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區

大洋區

大洋區是指遠離大陸架淺海的開闊海域,它是海洋的主體。大洋區的面積廣大,約占地球表面積的50%,同時它也是地球上生命最密集的地方。

大洋區一般可劃分為四個最主要的構造單元:大洋板塊大洋中脊及其裂谷、橫向轉換斷層、以及濱岸島弧。

在大多數大洋區,存在由於氧的生物化學消耗所產生的氧的最小值。有的大洋區會出現兩個氧的最小值。這兩個最小層之間,由氧的最大層隔開。中間的最大值大概是由於富氧水的移流所產生的。

基本介紹

概念,特點,水層劃分,

概念

大洋區又稱大洋帶,是指大陸邊緣以外的水體,其物理、化學環境條件較為穩定。大150~200深度的環境條件有很大不同。

特點

大洋區屬於南陸界的動物地理區之一。大洋區可分為深海及大洋盆。深海區的地形比較單一,主要是大陸坡;而大洋盆則有著比較複雜的地勢,已發現的主要構造組成是:深海平原大洋中脊,較小的地形如平頂海山、洋中島、島裙以及寬闊的破裂帶
大洋區的動物區系主要由紐西蘭、西南太平洋群島、南極大陸等區域組成。紐西蘭、西南太平洋群島、南極大陸這三個區域各有其獨特的動物區系,所以分別形成三個獨立的亞區,即紐西蘭亞區(New Zealandian subregion)、大洋洲亞區(Oceanian subregion)、南極亞區(An-tarctic subregion)。
紐西蘭亞區的動物區系的顯著特徵是保存有失去飛行能力的幾維科、鴞鸚科的鳥類(Sphenodon=Hatteria)、紐西蘭鈴蛙(Liopelma)一類的原始爬行類和兩棲類;大洋洲亞區具有與世隔絕的顯著的大洋島特徵,鳥類、爬行類、無脊椎動物中有非常多的固有種;南極亞區,有海豹類、企鵝類等一些固有種,獨立性強,所以有人主張另劃出南極界(Antarctogaea)。南極大陸從中生代到第三紀初,曾是聯繫澳大利亞與南美大陸的大陸橋,在生物分布上起過重要作用。
大洋區面積很大,但水環境相當一致,唯有水溫變化,尤其是暖流與寒流的分布。大洋缺乏動物隱蔽所,多種大洋魚類保護色明顯。

水層劃分

大洋區按垂直方向可分為四層:①上層是指從海面至150~200 m深的水層,這裡不僅光照強度隨深度增加而呈指數下降,而且有的海區溫度也有明顯的晝夜和季節差異;②中層是指從上層的下限至800~1000 m深的水層,這裡光線極為微弱或幾乎沒有光線透入,溫度梯度不明顯,且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常出現含氧量最小值;③深海是指1000~4000 m深的水層,這裡除了生物發光以外,幾乎是黑暗的環境,水溫低而恆定,水壓很大;④深淵是指超過4000 m的深水層’這裡是又黑又寒、水壓最大、食物最少的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