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家黃河大橋

大河家黃河大橋

大河家黃河大橋,位於甘肅積石山縣城西北處的大河家村,左岸是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右岸是積石山縣大河家鎮。該橋是青海、甘肅積石山一帶來往交通的主要跨河橋樑。大橋建成於1988年,為混凝土T型梁橋,橋長161.12m,橋面寬9m。

新大河家黃河大橋設計為三跨一聯(45m+90m+45m)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橋樑全長185.5m,行車道淨寬9.0m,兩側各設1.5m人行道,設計荷載為公路-Ⅰ級。自2018年5月中旬開工,歷時18個月,約投入16000餘工日,於2019年12月1日正式通車。

2023年12月19日,受12·18積石山地震影響,G310甘肅臨夏市東鄉段大河家黃河大橋(K1964+151)出現裂縫,只允許應急車輛及小型車輛通行,大型車輛禁止通行。

2024年1月13日,甘肅省臨夏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開始對G310線大河家黃河大橋橋樑支座進行應急更換,這也是積石山6.2級地震交通基礎設施恢復重建的第一個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河家黃河大橋
  • 外文名:Dahejia Yellow River Bridge
  • 所屬地區:甘肅積石山縣城西北處的大河家村
  • 類型:混凝土T型梁橋
  • 長度:161.12 m
  • 通車時間:1988年
  • 承建單位:甘肅公路工程公司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甘肅積石山縣城
建設歷程,橋樑設計,相關文化,建設意義,地震影響,

建設歷程

1985年,中央和甘肅省政府共同出資,在臨津古渡口開工建設大河家黃河大橋,施工中採用的掛籃懸臂澆築工藝,為全國首例。
1988年10月,大河家黃河大橋建成通車,橋長161.2米,橋寬9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1990年,為進一步提升積石山縣公路建管養水平,甘肅省臨夏公路總段(現臨夏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成立積石山公路段,自此,大河家黃河大橋的養護專業化水平也得到了有力提升。
2019年11月30日,國道310線大河家黃河大橋改建工程全部完工,並順利通車,標誌著新大河家黃河大橋接過原大橋服役30年的交通“接力棒”,承擔起新時代跨越黃河連線甘肅和青海兩省交通坦途的使命。
2023年11月12日,臨大高速通車運行,臨大高速大河家黃河大橋也完成建成任務,待青海省大河家(青甘界)至清水公路建成後正式運行。
2024年1月13日,甘肅省臨夏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開始對G310線大河家黃河大橋橋樑支座進行應急更換,這也是積石山6.2級地震交通基礎設施恢復重建的第一個項目。

橋樑設計

大橋為混凝土T型梁橋,由甘肅省交通規劃設計院設計,甘肅公路工程公司承建,設計荷載等級20t,橋長161.12m,橋面寬9m,主跨1孔、跨徑70m,副跨2孔、跨徑45m。橋型採用大跨徑預應力混凝土T型結構,上部結構採用懸臂澆築法施工;下部結構採用普通鋼筋混凝土箱型橋墩,基礎為沉井。
大河家黃河大橋
大河家黃河公路大橋
橋址河段屬山區峽谷河道,河谷開闊,河床穩定,主流擺動不大。該段河水含沙量小,水流速度較快,無淤積。兩岸分布有零星堤防工程,防洪壓力不大。

相關文化

大河家是保全族人民的主要聚集地。據2002年統計,保全族有1.6萬人,主要聚居在大河家的大墩、梅坡、乾河灘村,俗稱“保全三莊”。
歷史上,作為中原王朝通往少數民族地區的要塞,大河家還是一處極其重要的渡口。據記載,漢朝時期大河家渡口稱為石城津,後來改為臨津渡。公元前121年,西漢大將軍霍去病率萬名騎兵,克服重重艱難千里奔襲渡河,遠征匈奴,就是從此渡過黃河的。當時經過兩次河西戰役之後,漢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區,這對匈奴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匈奴人悲傷地唱道:“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如今,昔日的臨津渡已被大河家黃河大橋所取代。

建設意義

大河家黃河大橋的建成使用,對於溝通甘肅青海兩省往來,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顯著的作用。

地震影響

2023年12月19日,受12·18積石山地震影響,G310甘肅臨夏市東鄉段大河家黃河大橋(K1964+151)出現裂縫,只允許應急車輛及小型車輛通行,大型車輛禁止通行。
2024年1月13日,甘肅省臨夏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開始對G310線大河家黃河大橋橋樑支座進行應急更換,這也是積石山6.2級地震交通基礎設施恢復重建的第一個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