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清銀行兌換券
- 所屬年代:清
- 所屬博物館: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 所屬地區:上海
鑄幣概況,鑄幣歷史,複製歷史,
鑄幣概況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政府設立戶部銀行,這是我國最早的中央銀行。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因戶部改度支部,戶部銀行亦改稱大清銀行。宣統二年(公元1910 年)度支部頒布“幣制則例”,規定紙幣由大清銀行發行,名曰 “大清銀行兌換券”。
鑄幣歷史
清政府雖然於順治、鹹豐年間發行了鈔貫、官票、寶鈔不兌換紙幣,在光緒年間通過中國通商銀行發行了新式銀行兌換券,但其法定貨幣仍然是制錢,銀、錢並行,巨額收支用銀,零星收支用錢,紙幣只是代表銀兩和銅錢行使。但自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經歷了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特別是甲午戰爭和義和團運動,伴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急劇下降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迅速擴大,進一步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過程。在這一形勢下,一些傳統的封建主義所沒有的東西隨著帝國主義入侵而逐漸滲透進來,其中也包括資本主義的貨幣制度。這對長期以來閉關自守的清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再也無法一成不變地維特舊有的一切了。到了宣統年間,開始醞釀現代紙幣制度。
1909年清廷財政機構為統一全國幣制,決定印製“大清銀行兌換券”,以每月3600美金聘請美國著名鋼凹印雕版技師海趣來華,任印製局技師長並培訓藝徒,傳授技術,翌年設計“大清銀行兌換券”圖樣,共有八種試色樣票(一元、五元、十元、百元四種面值,共八套顏色樣票)。詔旨批准將黑色一套定為發行版,交由度支部印刷局(今北京印鈔廠)印製發行。此時已是辛亥革命前夜,清政權岌岌可危,即將正式印行的“大清銀行兌換券”終於伴隨著王朝覆滅而胎死腹中。大清龍鈔終未發行流通,原試色樣票多保存於博物館。這是我國採用鋼凹板工藝印鈔之始,傳世的試色樣票鳳毛麟角。
複製歷史
民國初年(20世紀20、30年代),財政部印刷局將四種票版印了一套特殊的樣票以作紀念,而將原票上的“大清銀行兌換券”,改成 “財政部印刷局”。
20世紀80年代末期,北京印鈔廠複製發行了仿真品,屬觀賞幣,有一元、五元、十元、百元四枚一套,雕版菊花水印,背面篆體書有“中國北京”、“觀賞幣”字樣,發行約1萬套。觀賞幣是以接近原幣印製技術要求、緊追原幣風貌為特徵,以公開宣明並標示仿製文字為道德指向,用以滿足錢幣收藏文化需要的仿真幣品。它由北京錢幣雕刻師劉寶純擔任總編輯,經向有關管理部門申請批准後,按照原幣精心設計、畫稿、製版,力求仿真,並採用95克滿版菊花水印的鈔幣專用紙印製。此觀賞幣不屬於偽品範疇,具有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北京印鈔廠官方複製大清銀行兌換券的三個版本(北鈔廠為防止原雕版印樣外泄,僅雕刻複製正面主圖):
版本一: 80年代末期印刷。正面主圖為鋼板雕刻(凹版),框線和背面無圖。高檔印鈔紙,無水印,黑色。
版本二:80年代末期印刷(人民體育出版社)。正面主圖為鋼板雕刻(凹版),框線和背面平版。滿版菊花水印,背有章。紙張發黃為高檔棉紙,多種顏色。
版本三:90年代印刷。正面主圖為鋼板雕刻(凹版),框線和背面平版。無水印,背無章,多種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