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鞭草(學名:Hemarthria altissima (Poir.) Stapf & C. E. Hubb.)是禾本科、牛鞭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稈直立,一側有槽。葉鞘邊緣膜質,鞘口具纖毛;葉舌膜質,白色;葉片線形,兩面無毛。總狀花序單生或簇生。無柄小穗卵狀披針形,第一穎革質;第二穎厚紙質,貼生於總狀花序軸凹穴中;第一小花僅存膜質外稃;第二小花兩性,外稃膜質,長卵形;內稃薄膜質,先端圓鈍,無脈。有柄小穗第二穎完全游離於總狀花序軸;第一小花中性;第二小花兩稃均為膜質。花果期夏秋季。
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西南各地;北非、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也有分布。多生於田地、水溝、河灘等濕潤處。
大牛鞭草莖葉細嫩,是畜禽的好飼草,馬、牛、羊、兔、鵝對它均喜食,也是養魚的好青草。不但可刈割青飼,而且可以曬制青乾草和製成草粉。具有發達的長根莖,固土保水性能良好,可用作護堤、護坡、護岸的保土植物。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總狀花序單生或簇生,長6-10厘米,直徑約2毫米。無柄小穗卵狀披針形,長5-8毫米,第一穎革質,等長於小穗,背面扁平,具7-9脈,兩側具脊,先端尖或長漸尖;第二穎厚紙質,貼生於總狀花序軸凹穴中,但其先端游離;第一小花僅存膜質外稃;第二小花兩性,外稃膜質,長卵形,長約4毫米;內稃薄膜質,長約為外稃的2/3,先端圓鈍,無脈。有柄小穗長約8毫米,有時更長;第二穎完全游離於總狀花序軸;第一小花中性,僅存膜質外稃;第二小花兩稃均為膜質,長約4毫米。花果期夏秋季。
生長環境
多生於田地、水溝、河灘等濕潤處。
大牛鞭草喜生於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區的濕潤地段、田埂、河岸、溪溝旁、路邊和草地,在中國安徽大別山區潛山縣的海拔1000米處有分布。一般為小片零散分布,在安徽滁縣地區,發現有單優群落。
大牛鞭草喜溫熱而濕潤的氣候,生態幅不寬,它適應的氣溫範圍為平均溫在12-18℃之間,適應的降水範圍為500-1500毫米;適應的土壤pH值為4-7.5,在沙質土、粘土上均能生長。大牛鞭草一般喜於潮濕的環境並耐水漬。大牛鞭草長期野生於高溫氣候之下,對35℃以上的持續高溫,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但土壤乾旱對大牛鞭草威脅很大。栽種在旱地上的植株,當土壤含水量下降至10%以下,即停止生長,基部葉逐漸黃化乾枯。
大牛鞭草不但喜水而且嗜肥。它雖然也能在土壤貧瘠的水邊生長,但植株低矮而細弱,產草量有限,只有在水豐肥足的土地上,才能獲得較佳的收穫量。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巴利阿里群島、馬來西亞、汶萊尼西亞、波札那、喀麥隆、加那利群島、南非、納米比亞、安哥拉、尚比亞、查德、中國、希臘、埃及、衣索比亞、義大利、象牙海岸、克里特島、寮國、黎巴嫩、敘利亞、賴索托、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里、模里西斯、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尼日、奈及利亞、巴勒斯坦、盧安達、留尼旺、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西班牙、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泰國、俄羅斯、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突尼西亞、土耳其、越南、印度、辛巴威。
中國分布:黑龍江、北京、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浙江(永嘉、平陽、泰順)、湖北、貴州、雲南。
生長習性
花果期夏秋季。在人工栽培情況下,大牛鞭草於每年的3月上、中旬返青(亞熱帶地區為3月上旬),6月中、下旬抽穗,7月上、中旬開花,7月下旬至8月上旬結實,9月底、10月初地上部分枯死。生育期約為214天。
繁殖方法
大牛鞭草在野生情況下,主要靠長根莖輻射繁殖。人工栽培主要採用扦插繁殖。據中國湖南省畜牧獸醫研究所試驗,種莖採回7天后,葉片已乾枯,但莖稈還新鮮,經扦插後,僅4-5天即萌發新苗;據安徽省生物研究所試驗,將莖稈採回,在室內放置8天,葉枯莖萎,但經水泡12小時,扦插後,成活率仍達98%;將秋季採收的莖稈存於地窖,翌年取出扦插,成活率高達92%。
栽培技術
耕地前,每公頃施土雜肥25-37.5噸,翻耕,耙均。備好扦插苗,苗長25-30厘米,含2-3個節,按30×30厘米的行株距,依序將插苗的1-2節斜插入土中,深約8-10厘米,地面留一節。邊插邊稍壓緊,澆水 1次,使緊密接觸土壤,以利成活。4-8月期間均可割苗扦插。以後,每刈割1次,追氮肥 1 次,每次每公頃施尿素或硫酸氨25-112.5千克。
主要價值
- 飼用價值
大牛鞭草莖葉細嫩,是畜禽的好飼草,據觀察,馬、牛、羊、兔、鵝對它均喜食,也是養魚的好青草。不但可刈割青飼,而且可以曬制青乾草和製成草粉。它富含無氮浸出物,粗蛋白質和粗纖維的含量均系中等,鈣和磷含量均低。
- 生態價值
大牛鞭草具有發達的長根莖,固土保水性能良好,可用作護堤、護坡、護岸的保土植物。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