物多樣性數據中心和預警平台,形成長期動態的監測體系,努力建設成有區域特色、有國際影響的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成為雲南省重要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支持機構,爭創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為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為建成全國生態安全螢幕障提供科技支撐,為美麗雲南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為保護傳承生態文明發揮重要作用。
在未來的工作中,研究院將基於“協創中心”,以生物多樣性監測為主線,依託地緣和基礎優勢,與各協創單位通力合作,開展跨學科、多層次的工作,在理論研究方面努力突破,在套用研究方面服務於區域和地方發展,努力建設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方面的一流學科,為邊疆少數民族高校高等教育的“雙一流”建設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