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潭原種場
- 地理位置:黃陂區南部
- 面積:10平方千米
- 人口:5416人
簡介,發展,人口數據,
簡介
大潭原種場建於1978年,1958年前為黃陂區漁民獵魚之地,圍墾後,劃為魯台區轄管,1968年劃歸前川街管轄,1978年建場,直屬區轄。駐大潭,2007年人口5416人,面積10平方千米。轄10個村委會:大潭、汪大、甲山、新建、伍家港、澄湖、墩子河、四合、七會、新湖。
大潭原種場屬濱湖平原地區,地勢平坦,海拔21.5~22.5米之間,最高點神龍崗海拔24.5米,最低點楊叉湖海拔21.4米。土地肥沃,耕地寬闊,有機質含量高,古東支河貫穿全境,境內武湖第二、第三排渠與武湖泵站下廟閘相通,七會垸綜合開發已見成效。平均氣溫20℃左右,極端最高溫39℃,極端最低溫-8℃,年平均降雨量為1200~1400毫米,有助於農作物生長。
大潭原種場按“兩區兩園”規劃建設,即依託東支河兩岸打造宜人居住生活小區,以神龍崗為軸心建商貿小區;在東支河以南建3400畝工業園區,在東支河北建立現代都市農業示範區。
根據《武漢市黃陂區大潭原種場建設規劃》對於場域道路及交通設施規劃,建設建一橫路、建一路,進一步完善場域交通體系,使其分級、分工更為合理,真正做到區域交通的可達性。
大潭原種場於2014年建成一橫路全長1344m,道路紅線寬度40m,西起規劃中的建三路,東至新黃武公路。全線均為道路新建,道路等級為城市次幹路I級,雙向四車道,設計車速50km/h。建一路全長1114 m,道路紅線寬度40m,南起二排渠,北至大潭村。全線均為道路新建,道路等級為城市次幹路I級,雙向四車道,設計車速55km/h。
發展
武漢市黃陂區作為全國首批、全省13個試點之一和全市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區,全區上下齊心協力、真抓實幹,把中央和省市的政策貫徹好、執行好、落實好,使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造福全區千家萬戶,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全區農村大地。截至4月12日止,區大潭原種場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已達2,190人,徵收參保資金80.01萬元。占區政府下達必達目標1,900人的115.26%,占挑戰值2,177人的100.60%。在規定時間內全面完成區政府下達目標任務,其具體做法如下:
一、注重宣傳,不留死角。通過財政所管鄉員挨家挨戶發放宣傳單1,356份、在人員集中地懸掛宣傳橫幅標語20條、召開村黨員民眾代表大會18場等多種形式,全面做好農民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宣傳發動工作。利用身邊發生的真實事例現身說法,轉變農村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使這項覆蓋面最大的農村保障政策在全場家喻戶曉、人盡皆知,激發廣大農民民眾的參保熱情,營造人人自願踴躍參保的社會氛圍。與此同時,加強新農保政策的培訓,使每個村幹部做到人人懂政策、人人講政策,提高政策宣傳的水平,為農民提供便捷準確地政策解讀和諮詢服務。
二、狠抓落實,不走過場。財政所在區政府召開宣傳新農保大會後的第二天就成立以所長為第一責任人的工作專班。統一思想,全員上陣,明確“人人身上有任務,人人天天有進度”的工作目標,不等不靠,迅速下到村組,深入農戶對60歲以上和16-59歲人員展開統計摸底,全面掌握村民的第一手資料,為年前將60歲以上人員養老金髮放到位和對16-59歲適齡參保人員徵收決策提供數據依據。財政所幹部職工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工作作風,利用春節、元宵節和雙休日農民工在家休息的有利時機,增強服務意識,挨家挨戶上門徵收保費。與此同時,堅持每天下午召開徵收進度在小結會,對徵收情況進行評比,及時查找工作不足,開展“後進趕先進、爭創結零論英雄”的活動。對思想上一時想不通,不願參保的農民,絕不放棄,採取多次上門,充分利用村組“明白人”、家庭“錢掌柜”思想動員的宣傳示範作用,引導適齡農民積極參保,只到使其參保為止。10個行政村中已有10個村完成場下達目標任務。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4882 |
男 | 2563 |
女 | 2319 |
家庭戶戶數 | 1270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4385 |
家庭戶男 | 2245 |
家庭戶女 | 2140 |
0-14歲(總) | 1336 |
0-14歲男 | 713 |
0-14歲女 | 623 |
15-64歲(總) | 3304 |
15-64歲男 | 1746 |
15-64歲女 | 1558 |
65歲及以上(總) | 242 |
65歲及以上男 | 104 |
65歲及以上女 | 138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4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