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和現實世界的交織,種種童年場景和隱秘文化符號之間的聯繫。人的各種記憶實際上記錄了世界的基本圖象,充滿象徵和暗示。從不同的角度上,揭示這些一直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深層內容,理解我們不曾思考過的細小事實,將視線從外部事物上逐步移向自己的內心。張銳鋒敞開了散文的空間,進而也敞開了散文作者的心靈空間。散文表現什麼在張銳鋒的文本里被提出來:散文不是一事一議,不是詠物抒懷,不是取向明確,題旨鮮明,不是形散而神不散,不是通過什麼表達了什麼的簡單邏輯。散文要面對人類整個經驗世界,表達的是一個人或一個生命面對現實與歷史的心靈過程,是大體在一個框架內,表現心靈的細節與感知的綿延如縷的精神密度,每個語言細節都是流動的,具有動態的思辨的色彩與追究不捨的意義深度。
基本介紹
- 書名:大樹的重心
- 出版社: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公司,東方出版社
- 頁數:277頁
- 開本:16
- 作者:張銳鋒
-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607735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張銳鋒,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委,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山西文學院院長,山西大學兼職教授。
主要著作有:《幽火》、《別人的宮殿》、《沙上的神諭》、《被爐火照徹》、《皺紋》、《蝴蝶的翅膀》、《世界的形象》、《祖先的深度》、《月光—重釋童年》、《河流》、《月亮》、《隱沒的王國》、《在地上銘刻》、《往事在躁動》、《文學王》、《鼎立南極》。
曾獲獎項有:大家紅河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十月文學獎、郭沫若文學獎、國家“五個一工程”優秀大作品獎、布老虎散文獎等多種文學獎。
主要著作有:《幽火》、《別人的宮殿》、《沙上的神諭》、《被爐火照徹》、《皺紋》、《蝴蝶的翅膀》、《世界的形象》、《祖先的深度》、《月光—重釋童年》、《河流》、《月亮》、《隱沒的王國》、《在地上銘刻》、《往事在躁動》、《文學王》、《鼎立南極》。
曾獲獎項有:大家紅河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十月文學獎、郭沫若文學獎、國家“五個一工程”優秀大作品獎、布老虎散文獎等多種文學獎。
作者簡介
張銳鋒,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委,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山西文學院院長,山西大學兼職教授。
主要著作有:《幽火》、《別人的宮殿》、《沙上的神諭》、《被爐火照徹》、《皺紋》、《蝴蝶的翅膀》、《世界的形象》、《祖先的深度》、《月光—重釋童年》、《河流》、《月亮》、《隱沒的王國》、《在地上銘刻》、《往事在躁動》、《文學王》、《鼎立南極》。
曾獲獎項有:大家紅河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十月文學獎、郭沫若文學獎、國家“五個一工程”優秀大作品獎、布老虎散文獎等多種文學獎。
主要著作有:《幽火》、《別人的宮殿》、《沙上的神諭》、《被爐火照徹》、《皺紋》、《蝴蝶的翅膀》、《世界的形象》、《祖先的深度》、《月光—重釋童年》、《河流》、《月亮》、《隱沒的王國》、《在地上銘刻》、《往事在躁動》、《文學王》、《鼎立南極》。
曾獲獎項有:大家紅河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十月文學獎、郭沫若文學獎、國家“五個一工程”優秀大作品獎、布老虎散文獎等多種文學獎。
圖書目錄
馬車的影子
月亮
古戰場
幽火
弧線
塵土
蝴蝶的翅膀
大樹的重心
月亮
古戰場
幽火
弧線
塵土
蝴蝶的翅膀
大樹的重心
文摘
