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溝店村

大溝店村

大溝店村於明成化年間,高姓建村。大溝店村位於海陽市東南部東與望格莊相連,西與留格莊接壤,南與周格莊相交,北與姜格莊為鄰。隸屬留格莊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0公頃,全村有135戶,53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溝店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留格莊鎮
  • 郵政區碼:265114
  • 地理位置:海陽市東南部
  • 面積:1.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530人
  • 主要作物:小麥、玉米、花生、蔬菜、蘋果
  • 主要姓氏:隋、高、王、呂、辛、劉、段、郝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概況

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高姓建村,後有王、呂、辛、段、劉、隋等姓相繼遷入。因建村處有一條大溝,溝的東岸上有座廟殿,故命村名大溝殿,後演變成大溝店。 大溝店村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20′,北緯36°48′。東與望格莊相連,西與留格莊接壤,南與周格莊相交,北與姜格莊為鄰。隸屬留格莊鎮。西距鎮政府駐地3.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18.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135戶,530人。有隋、高、王、呂、辛、劉、段、郝等8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隋姓。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1年春,本村成立了國小,有教師1人,學生20餘人。20世紀70年代,本村小學生人數增加到120多人,國中、高中學生達50多人。到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約75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不少農戶討飯吃,穿補丁破衣。解放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衣食住行的狀況不斷改善。20世紀50年代末,農村實行了人民公社化,全村常年人均糧食220公斤。70年代,常年人均糧食300公斤,全村經濟總收入8萬元,50%的農戶有腳踏車、收音機,20%的農戶有電視機、縫紉機。2000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38輛、機車80輛、電話80部、彩電90台、電冰櫃20餘台、洗衣機1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全部是草房,大多是亂石散壘,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解放後,在黨支部的領導下,逐步對街道進行規劃整頓。隨著經濟收入的不斷提高,住房條件不斷進行改善,小門小窗換上了大門大窗,木棱窗換上了玻璃窗,草房改成了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約14平方米。 集體福利20世紀70年代初,本村成立了合作醫療站,村民平時用藥的藥費報70%。1981年,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用戶安裝上電燈和其它用電設備。1991年,全村用上了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隋振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6年冬,本村成立了黨支部。1947-1964年冬,劉志全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成立了互助組,合作社(村社),並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的鬥爭,組織村民參加支前工作。“文化大革命”中,村革命委員會取代黨支部的領導。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呂正臣、王本東、辛吉龍、隋進慶、隋進起、高玉發。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35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第一任村長楊在山。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治安、民兵、婦女等組織。1999年5月,村委會直選,王德海被選為主任。2003年9月,呂興成被選為村委主任。先後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楊在山、王俊水、隋倉、高玉珠、隋科、劉成祥、隋進忠、隋進功、隋進起、隋喜民、王德彪、呂興成、王德海、呂興成。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