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旦:王芝泉

大武旦:王芝泉

《大武旦:王芝泉》是201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泓。

基本介紹

  • 書名:大武旦:王芝泉
  • 作者:張泓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3月1日
  • 頁數:304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208101999, 720810199X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菊壇名家叢書:大武旦·王芝泉》寫到,王芝泉,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崑曲人才中的佼佼者。科班出身的她立志以武旦在崑曲世界開闢新天地,不幸在從藝黃金期遭遇“十年浩劫”,隨崑曲一道被束之高閣。歷經坎坷卻不言放棄的她,在新時期迎來高峰,不僅以大量精彩絕倫的表演贏得崑曲“武旦皇后”的桂冠,更以“應喜後來居我上”的氣度,為崑劇事業傳承薪火。《大武旦:王芝泉》在廣泛蒐集材料和大量訪談的基礎上,以細膩的筆觸,真實再現了一個堅韌頑強、不知疲倦、永遠向前的崑曲表演藝術家的不凡經歷,和那一代崑曲人令人感嘆的歷史際遇。
本書記述了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崑曲人才中的佼佼者??王芝泉在崑曲藝術上的不懈追求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探討她的藝術特色,另一方面以大量筆墨記述她的人生經歷,並通過她的經歷反映所處的時代。

圖書目錄

序一:大武旦王芝泉劉厚生/1
序二:現代崑劇武旦行當的開拓者唐葆
學藝在仙鄉/13
記得當時年紀小/14
紫燕喧喧,黃鶯嚦嚦/18
流連,“傳”字輩老師的聲與影/27
一“芸”一“芳”,師恩難忘/33
“要找王芝泉,得去練功房”/44
入夢,也不閒著/51
老部長石西民/53
1961,香港的掌聲/57
撿槍者誰?毛主席!/63
“文革”,革了崑曲的命/65
遇見了自己的那個“他”/71
“五七”京訓班的況味/79
秘密為傳統戲錄像/86
尋至寶破天荒/97
要上台,從減肥開始/98
《擋馬》:五十年磨一劍/101
《扈家莊》:走“崑曲路子”/119
《盜庫銀》與《盜仙草》:“姊妹花”的異趣/130
《借扇》:幾代人的生命延續/141
《三打白骨精》:“文革”後的第一次“熱身”/146
《飛馬追蹤》的“萍蹤俠影”/152
《紅娘子》:轉益多師是我師/155
《雅觀樓》:誰識“存孝”是巾幗?/165
《無鹽傳奇》:最美那一朵腮邊蕊/171
《白蛇後傳》:小青作統帥/176
《上靈山》:演猴戲自成一家/182
《百鳥朝鳳》:吞雲吐霧王大娘/188
《請神降妖》:明艷惑人九尾狐/194
《花盪》與《八仙過海》:反串“張飛”與“鐵拐李”/200
一個好漢三個幫:同甘共苦的搭檔們/205
同行有你我:與裴艷玲的“不了情”/223
應喜後來居我上/229
昆三班:第一撥的“六朵金花”/230
當上了“九品芝麻官”:演員隊隊長/237
一半是烈焰,一半是寒冰:與愛徒谷好好/247
最愛“窮學生”:與愛徒楊亞男/260
教起昆五班,減去三十春/270
心誠意虔的“留學生”/278
結語/287
王芝泉從藝大事記/289
參考文獻/296
後記/302

作者簡介

張泓,女,1980年出生,陝西渭南人。200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在《戲劇藝術》、《上海戲劇》、《藝海》、《當代戲劇》、《上海劇稿》等刊物發表論文、劇本十餘篇。論文《“形式思維”論——有感於戲曲導演的思維誤區》獲第六屆中國戲劇文學獎一等獎,戲曲劇本《趕月》(合作)獲第六屆中國戲劇文學獎銅獎,戲曲劇本《司馬遷》(合作)獲第五屆中國戲劇文學獎銀獎。參與撰寫《戲曲鑑賞》、《崑曲精編劇目典藏》、《折子戲賞析》等。

