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路南起鳳起路,北至體育場路,長630米。大樹巷原由南大樹巷、北大樹巷兩條巷在大樟樹下匯合而西出建國北路。1989年10月建成住宅小區,兩巷地名消失,南北通道總稱為大樹路。
基本介紹
《東城續記》:靈鷲庵,在東園大樹巷內。坍塌,乾隆五十二年(1787)僧與參募修,請里中錢泰階書額,仍名“樹德法林”。靈鷲庵亦稱靈潛庵,1984年址北大樹巷36號。《艮山雜誌》:靈鷲庵在鄭家橋北數百步,順治十五年(1658)建。解放後余屋拆除,僅存大殿(五開間),舊城改造時拆除建東園小區。
《東城小志》:今武林門內觀橋左有桑孝子坊,孝子名天顯,字文侯。居城東大樹巷,鬻餈筒(賣棕子)為業。幼喪母,父病翻胃,日必熬肉粥以進。父死,乃日夜抱鐺(鍋)而泣。其子弢甫繪《抱鐺圖》,丁敬身詩云:“人生失怙情難述,況復親存抱奇疾。通腸入胃百不能,除卻鐺糜無異術。豚糜羊糜漸謝功,子心如沸一鐺中。明明親在養不得,豈待皋魚撓木風。宛轉親之腸欲裂,思見團團煮糜鐵。抱鐺哭絕咽無聲,啾啾有耳鐺應泣。”詩為當時傳誦,桑孝子名滿杭城。清代御街分段立名稱,北段(中山北路)有同春坊、國小前、觀橋街、孝子坊等地名。孝子坊以有祀桑孝子而立的牌坊為地名。桑孝子卻住在大樹巷。
桑調元(1695—1771),字伊佐,號弢甫,天顯之子。博學善文,雍正十一年(1733)特賜進士,授工部額外主事。《江山草堂詩鈔》有《桑先生弢甫》詩:“伸紙即千言,性理資訓詁。講席名士延,扃刻雜賓戶。半生五嶽游,百里一節掛。乞養早歸田,風詩吟屺岵。回憶抱鐺圖,孝子足千古。”
袁枚《小倉山房集》有《餘生東園大樹巷中,周晬遷居,今六十五矣,重過其地》詩:“六十衰翁此處生,重來屋宇變柴荊。想同買得尋鄰叟,誰復婆留喚乳名?蓬矢掛時桑已盡,兒裙湔處水猶清。斜陽影里千回步,老淚淋浪獨自傾。”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又號隨園老人,錢塘人。出生於大樹巷,後遷居葵巷(小粉牆)。乾隆四年(1739)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後進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縣知縣,勤於政事,整頓吏治。辭官後僑居江寧小倉山,築隨園以居,世稱隨園先生。論詩主張抒寫性情,創性靈說。其文以駢體為長,深得六朝體格,所作書信頗具特色,亦被人攻擊為“野狐禪”。善畫梅。著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及筆記小說《子不語》等。
大樹巷口南、建國北路上,舊有關帝廟,祀漢壽亭侯關羽。1946年5月杭州救火總會成立,金潤泉兼任會長,下設東南西北中五區分會。東區救火分會就是由關帝廟改建而成。後遷鹽滷缸巷口南建國北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