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降水

大氣降水

從天空的雲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水或固態水,如雨、雪、雹等,總稱降水。 降水的條件是在一定溫度下,當空氣不能再容納更多的水汽時,就成了飽和空氣。空氣飽和時如果氣溫降低,空氣中容納不下的水汽就會附著在空氣中以塵埃為主的凝結核上,形成微小水滴——雲、霧。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併,體積就會逐漸變大,成為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 從雲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水或固態水,統稱為大氣降水,包括雨、雪、霰、冰雹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氣降水
  • 外文名: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 含義:從大氣中呈液態或固態降落的水
  • 學科:氣象學
  • 形成:雲滴凝結增長、沖並增長
  • 類型劃分:成因、形態、強度與性質
降水的形成,降水類型,降水衡量指標,

降水的形成

降水的形成過程是雲中的小水滴增大成為雨滴、雪花及其他降水物的過程。大氣降水時必有雲,但有雲未必有大氣降水。組成雲體的雲滴、冰晶等體積很小(僅相當於雨滴的百萬分之一),隨著氣流的運動會不斷衝撞合併增大,當雲滴體積增長到足夠大,以致氣流不能支持時才能形成水滴下降,在下降的過程中不被蒸發才會形成降水。一般,在高空形成的大冰晶在較暖氣層中溶化後,和大水滴一起以雨的形式降落。如果氣溫低於0℃,來不及溶化,就以雪、霰或冰雹等固態水降落。使雲滴增大的過程主要有2個:一是雲滴凝結(或凝華)增長,二是雲滴相互沖並增長。實際上,雲滴的增長是這兩種過程同時作用的結果。
1、雲滴凝結增長
凝結(或凝華)增長過程是指雲滴依靠水汽分子在其表面上凝聚而增長的過程。在雲的形成和發展階段,由於雲體繼續上升,絕熱冷卻,或雲外不斷有水汽輸入雲中,使雲內空氣中的水汽壓大於雲滴的飽和水汽壓,因此雲滴能夠由水汽凝結(或凝華)而增長。當雲層內部存在著冰水雲滴共存、冷暖雲滴共存或大小雲滴共存的任一種條件時,產生水汽從一種雲滴轉化至另一種雲滴上的擴散轉移過程。例如,在冰晶和過冷卻水滴共存的混合雲中,在溫度相同的條件下,由於冰面飽和水汽壓小於水面飽和水汽壓,當空氣中的現有水汽壓介於兩者之間時,過冷卻水滴就會蒸發,水汽就轉移凝華到冰晶上去,使冰晶不斷增大,而過冷卻水滴則不斷減小。當冷暖雲滴共存或大小雲滴共存時,同樣也可發生這種現象,使冷(或大)的雲滴不斷增大。但是,不論是凝結增長過程,還是凝華增長過程,都很難使雲滴迅速增長到雨滴的尺度,而且它們的作用都將隨雲滴的增大而減弱。可見要使雲滴增長成為雨滴,勢必還要有另外的過程,這就是沖並增長過程。
2、雲滴的沖並增長
雲滴經常處於運動之中,這就可能使它們發生沖並。大小雲滴之間發生沖並而合併增大的過程,稱為沖並增長過程。雲內的雲滴大小不一,相應地具有不同的運動速度。大雲滴在下降過程中很快追上小雲滴,大小雲滴相互碰撞而粘附起來,成為較大的雲滴。在有上升氣流時,當大小雲滴被上升氣流向上帶時,小雲滴也會追上大雲滴並與之合併,成為更大的雲滴。雲滴增大以後,它的橫截面積變大,在下降過程中又可合併更多的水雲滴。
計算和觀測表明,對半徑小於20μm的雲滴,其重力沖並增長作用可忽略不計,但對半徑大於30μm的大水滴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通過重力沖並增長達到半徑為幾個毫米的雨滴。大水滴越大,沖並增長越迅速。也就是說,水滴的沖並增長是一種加速過程。
上述兩種雲滴增大過程在由雲滴轉化為降水的過程中始終存在。但觀測表明,在雲滴增長的初期,凝結(或凝華)增長為主,沖並為次;當雲滴增大到一定階段(一般直徑達50~701μm)後,凝結(或凝華)過程退居次要地位,而以重力沖並為主。