人,要以各種方式來觀察你自己。在鏡子裡,你出現了第二個,只不過對面的你,位置恰與你相反,與你構成對稱。你看到在相反的方向,那一個你與這一個你的一致與諧調性。人們說對稱是一種美,對於鏡子與你來說,對稱是一種分裂,是自己相反兩面的和諧——人們還說,和諧就是美,古希臘哲學家之所以如是認識,是因為對稱是和諧的根源之一。
你要在日光下來看自己,影子只顯示你的輪廓,一切細部都被黑暗塗掉了。不要天真地以為,光能帶給你一切。它只給你一個輪廓,一個範圍,剩下的要由你去猜。
正午的太陽與傍晚的太陽並不一樣,你將看到,時間會不斷地歪曲你。你將受到時間的嘲弄,一會兒是一個侏儒,一會兒是一個巨人。你與大地構成一個直角,陽光在這直角上迷惑你,誰能想到一個人會在一個直角上消失?阿基米德在刺刀下還畫著直角和幾何圖,當那些神秘的圖形被風沙吹散,他的生命也就被輕而易舉地消滅。也許,這裡面永遠隱藏著一個謎。謎底就埋藏在你自己之內,這是一種最深刻的埋藏。一個難以找到的埋藏方式。你便由此現出愚蠢的樣子,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個影子意味著你的存在。這個代表著你的東西失去平衡的時刻,你正好巍然屹立,而它巍然屹立之時,你卻快要摔倒了——這現象頗讓你尷尬,你會覺得自己很滑稽。
當然,你還可以站到水邊來觀察自己。這種辦法幾乎與鏡子的原理等價。你看到,你像一條魚那樣深入到水中,看來,平靜的水是不可埋葬你的。水是一種流體,它本身並不具備形狀。在沒有形狀的物體之內,你獲得了自己獨有的形狀。然而,孔子說,人在流動的水中是看不到自己的——這說明,你獲得的這種形狀是可變的,是不可能持久的。
水獲得一個平面,於是你就獲得了一個你。水獲得一個平面純屬偶然,而你獲得了自己則是一種可怕的誤解。
你的眼睛布置在你的軀體上,這就構成了人的全部缺陷。你不可能看到自己的全部,而局部又不是你——你能說一種色彩就是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嗎?當然這很荒謬。那么,人類的全部錯誤都來自這一荒謬的原因。
古希臘曾經存在過一個只包括一條直線的迷宮,卻有無數的哲學家在這條直線上迷失了自己。這是阿根廷偉大的幻想家博爾赫斯在一篇傑出的小說中,對這個複雜世界的省察。小說中的人物愉快地在沉思中接受了這條直線,它包括幾個意味深長的點:準星、缺口和背後蔑視的眼睛——這個簡單的直線的迷宮中,凝聚著對於人類的仇殺。可憐的博爾赫斯,偉大的博爾赫斯,畢生致力於探索自己設計的種種迷宮,最後作為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面對成千上萬腐朽的或嶄
新的書卷而雙目失明。
眼睛使人產生局部的幻象,而徹底的黑暗卻使人恢復真實,因為博爾赫斯看不到什麼,因而倒什麼都看到了。他失去了有限的虛像,卻獲得了無限的真實,他以流血的生命摒棄有限的光,卻得到了無限的黑暗——他一直在致力於向黑暗的深入,他一直構想,無限乃是宇宙的真諦——他終於以年逾80的高齡得到了這個真諦,然後死亡又從容不迫地拿走了它——任何偉大的東西都不會在這個世界上停留太久,詩人們總是歌唱彗星。
我常常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這大約是每個年齡較大的人所能常想的事。然而,我並不很大,卻常要這樣想,那就不免要感到悲傷。有一次,我對一位老人說:你經常想什麼?他說:過去的事。我又問:想這些事有什麼用處?他說:沒有什麼用處,由不得要想。我再問:那你有什麼感受?他回答:感到很遠的事情好像就是昨天發生的。
時間是這樣無情,它把很遠的事情給你推得很近,讓你仔細看它,你這樣看它又不會有什麼用處——你的頭髮照樣一根根脫掉,或者由黑變白,你能說什麼呢?赫拉克利特說,你不能兩次涉足同一條河流。孔子說,逝者如斯夫。說這樣的話,是先知、智者和聖人的事,對於我們,時間既然以無聲的語言說話,我們便什麼都不說。
因為我們幾乎對於構成生活的骨骼——時間,一無所知。我們僅僅知道,生活就是那么一回事。比如說我,出生,成長,衰老……這難道不是生活的全部嗎?上一代人是這樣,下一代人依然如此,代代相襲,太陽每天升起,每天又要落下去。
現在,我照樣借用那位老人的話說:很遠的事就像昨天發生的。
不然,古人作詩時,總用昨天、昨日、昨夜這樣的辭彙,說著久遠的往事。比如說,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雖說是昨夜,事實上是指遙遠的事物——這就是一種殘酷的意境。這種無情的美,悲傷之美,來源於那無所不在的上帝:時間。