後記

很多看起來難度重重的事,未必真有那么難;同理,看起來簡單的事情,也未必就那么簡單。
小時候,感覺世界上最難之事,莫過於考試。考完了中學考大學,考完了大學考碩士,然後是博士……當然,在拿到了博士學位證書之後,發現公眾眼中的珠穆朗瑪可能遠遠不如我們估計得那么高。當然,這是高學歷飽和的年代,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同時,發現對於寫書的恐懼減少了。博士論文若付諸出版,不就是一本“專著”?所以,當工作不久,校領導安排給我一份任務:為崑曲表演藝術家、教育家王芝泉老師寫一本傳記時,不知天高地厚的我立即接受了。這爽快有兩個原因:其一,學校解決了我的工作問題,知遇之恩理當報答;其二,畢業論文的完成,使我對長篇寫作有了初步經驗。並且,讀博士期間我曾為著名海派武生小王桂卿老師寫過五萬字的系列傳記(後連載發表於《中國京劇》),算是“熱過身”了。
但是很快,我發現大大低估了這本傳記的難度——在接觸王芝泉老師之後,原本的信心迅速土崩瓦解:且不說武旦戲的程式動作是如何地浩如煙海,僅就對於這位“武旦皇后”的了解,我近乎一張白紙。要在短短一年內了解她六十多年人生、並完成二十萬字的文字,不啻愚公移山。愚公尚有“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我只能靠自己。
幸好,王芝泉老師幾乎每天都來學校上課。於是,每天午飯後,我挾著紙筆,雷打不動地與她見面。她從不去食堂吃飯,一杯咖啡、幾片麵包權作午餐。雖然簡陋了些,但閒適散淡的氣氛極利於聊天。於是,借著這難得的氛圍,她將自己從幼年開始的藝事,一樁樁地從容道來。她談,我記,時不時羞赧地問上幾個極度“門外漢”的問題。王老師不以為意,耐心解答,可惜一談到表演程式——即使最基本的“涮腰”、“背花”、“探海”,也足以使我呆若木雞、不知所云,真切地感受到不懂戲的“80後”想和古老的戲曲藝術對話的吃力和尷尬!每到此處,她索性讓學生當場示範,現身說法;或者為我紮上練功的大靠,穿上厚底靴,親自體驗箇中滋味。記得當時,我頭昏眼花,氣喘吁吁,舉步維艱,如掙脫縲紲而不得的大閘蟹!
這就是武戲。台上光鮮亮麗,台下卻要受罪,受大罪!
當不為我所知的武戲的一面亮出了真實的底色,當幾個筆記本被我記錄得滿滿當當,我漸漸對這個行當產生了興趣。而王芝泉老師的性情也打動著我,她雖年近古稀,卻有著少年般的坦誠、熱烈、剔透。談到昔日往事,她不止一次淚光閃閃,哽咽不成言。等擦去淚水,一抹羞澀的紅暈又浮上臉頰,“對不起,太失態了”。不多久,不知什麼勾起了她美好的回憶,她又會笑得像個孩子。她性子急,語速快,情感濃,氣場強大,間接地增強了這本書的感染力。在與她對話的過程中,我隱隱感到,這本傳記不僅是一個人的歷史,更是一部崑曲武旦的心靈史,甚至,當代南昆武旦戲繼承、發展的重要密碼也深藏在其中。可是,這又豈是我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人能夠完成的?
焦慮和興奮融合在一起。2009年暑假,撫養了我二十餘年的爺爺溘然而逝,在他那間狹小悶熱的書房裡,沒有空調沒有電扇,我足不出戶地寫了二十天,一口氣完成了五萬餘字,寫到肌腱發炎,連筷子也握不住。開學後,每天八小時坐班後回到家,愛人往往自告奮勇地施展他那相當“湊合”的廚藝,讓我小睡一會,晚上好能恢復精力繼續寫作……勞頓和緊張是自然的,但其中的快意和幸福也只有我一個人享受得到:靜夜,對著電腦,忘卻人世紛擾、蜚短流長,集中所有精力,將自己化作一隻龍飛鳳舞的大筆,酣暢淋漓地忘情揮灑,不知身在何方,今夕何夕,這真是人生難得的自在!我感謝我的父母,是他們給予我戲曲的血液,讓當年從劇場後台起步的夢境最終又還給了劇場;我感謝我的爺爺奶奶,是他們培育我二十餘年,讓一個渭北平原上聽著秦腔長大的孩子,有機會跨過黃河長江,為六百年崑曲動心動情……
當寫完這本書的最後一個字,我深深感激上海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校、上海崑劇團等所有曾經給予我提攜、關愛、呵護、幫助的專家、前輩和朋友們,沒有他們,我無法走到終點。有幸與戲曲史專家蔣星煜先生成為近鄰,他年過九旬而筆耕不輟,新作迭出,堪稱神人。我不好意思上門叨擾,他卻不時熱情相邀,並樂於跟我這個小字輩海聊滬上戲曲界、文藝界古今掌珍,直接地為我拓寬了視野。國家一級作曲、上海崑劇團原副團長、上海戲校原常務副校長顧兆琳老師,因為主編《崑曲精編劇目典藏》反聘於編研室,他不但為此書慷慨提供了若干珍貴的老照片,而且幫我拿捏、審定了部分文稿,給了如履薄凍的我一劑定心丸。此外,著名攝影師祖忠人、周育成,戲校老師陳為瑀和簡建,王芝泉老師的朋友續正剛,未曾謀面的崑曲曲友趙衛,師姐朱錦華等也專程來校,熱情奉獻了不少影像資料。
當然,最深的一鞠躬應該獻給這本書的主角王芝泉老師,能認識這位可愛、可敬的大朋友,人生之一幸也!如果年輕十歲,我也想像昆五班學生們那樣火辣辣、赤裸裸地表達——“王老師,我愛你!”
是為記。

