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風流(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遼寧西北部的阜新市彰武縣是世界上首次用樟子松固定住流動沙丘的地方,如果沒有老一代人在沙丘上的苦幹,風沙早已逼近瀋陽城。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時光的流逝,前人的故去,曾經的大漠風流的故事漸漸被人遺忘,記者在這裡採訪,挖掘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首先就是要喚起人們“不能忘卻的紀念”。 而這裡的大漠風流又絕不僅限於此,採訪中記者發現:如今 年輕一代藉助科技讓這裡快速發展,在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引下,人與沙不再是對抗,而是和諧共生。年輕一代正演繹著新時代的“大漠風流”! 記者在彰武採訪了兩個多月,採訪對象多達一百多人,從年過八旬的第一代造林人,到新一代的“海歸”科研工作者,再到沙產業的創新、創業人,記錄和再現了這片曾經的大漠上,不同時代的“風流”故事,為聽眾展現了一幅縱貫60多年的生態治理畫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漠風流
  • 參評項目:系列報導
  • 語種:中文
  • 作者:那其灼,陳曦,唐佳菲,邸玉玲,房磊,鄧德龍
  • 首發日期:2017年12月28日至2017年12月30日
  • 刊播單位:遼寧廣播電視台
  • 作品時長:8分36秒
社會效果,推薦理由,

社會效果

作品播出後,在聽眾中引發了強烈反響,喚起了當地幹部民眾對堅忍不拔的治沙精神的回顧,也堅定了他們建設生態文明,跟沙地要生態、要效益的發展理念。 作品帶給聽眾更多的思考,是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如何探尋生存發展之路、面對脆弱的生態環境如何加強治理與保護、在尋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如何兼顧長遠的生態效益,這些生動新聞故事背後的思考,體現了這篇作品的傳播價值。 作品播出後,不少聽眾留言說想帶著老人和孩子到彰武去轉一轉,看看那塊“大漠風流”碑,聽聽一代代治沙人的故事,摸摸從幾十米深的沙地里長出的已經60多歲的樟子松。打動大家的不僅僅是那片沙地、那段故事,更是對建設生態文明的動力和嚮往。 這篇作品獲2017年度遼寧新聞獎一等獎。

推薦理由

這組報導稱得上是一組細火慢燉、精益求精的精品。記者能俯下身子沉下心,探尋老一代造林人的快樂和艱辛、講述新一代治沙人的奮鬥和進取、總結如何把荒涼的沙地變成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是一篇踐行“走、轉、改”要求的用心之作。 三集系列報導,每一集都講述了一個年代、一個群體、一種精神,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部生態治理的史詩。作品的音響運用,很好的襯托出大漠的荒涼、治沙的艱苦、沙裡淘金的喜悅,帶領聽眾完成了一次橫跨六十年的 “大漠風流”精神的傳承和升華。 這組作品音響豐富生動,作者在採制過程中讓當事人講故事,用“當地居民口中治沙的‘瘋子’”、“科研人員比喻的‘裸體的沙粒’”、“病死樹前治沙人的哭泣”等生動、豐富的音響來刻畫細節,使得整組作品廣播特色突出,可聽性極強。其中還有記者二十年前錄製的音響,使作品更具歷史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