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變體鳥紋和鉤羽圓點紋是大汶口文化中期晚彩陶的花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汶口文化變體鳥紋和鉤羽圓點紋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大汶口文化中期晚一階段的彩陶,受到來自西面的廟底溝類型晚期彩陶的影響,在彩陶花紋中也出現了變體鳥紋和鉤羽圓點紋。
山東省兗州縣王因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件彩陶缽的腹部上,繪有正倒間置的變體鳥紋組成的二方連續花紋,由於並列和正倒大汶口文化變體鳥紋和鉤羽圓點紋相對的變體鳥紋共用著紅色的鳥頭,因此整個圖案顯得撲朔迷離。至大汶口文化晚期,圓點鉤羽紋成為彩陶的主要花紋之一,主要有三種圖案格式:一種是一雙鉤羽紋一上、一下地對置,中間夾著一個圓點紋。另一種格式為一對斜向的左右回鉤式的羽紋互相交叉地穿插配置。另一種格式比較複雜,左右回鉤式的羽紋和單向回鉤的羽紋、斜線錯綜地配置在一起,圓點紋多在一對相鉤的羽紋中間,給人以躍動的感覺,與弧線造型的迴旋的鉤羽紋共同構成了動感很強的圖案。由不同格式的鉤羽紋構成的複雜圖案,卻能雜而不亂、動而有致,這是因為採用了紋樣以點定位的方法。江蘇省邳縣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件僅繪著圓點紋的彩陶缽,我們從同樣器形的同樣位置上繪有圓點的鉤羽紋圖案來看,圓點在圖案中起定位作用。這種以點定位的方法使花紋能從定位點向四面八方伸展花紋,使圖案花紋在最小的制約下獲得最大的布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