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營寺,位於榆中縣高崖鎮李家磨村一帶,是一座最初建於明代的寺院,它是榆中縣歷史上有名的寺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營寺
- 位置:榆中縣高崖鎮李家磨村
- 建於:明代
- 拆除:於1956年拆除
歷史沿革,古寺現狀,文化習俗,寺內古槐,
歷史沿革
碑文記載:“萬曆乙卯年,小廟一座大槐樹一棵”。這座小廟應該是萬曆四十三年(1616年)前所修。當年重修廟宇時才予立碑刻記,這就是大營寺的最早記載。據當地民眾考證和分析,實際上這個小廟在當時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廟,而是依託大槐樹所修的一處很簡陋的,供奉神主牌位的閣子而已。
1616年正式修建廟宇時,在舊址上建菩薩大殿三間,內塑三大士正像和羅漢塑像,並且有韋馱護法背光、八難取經、高山雨垣等壁畫。同時,建小殿一間,塑有無量祖師。西北角有鐘閣一間,傍蓋火房兩間,西開山門。這是大營寺的第一次正式修建。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有公德主楊興和路鳳進行了增修補塑。將無量小殿補塑神像、彩繪牆壁,又將坍塌火房改為三間禪室。乾隆十五年(1750年),鑒於舊址年久,雖經屢次修飾,仍落損嚴重,楊興深感不安,又邀集同人進行了一次大修。通過這次修建,寺內有菩薩大殿、無量小殿、娘娘殿、仙龍閣、禪室、鐘閣等殿宇及亭閣。據碑記,三次修建共貼金七萬二千餘兩(註:泥金)。可以看出,當時的寺廟建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規模宏大。充分展示了佛教建築、雕塑、繪畫藝術之精美。
據碑記,在寺廟修建中,地方官署有十位官員募捐銀兩數量不等,其中八名官員被官署給予加官晉級。在捐款官員中,最高官職為巡撫甘肅等處地方贊刊軍務兼理茶馬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和翰林院庶吉士新任刑部廣西司員外郎。當地眾多百姓也參與善捐活動,僅大營楊氏家族三代逾三十人參與募捐。捐銀最多的是楊興、曹氏夫婦倆,共施銀120兩,因此民間尊稱楊興為“公德主”,並在寺內為其立碑頌揚。
清同治年間,大營寺遭回民反清軍焚毀。光緒末年,本境先民進行了第四次修建。這次修建後僅有龍王大殿、娘娘殿和槐爺房,大殿台階左側懸掛一口大鐘,山門旁有火房三間。
古寺現狀
約於1931年開始在寺廟大殿內從事私塾教學,直到1941年前後新蓋校舍成立大營川國小。寺廟主建築於1956年拆除。
近年來,為保護地方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明,同時也為打造蘭州至新營沿川湖旅遊線路沿途景觀,當地民眾成立寺委會,多方籌措善款,又開始了第五次修建。目前,龍王殿、菩薩殿、西方三聖殿和山門已修建落成,其他殿宇也將隨即開建。不久,一座蔚然壯觀的大營寺廟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文化習俗
大營寺轄九廟十八莊,舊時每年都舉行一次廟會,當時稱“打醮”、“歌官神”。屆時,將九廟神佛坐轎集中到大營寺舉行活動。從外地請來師功子,打羊皮鼓跳神,人們抬著轎子互相追逐,場面十分熱鬧。
外地的商賈小販也身背肩挑,來到大營寺擺設攤點,有一邊敲打梆子一邊高聲說唱的,也有做產品功能演示的,商品琳琅滿目,叫賣聲不絕於耳。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廟會的人擠滿了寺院,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人群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寺廟這一佛教聖地,成為商品交流和文化活動場所,在當時很好地起到了商品流通、人際交往和文化娛樂的作用。
寺內古槐
在大營寺內有一棵樹齡在500年以上的古槐,當地民眾稱其為“槐爺”,人們常在樹下敬燒香火,求神問事。目前樹高14米,胸圍(地圍)5.15米,冠幅15米。自古以來,每當有人問起大營楊家是哪裡人時,老人們都會說:“我們是山西大槐樹底下的人。”這句話在家族中口口相授,代代相傳至今天。據有關大槐樹移民的資料記述,為了不忘祖先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移這段歷史,先民們都在居地種植槐樹以示紀念。居住在大營川的楊氏祖先也不例外,為了寄託思鄉懷祖之情,他們也種植了從故鄉帶來的槐樹籽,從而培育出了這棵神樹。
大槐樹

在歷代家族人員的精心管護下,至今仍枝葉繁茂。這棵古槐也曾走過一段曲折路程。早在同治年間,大營寺曾經遭到回民反清軍的焚燒,寺院所有殿宇全被燒毀。但處在熊熊大火包圍中的大槐樹,卻倖免遭焚被保留下來,這成為一個奇蹟。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槐樹頂部一直徑約一尺大小的空心粗枝內有一窩蜜蜂,每到夏季分群時,蜜蜂漫天飛舞,人們拋撒草灰堵截,最後聚集某一樹枝,然後收於草帽拿回家飼養。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一個夜晚,有兩名本村村民攀上樹頂將蜜蜂連窩端下來煉蜜吃了。時隔不久,那一粗大的側枝便脫落下來,人們深感惋惜。如今,盛開白花的大槐樹,樁粗枝茂,冠闊葉綠,蒼勁挺拔,惠澤鄉里,蔭庇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