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沱石硯

大沱石硯

大沱石硯,古硯名,唐宋時天下第四名硯,硯石采于歸州(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等地)峽江深水之底。製作工藝早已失傳,硯石存世量少,極難覓得,存世均為古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沱石硯
  • 相關文獻:《雲林石譜》《硯錄》
  • 性質:天下第四名硯
  • 所在地點:歸州
介紹,產地,歷史文化,

介紹

大沱石硯,中國地方傳統名硯之一。.

產地


硯石產于歸州(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等地)峽江深水灶拳肯底,當地人稱峽江為“沱”,“沱石”即大江水中的石頭,故稱“大沱石”,以之琢硯,稱大沱石硯。

歷史文化

古歸州,唐宋時的州府之地,轄秭歸、巴東二縣,治所在秭歸縣。所以,大沱石硯亦稱歸州硯。
因大沱石長年浸潤在水中漿笑虹,又被江水沖刷磨洗,天生麗質,石色青黑,偶有黃、綠相間者當屬佳品。石質密緻,趨殃黑痕點點,高潔斯文。採石制硯、既發墨,又不損毫。為文人、墨客和賞硯者所喜愛。
從文獻資料和現存實物看,大沱石硯始於唐,而聞名於兩宋。當時,有不少文人士大夫,曾在此地生活、工作或遊歷過。
唐代詩人劉禹錫(722-842)在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任夔州刺史時,曾多次在峽江中尋覓大沱硯石,他在《送鴻舉師游江西》一詩中寫道:“使君灘前揀石硯,白帝城邊尋野疏。”
宋·杜綰《雲林石譜》載云:“歸州石出江水中,其色踏勸精格青黑又以有斑,斑如鷓鴣,質粗可為硯,甚發墨,土人相互貴重。” 宋·唐詢(約1000-1060)《硯錄》云:“歸州大沱石,如荊州畫鼓石,至琢為硯,遠者經月,近者浹甸,往滲設茅多往有紋斷裂,幸而完者十無一二。論其發墨,則過於端、歙石,而資溫潤則不逮也。此石世人罕能知者。”同時品評大沱石硯為天下第四:“青州紅絲石一,端州斧柯石二,歙州婺源石三,歸州大沱石四……”(《硯錄》)。
宋·歐陽修(1007-1072)任夷陵縣令時,聽說歸州大表沱所產的硯石最好,於是,曾專程去歸州尋找大沱石,後來終於獲得一枚。他在《六一居士筆記》中自敘道:“余為夷陵令,嘗得一枚,聊記以廣聞爾。”並將大沱石載於所著的《硯譜》:“歸州大沱石斑斑有文,其色青黑,亦頗發墨。”可見“宋人固嘗取大沱石為硯”此言不虛。
後來,明清至民國的有些《硯譜》及文獻中,如明·李日華《紫桃軒又綴》、章鴻釗《石雅》、趙汝珍《古玩指南》等,都論述過大沱石硯。趙汝珍《古玩指南》:“湖北省荊州屬歸州產石,名大沱石,其色青黑,其紋理較粗挨驗樂,亦頗發墨。歸峽人謂江水為沱,蓋即江水中石也。歸峽人多用煉妹乘之,他處人士多不知也。”
由於大沱石采於峽江深水之底,得之艱難,成硯數量極少,因此世間殊少人得識其“廬山真面目”。
三峽蓄水後,大沱石已無法採得,而制硯工藝更是早已失傳,因此,可以見到的大沱石硯都是古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