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種群遺傳結構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的歷史成因

大熊貓種群遺傳結構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的歷史成因

《大熊貓種群遺傳結構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的歷史成因》是依託華中師範大學,由吳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熊貓種群遺傳結構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的歷史成因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吳華
  • 依託單位:華中師範大學
  • 批准號:30770319
  • 申請代碼:C0405
  • 負責人職稱:教授
  • 研究期限:2008-01-01 至 2010-12-31
  • 支持經費:32(萬元)
項目摘要
一衣帶水的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為什麼會在形態和遺傳上發生顯著的分化?根據前期工作積累,我們提出以下假設:現今的大熊貓是由冰期留存在秦嶺和岷山、邛崍、相嶺、涼山的兩個殘遺種群發展而來,而且,這兩個殘遺種群在拓殖過程中由於受到自然選擇的作用而缺乏基因交流,分別適應了不同的氣候和環境,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形成了如今的種群遺傳結構和地理分布格局。為了檢驗這一假設,本項目擬隨機抽取大熊貓主要分布區內的組織或糞便樣品,利用中性進化的線粒體細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和核基因非編碼區序列作為分子標記,根據分子系統地理學和種群遺傳學的理論和方法,系統研究更新世冰期大熊貓可能的避難所及冰期後殘遺種群的拓殖路線、殘遺種群間的基因流程度和分離時間、大熊貓的種群歷史動態,從歷史和進化的角度揭示大熊貓種群遺傳結構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機制,提出大熊貓冰期避難所和種群歷史動態理論,為大熊貓廊道的建設和野外放歸提供科學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