你要在日光下來看自己,影子只顯示你的輪廓,一切細部都被黑暗塗掉了。不要天真地以為,光能帶給你一切。它只給你一個輪廓,一個範圍,剩下的要由你去猜。
正午的太陽與傍晚的太陽並不一樣,你將看到,時間會不斷地歪曲你。你將受到時間的嘲弄,一會兒是一個侏儒,一會兒是一個巨人。你與大地構成一個直角,陽光在這直角上迷惑你,誰能想到一個人會在一個直角上消失?阿基米德在刺刀下還畫著直角和幾何圖,當那些神秘的圖形被風沙吹散,他的生命也就被輕而易舉地消滅。也許,這裡面永遠隱藏著一個謎。謎底就埋藏在你自己之內,這是一種最深刻的埋藏。一個難以找到的埋藏方式。你便由此現出愚蠢的樣子,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個影子意味著你的存在。這個代表著你的東西失去平衡的時刻,你正好巍然屹立,而它巍然屹立之時,你卻快要摔倒了——這現象頗讓你尷尬,你會覺得自己很滑稽。
當然,你還可以站到水邊來觀察自己。這種辦法幾乎與鏡子的原理等價。你看到,你像一條魚那樣深入到水中,看來,平靜的水是不可埋葬你的。水是一種流體,它本身並不具備形狀。在沒有形狀的物體之內,你獲得了自己獨有的形狀。然而,孔子說,人在流動的水中是看不到自己的——這說明,你獲得的這種形狀是可變的,是不可能持久的。
水獲得一個平面,於是你就獲得了一個你。水獲得一個平面純屬偶然,而你獲得了自己則是一種可怕的誤解。
你的眼睛布置在你的軀體上,這就構成了人的全部缺陷。你不可能看到自己的全部,而局部又不是你——你能說一種色彩就是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嗎?當然這很荒謬。那么,人類的全部錯誤都來自這一荒謬的原因。
古希臘曾經存在過一個只包括一條直線的迷宮,卻有無數的哲學家在這條直線上迷失了自己。這是阿根廷偉大的幻想家博爾赫斯在一篇傑出的小說中,對這個複雜世界的省察。小說中的人物愉快地在沉思中接受了這條直線,它包括幾個意味深長的點:準星、缺口和背後蔑視的眼睛——這個簡單的直線的迷宮中,凝聚著對於人類的仇殺。可憐的博爾赫斯,偉大的博爾赫斯,畢生致力於探索自己設計的種種迷宮,最後作為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面對成千上萬腐朽的或嶄
新的書卷而雙目失明。
眼睛使人產生局部的幻象,而徹底的黑暗卻使人恢復真實,因為博爾赫斯看不到什麼,因而倒什麼都看到了。他失去了有限的虛像,卻獲得了無限的真實,他以流血的生命摒棄有限的光,卻得到了無限的黑暗——他一直在致力於向黑暗的深入,他一直構想,無限乃是宇宙的真諦——他終於以年逾80的高齡得到了這個真諦,然後死亡又從容不迫地拿走了它——任何偉大的東西都不會在這個世界上停留太久,詩人們總是歌唱彗星。
我常常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這大約是每個年齡較大的人所能常想的事。然而,我並不很大,卻常要這樣想,那就不免要感到悲傷。有一次,我對一位老人說:你經常想什麼?他說:過去的事。我又問:想這些事有什麼用處?他說:沒有什麼用處,由不得要想。我再問:那你有什麼感受?他回答:感到很遠的事情好像就是昨天發生的。
時間是這樣無情,它把很遠的事情給你推得很近,讓你仔細看它,你這樣看它又不會有什麼用處——你的頭髮照樣一根根脫掉,或者由黑變白,你能說什麼呢?赫拉克利特說,你不能兩次涉足同一條河流。孔子說,逝者如斯夫。說這樣的話,是先知、智者和聖人的事,對於我們,時間既然以無聲的語言說話,我們便什麼都不說。
因為我們幾乎對於構成生活的骨骼——時間,一無所知。我們僅僅知道,生活就是那么一回事。比如說我,出生,成長,衰老……這難道不是生活的全部嗎?上一代人是這樣,下一代人依然如此,代代相襲,太陽每天升起,每天又要落下去。
現在,我照樣借用那位老人的話說:很遠的事就像昨天發生的。
不然,古人作詩時,總用昨天、昨日、昨夜這樣的辭彙,說著久遠的往事。比如說,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雖說是昨夜,事實上是指遙遠的事物——這就是一種殘酷的意境。這種無情的美,悲傷之美,來源於那無所不在的上帝:時間。
名人推薦
張銳鋒的散文體現了某一種意志性,我非常佩服張銳鋒的文字里保持了獨立的判斷和獨立的智慧。