序言

王芝泉同志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崑劇大演員和大教9幣。我同她於1961年相識,至今已將近50年了。雖然沒有長時間共事,沒有長談過,然而她從青年時期就給了我深刻的印象。
芝泉於1954年考入華東崑劇演員訓練班,成為上海最早一批所謂昆大班學生時,跟她的同學們一樣,都只是十三四歲的少男少女,對於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崑劇,可謂是兩眼一抹黑,一無所知。她們入學不久,“傳”字輩老師為了示範,給她們演出過一次《白蛇傳》的《斷橋》一折。這折戲充滿悲情,令人心酸,但是孩子們卻看得哈哈大笑,可見其幼稚天真。然而當她們逐漸長大、涉獵漸深時,就都被崑劇迷住了,不僅成為勤奮練功的好學生,而且一迷就迷了一輩子。芝泉就是其中一人。她不僅迷上崑劇,更迷上了崑劇中最難的一個行當——武旦。她那時已分在花旦組,又去過老旦組,老師們都喜歡她,沒有不要她,她卻偏偏要改換門庭,插班改學武旦。我到現在也不明白這么一位身輕體弱的如花少女怎么會有那樣明確的理想和那么堅強的決心。上世紀60年代初,昆大班剛剛畢業,我就看過芝泉演的《擋馬》和《白蛇傳·盜草》。我那時對於崑劇也是近於無知的狀態,但已明確感到這員女將不是等閒之輩。她在舞台上認真嚴肅、一絲不苟,動作規範準確而自如流動,她毫不怯場,表演時洋溢著一種藝術的自信。這就是她最初給我的深刻印象。
芝泉是新中國第一代崑劇演員中有代表性的武旦名家,她不僅要把自己應演能演的幾個傳統武旦戲演好,要演得超越前人,她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即在崑劇大領域中為武旦行當開拓陣地,擴大影響。這是一項補歷史之不足的任務,更是時代任務。崑劇歷史悠久,蘊蓄豐厚,然而在新時代中仍然要發展,要充實提高。芝泉作為武旦大演員就要擔起這個任務。如今,她做了教師,獻身崑曲教育培養接班人,擔起當仁不讓又義不容辭的責任。而芝泉做到了,做得很出色,我不能不由衷地敬佩。
作為武旦名家的芝泉,在她幾個代表劇目中所顯示的表演藝術,功底深厚,形象鮮明,更可貴的是有一種新時代的氣息。武旦必須突出武功,又要刻畫人物性格。芝泉更注重角色之間的交流反應,注重配合,使舞台上氣氛靈動而飽滿。這明顯是從話劇吸收的營養,她掌握得相當準確靈活。這一點是她們昆大班的共同優勢,也是芝泉藝術風格經久耐看的秘訣。
芝泉的這本傳記由張泓同志寫成。我同作者不熟,芝泉告訴我是一位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不久的青年,這使我頗為驚喜。一方面是寫得很真實,也很生動,寫出了芝泉大半生的生活歷程和藝術生涯,寫出了這位“小外國人”(芝泉少年時的綽號)堅毅而開朗的性格,寫出了她對崑劇藝術的忠誠和對崑劇學生的摯愛。另一方面,我也非常高興有這樣的青年作者願意為這種古老的被很多人認為過時的冷劇種崑劇服務,為冷中之冷的武旦行的名家寫傳。她如果去給什麼火熱的真假明星寫點吹噓的東西,豈不是更能名利雙收。我想她去走這條“冷”的出路同當年芝泉走“冷”的藝路似有精神相通之處,都是可愛的青年正氣。
粉碎“四人幫”以後,芝泉一方面恢復傳統劇目,一方面下很大力量主動創編和參與創編新崑劇,其中武旦都有較重“戲份”。這正是她為武旦開闢新路的嘗試。我因早離上海,看她的新戲極少,但也常有耳聞。我知道這些新戲中各有優劣,完整的全面成功的精品不多,都沒有成為保留劇目,然而芝泉對這些戲作花費的心血並沒有白費,我覺得她的不懈努力體現了她性格中一種“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寶貴精神。本書中對這些戲可以說做了一定程度的藝術總結,很有必要。這是對藝術負責的態度,對崑劇乃至其他劇種都是有益的啟示。
我特別喜歡書中寫芝泉和她的學生們的那些章節。芝泉由演員轉向教師已有多年,現在已是經驗豐富、桃李滿門的大老師了。我前些年初識谷好好不久,就感到這個青年姑娘身上含蓄著王芝泉的風格。又是一個拚命三娘!教育是國家建設的百年大計,崑劇尤其需要正規的傳承。崑劇武旦人才的培養更是崑劇中特殊的一部分。大約三四年前我有一次去上海戲曲學校,看到昆五班的娃娃們(都是王芝泉的學生)練功表演,激動又感動。我要說,芝泉同志,你和你的同事們這些年從事的、比演員工作更為繁重的教學工作是一項神聖的社會主義藝術事業。感謝你們!
2010年7月
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