降水類型

1、根據成因
大氣降水可分為地形雨、對流雨、鋒面雨、颱風雨四種基本類型。
(1)地形雨
當潮濕的氣團前進時,遇到高山阻擋,氣流被迫緩慢上升,引起絕熱降溫,發生凝結,這樣形成 的降雨,稱為地形雨。地形雨多降在迎風面的山坡(迎風坡)上,背風坡面則因空氣下沉引起絕熱增溫,反使雲量消減,降雨減少。
(2)對流雨
對流雨是近地面氣層強烈受熱,氣團強烈上升、冷卻、迅速達到水汽飽和時形成的。對流雨強度大、時間短、範圍小,並常伴有雷電甚至冰雹,又稱熱雷雨。赤道帶全年都以對流雨為主,我國夏季的午後也常會出現。
(3)鋒面雨
鋒面活動時,暖濕氣流在上升過程中,由於氣溫不斷降低,水汽就會冷卻凝結,成雲致雨,這種雨稱鋒面雨。鋒面常與氣旋相伴而生。鋒面有系統性的雲系,但是並不是每一種雲都能產生降水的。 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它們中間的交界面叫鋒面。在鋒面上,暖、濕、較輕的空氣被抬升到冷、乾、較重的空氣上面去。在抬升的過程中,空氣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的降水叫鋒面雨。
(4)颱風雨
颱風雨是熱帶海洋上的風暴帶來的降雨。這種風暴是由異常強大的海洋濕熱氣團組成的,颱風經過之處暴雨狂瀉,一次可達數百毫米,有時可達1000mm以上,極易造成災害。稱為颱風雨。颱風不但帶來大風,而且相伴發生降水。颱風雲系有一定規律,颱風中的降水分布在海洋上也很有規律,但是在颱風登入後,由於地形摩擦作用,就不那么有規律了。例如風中有上升氣流的整個渦旋區,都有降水存在,但是以上升運動最強的雲牆區降水量最大,螺旋雲帶中降水量已經減少,有時也形成暴雨,颱風眼區氣流下沉,一般沒有降水。
2、根據形態
由於雲的溫度、氣流分布等狀況的差異,降水具有不同的形態,根據降水形態可把降水分為雨、雪、。雨是自雲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體水滴。雪是從混合雲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態的固體水。霰是指雲中降落至地面的不透明的球狀晶體,由過冷卻水滴在冰晶周圍凍結而成,直徑2—5mm。雹是由透明和不透明的冰層相間組成的固體降水,呈球形,常降自積雨雲。
3、根據降水強度與性質
按降水強度的大小,降水可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根據降水的性質,降水又可分為3類:
降水強度等級等級 24小時強度等級(mm))
小雨 10,中雨 10~24.9, 大雨 25~49.9 ,暴雨 >50 ,小雪 ≤2.5 ,中雪 2.5~5.0 ,大雪 >5.0

降水衡量指標

大氣降水通常用降水量、降水時間、降水強度以及降水量季節變化和降水變率等指標來表示。
降水量即從雲中降到地面的液態水和固態水,未經滲透、蒸發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或厚度),以毫米(mm)為單位。常見的表示方法有日、月、年降水量,月、年平均降水量及多年(日、月)平均降水量等。降水時間是指一次降水過程從開始到結束持續的時間,用日、時、分表示。降水強度即單位時間內的降水量。通常取10分鐘、1小時或24小時時間內的降水量作為劃定指標,也可依部門需要而定。中央氣象台將降水強度劃分為7個等級,見下表。此外,大暴雨的日降水量達100mm—200mm,特大暴雨的日降水量達200mm以上。一般氣旋(颱風)24小時降水總量多在300mm以上。降水強度是水利、交通和建築工程等設計的依據之一。降水量的季節變化與緯度、大氣環流、地形等因素有關。一般而言,赤道帶降水春分、秋分相對較多;亞熱帶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北半球溫帶大陸西岸降水量季節變化不明顯,而大陸東岸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變率說明某一地區降水的穩定性與可靠性。一般沿海多雨區降水變率小;內陸少雨區降水變率大,穩定性差,可靠性小。在我國,降水變率基本上是南方小於北方,沿海小於內陸,西南季風區小於東亞季風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