——周曉楓(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著名散文家)
近些年來,張銳鋒和龐培他們在散文方面艱苦卓絕的努力是意味深長的。假如魯迅對傳統表現的是一種愛恨交集的心情,那么,張銳鋒這裡則是一個沉重的憑弔———歷史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呈螺旋式地上升,好像是在經歷一次折回,從傳統的斷裂處開始,重新去檢討那個人們“自設的陷阱”。
——程光煒(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張銳鋒的散文中,昨天比今天離我們更近,他不僅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人類失落在歲月河床上的記憶碎片撿拾回來,而且在記憶的空白處充填了許多絢爛的想像。當然,張銳鋒所講述的歷史,既包括人類記憶里的大歷史,亦包括個體生命中的小歷史,並且把身內的歷史與身外的歷史融合起來。
張銳鋒的散文完全是典型的東方智者的醒悟,如幽微處的光亮,令人的精神為之一振。這樣高蹈的智慧在中國散文的疆域裡已經失落了千年。
——祝勇(著名散文家)
多少年來,我一直關注著張銳鋒的散文,因為它可以刺激我對散文的重新思考。別人大多把散文當成一般性的文章來寫,而張銳鋒則渴求它構成超越於存在之外的“散文文體”,這樣,散文的“遺世獨立”就大大地凸現出來了。散文來自生活、描述生活,但必然具備其自身的秩序,它必須從沒有意義的地方發掘意義、從沒有秩序的地方締造秩序。這一點顯示了張銳鋒作為創作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
張銳鋒的文章講究結構、語言,讓散文的多種因素互相滲透、互相交叉、互相對立而又統一,最後使它成為“作品”,可以說,這正是所謂“新散文”對傳統散文有所突破、有所改造的地方。另外,我發現張銳鋒很喜歡在散文中“重新估價一切價值”,這種尼采式的精神使張銳鋒在面對古代題材的處理時特別富有現代意識。
——金汝平(山西財經大學副教授、青年詩人)
——周曉楓(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著名散文家)
近些年來,張銳鋒和龐培他們在散文方面艱苦卓絕的努力是意味深長的。假如魯迅對傳統表現的是一種愛恨交集的心情,那么,張銳鋒這裡則是一個沉重的憑弔———歷史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呈螺旋式地上升,好像是在經歷一次折回,從傳統的斷裂處開始,重新去檢討那個人們“自設的陷阱”。
——程光煒(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張銳鋒的散文中,昨天比今天離我們更近,他不僅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人類失落在歲月河床上的記憶碎片撿拾回來,而且在記憶的空白處充填了許多絢爛的想像。當然,張銳鋒所講述的歷史,既包括人類記憶里的大歷史,亦包括個體生命中的小歷史,並且把身內的歷史與身外的歷史融合起來。
張銳鋒的散文完全是典型的東方智者的醒悟,如幽微處的光亮,令人的精神為之一振。這樣高蹈的智慧在中國散文的疆域裡已經失落了千年。
——祝勇(著名散文家)
多少年來,我一直關注著張銳鋒的散文,因為它可以刺激我對散文的重新思考。別人大多把散文當成一般性的文章來寫,而張銳鋒則渴求它構成超越於存在之外的“散文文體”,這樣,散文的“遺世獨立”就大大地凸現出來了。散文來自生活、描述生活,但必然具備其自身的秩序,它必須從沒有意義的地方發掘意義、從沒有秩序的地方締造秩序。這一點顯示了張銳鋒作為創作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
張銳鋒的文章講究結構、語言,讓散文的多種因素互相滲透、互相交叉、互相對立而又統一,最後使它成為“作品”,可以說,這正是所謂“新散文”對傳統散文有所突破、有所改造的地方。另外,我發現張銳鋒很喜歡在散文中“重新估價一切價值”,這種尼采式的精神使張銳鋒在面對古代題材的處理時特別富有現代意識。
——金汝平(山西財經大學副教授、青年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