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灣村

大水灣村,位於坑梓街道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田段心村、牛背村、大窩村、新屋村。地處低山丘陵地帶;阿婆叫瀝河(今九曲十八彎河)從村北流過。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黃振宗二子黃瑞英在阿婆叫瀝河下游建龍灣世居而形成。因阿婆叫瀝河似盤龍環繞全村,故取名大水灣村;又因所建民居名龍灣世居,故亦稱龍灣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水灣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龍田社區
  • 人口數量:678 人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12月,屬坪山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61年7月,屬坑梓農場;1963年1月,屬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坑梓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坑梓鎮;2004年,屬坑梓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坑梓街道龍田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黃姓,明末從嘉應州興寧(今廣東梅州)遷移至惠州府歸善縣白馬碗窯;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輾轉從廣東坪山江邊村遷移至坑梓;清乾隆四十六年遷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678人,其中男性272人,女性406人;80歲以上24人,最年長者94歲(女);海外留學1人。非戶籍外來人口8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200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甘蔗等,另種有荔枝(品種為桂味、黑葉)、龍眼、番石榴等,但未形成規模。20世紀80年代初期,引進"三來一補"企業,村經濟開始轉型;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客家紅茶果、烏勝仔、粽子和板粑等。省道S359線深汕路、龍興南路、龍灣路經過該村。1972年通電,1984年通電話,1986年通自來水,1992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4年通網際網路。村內建有老年活動中心和圖書室,藏書2000多冊,另建有籃球場和羽毛球場。
該村黃姓族人參與了歷屆黃氏族譜的編修,最新族譜為2014年由坑梓黃氏宗親聯誼會續修的《深圳坑梓黃氏族譜》。此族譜為整個坑梓黃氏家族共用。坑梓黃姓族人以其先祖遺留下的兩首詩("內八句"與"外八句")為族訓。
內八句
和梅荀蓋楚龜洋,政化衢盧福林塘。發潭城延允井層,官吳鄭氏永流芳。
峭公當日官何職?唐宋相連內閣郎。代代嗣孫當謹記,枝枝繁衍紹書香。
外八句
駿馬堂堂出異鄉,男兒隨處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估,三七男兒總熾昌。
村中現存3座傳統客家民居、1口古井。
龍灣世居,建於清乾隆四十六年,為三堂四角樓一望樓一圍龍(後圍龍為半月形)的對稱式圍屋。朝向南偏東40度,面闊70.5米,進深84.57米,建築面積5962.2平方米,占地面積約6400 平方米,均用三合土夯築而成。正面圍屋的左右兩端均有角樓,角樓下各有一個側門。中堂門上懸匾額"龍灣世居",上留有"乾隆辛丑仲冬"字樣。東邊堂門有對聯"數不盡春光階前玉樹門前玉樹;看將來氣象乾里青雲萬里晴雲",橫批"三多"。西邊堂門對聯"瑞啟華堂椿萱並茂雲霞麗;椿歸上臉蘭桂騰芳雨露新",橫批"九如"。大門內是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中間開圓鐵門,額書"峰巒拱護",背面書"瑞色祥光",灰瓦頂,船形脊。正對大門處是黃氏宗祠。中堂前後出廊,脊檀下穿枋、前金檀下穿枋分別書"燕冀詒謀""金玉滿堂";後堂前出廊神龕木對聯"祖德源流千載盛;宗枝奕葉萬年興",橫批"光前裕後";另外儲存一對聯"尊祖敬宗萃百代翰常如在;光前裕後衍萬年昭穆無疆"。
奉政第,建於清成豐九年(1859年),一堂三橫結構,牆體由細沙三合土夯築,大小門框、台階、牆角、天井採用傳統麻石築成,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正門內上堂正上方高懸“奉政第”三個紅漆大字;穿過天井到上堂,供有祖先牌位。
靄廬,位於奉政第之後,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屋主是20世紀30年代廣州市衛生廳廳長黃靄芳。側牆四層炮樓有8扇開窗、1個側門,炮樓頂層樓頂用灰塑玫瑰花紋浮雕鉤邊,外圍用銅錢紋與菱形圖案浮雕勒邊。
龍田大水灣老井,位於大水灣村龍興南路與龍灣路交會處,井口呈半圓半方形,用麻石築成,直徑約2米,井壁用青磚砌築而成。該井已有200多年歷史。
每年農曆八月第一個周六或周日,村民到龍田墓園舉行祭祖儀式。儀式有固定程式,即祭拜前準備好祭品,並把一疊滴有雞血的黃紙放在墓碑上,寓意告知祖先子孫前來祭拜;祭拜時全體肅立,奏樂,長者讀祭文,眾人上香,獻酒,獻春茗等;禮畢,跪拜叩首;全村人於龍田世居聚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