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渦村(廣東省東莞市道滘鎮小河行政村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渦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道滘北部,距鎮政府3千米,總面積0.6平方千米。該村地形呈帶狀分布,坐落於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相鄰自然村有萬江街道新村、新穩村、牛渦村、瀝江圍村。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因村中河道縱橫、水網交織、彎多流急、漩渦多而大,故名大渦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渦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莞市道滘
清朝,屬東莞縣中堂司。民國時期,屬第六區和治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八區和治鄉;1953年,屬第十三區小河鄉;1959年,屬道滘人民公社小河生產大隊;1961年,屬新村人民公社小河生產大隊;1963年,屬道滘人民公社小河生產大隊;1983年,屬道滘區小河鄉;1987年,屬東莞市道滘鎮小河管理區;1999年,屬道滘鎮小河行政村。
世居村民為杜姓,其先祖於元代從河南遷至廣東,明朝遷至榴花桐山腳下,清康熙二十年從大汾遷居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972人,其中男性476人,女性496人;80歲以上19人,最年長者99歲(男)。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0人、台灣同胞11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香蕉、甘蔗、黃麻、花生,養殖塘魚、甲魚等。改革開放初期,村中工業以辦紅磚廠為主,村民從事運輸業、建築業等。2015年,該村工業行業涉及紙箱、模具、紙托、鐵藝、五金製品、文具、夾板、鞋材製品、電子製品等;全村有工業企業23家,村集體廠房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私人廠房4萬平方米,濟豐農業產業園在村內。村經營總收入240.1萬元,經營利潤42.1萬元,資產總額876.8萬元,淨資產總額407.7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商業經營、集體經濟分紅等。
傳統節慶食品有道滘粽、冬團、碌堆、炒米餅。
國道G4線京港澳高速從村邊經過,鄉道大新路在村中經過。1967年通電,1987年通電話,1991年通自來水,2000年全村實現水泥硬底化、通網際網路。村中有籃球場、健身路徑、村民活動中心等。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無存留。
村中有杜氏宗祠,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重修於2002年,占地面積272平方米;三間三進四廊二天井布局,磚木結構,青磚牆體,紅砂岩勒腳、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頂,人字封火山牆,灰塑龍舟脊,綠琉璃瓦當,滴水剪邊。2015年,仍作宗祠使用,同時是杜氏村民的活動中心。蘭周杜公祠,建於清朝,2005年重修,占地93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三間二進一天井結構。
村存有《大渦村杜氏族譜》,由葉振鏘於2004年編修。
村裡有添男丁點花燈習俗。在大年初一上午東江初漲潮的吉時舉行開燈儀式,開燈後主婦每天早晚給祠堂的花燈添油,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並舉行結燈儀式。
該村代表性人物:
杜龍光(生卒年不詳),清同治十年(1871年)武進士,花翎侍衛。
杜良德(1926—),曾任東莞市外貿局副局長兼五礦進出口公司經理(處級)。
杜鹹,曾任粵中造船廠和珠海灣仔順風船廠生產技術部部長,曾作為造船專家被派往越南、剛果等國家。
杜志強,曾任香港和黃集團駐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辦事處主任。
2009年,被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衛生村”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