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束鎮

大束鎮

大束鎮地處鄒城市東北,距市區8公里,總面積為136.6平方公里,77個行政村,耕地面積6864.6公頃,人口8.2萬。這裡人傑地靈,文化底蘊豐富,是以“鑿壁偷光”刻苦學習而青史留名的西漢丞相匡衡的故鄉,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孟子林、葛山摩崖石刻、洪山風景區等文物古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dai)束鎮
  • 外文名稱:Daishu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鄒城市
  • 下轄地區:匡莊、南莊、水河等
  • 電話區號:0537
  • 郵政區碼:273505
  • 地理位置:鄒城東部
  • 面積:136.6平方公里
  • 人口:8.2萬人
  • 方言:中原官話—鄒城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孟林、葛爐山風景區、洪山風景區、
  • 機場:無
  • 火車站:鄒城站(普通車)
  • 車牌代碼:魯H 
  • 高鐵站曲阜東站(附近高鐵)
基本介紹,沿革,由來,交通樞紐,礦產資源,行政區劃,經濟狀況,農業發展,計生工作,新農村建設,文化活動,代碼及城鄉分類,旅遊資源,孟子林,葛爐山摩崖石刻,昌平山,雲山漢墓,

基本介紹

大束鎮人傑地靈,文化底蘊豐富,規劃建設中的中國華夏文化標誌城就位於大束鎮西北九龍山系,境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孟子林、葛爐山北周摩崖石刻、雲山漢墓3處,濟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灰城子遺址1處,文物古蹟眾多,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2005年被省授予“社會文化先進鎮”稱號,被濟寧市授予“農民書畫藝術之鄉”稱號。匡莊為西漢丞相匡衡故里,附近曾有匡衡墓。

沿革

1958年建大束公社,1962年析出建匡莊公社,1983年改大束區、匡莊區,1987年改大束鎮、匡莊鄉。1996年,大束鎮面積89.6平方千米,人口4.7萬人,轄大束前、大束中、大束後、北葛、南葛、中葛、葛爐山、雲山營、南桑莊、凰翥、官廳、東山頭、西山頭、羊山、北劉莊、山西頭、白塔寺、龍山前、洪門、中山、西寨、東寨、白泉寺、崮尚、山沃、西朱、來傅莊、孔傅莊、劉傅莊、王傅莊、孟傅莊、季家慶、土旺、孔家莊、西梨杭、東朱莊、趙家莊、東臥牛、東曹、駁家廟、劉麻疃、袁麻疃、崗上、南莊、東北莊、武家莊、黃窪、小漚溝、北石莊、黃疃、吳麻疃、三合、大洪溝49個行政村;匡莊鄉面積59.5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轄匡莊、傅家堂、東孟莊、黃廟欣苑、杜東、張東、梭莊、水河、釣魚台、灰埠、趙東、侯家窪、丁溝、時棗行、灰城子傅山、董家嶺、二道河、安平莊、張家屋、孔陳莊、二溝、老虎港、潘家莊28個行政村。
2000年12月,撤銷匡莊鄉,併入大束鎮。

由來

因從村東南葛廬山發源的兩條小河分別從村西匯合,形成了玉帶把村束裹,故名“大(dai)束”。

交通樞紐

大束鎮交通便利、區位優越。京福高速出路口設在大束鎮境內,104國道,京滬高速鐵路穿境而過,嵐濟路貫穿全鎮東西,全鎮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極其便利。
大束鎮位於鄒城市城市規劃區內,距鄒城市東城新區5公里,距全國最大的坑口電廠鄒縣電廠只有20公里,北與至聖孔子故里——曲阜市接壤,南距被譽為“岱南奇觀”的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嶧山10公里。西臨全國最大煤炭基地兗礦集團礦區,東接鄒東百里生態山區,臨城近郊,區位優勢明顯。

礦產資源

大束鎮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石灰石貯量10億立方,花崗岩貯量3億立方。農副產品產量豐沛,現建有4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擁有10個無公害農產品和1個有機農產品,擁有名優產品聖林水泥、灰埠康大棗、正邦白條鴨等。大束鎮沿京福高速公路以東至灰卜嵐濟公路兩側規劃建設6平方公里的招商引資項目區,以“重商、親商、安商、富商”的服務理念,以“熱誠、周到、快捷、高效”的服務宗旨大力招商引資,目前有30餘家外資企業落戶大束。境內有35千伏變電所2處,中國小19處,醫院2處,電力、水、通訊、郵政、寬頻等基礎設施健全完善,是投資興業、發展產業的風水寶地。

行政區劃

轄:大束前村、大束中村、大束後村、北葛、南葛、中葛、雲山營、南桑莊、官 廳、東山頭、西山頭、羊山、劉家村、山西頭、白塔寺、洪門、中山、西寨、東寨、白泉寺、崮尚、山沃、凰翥、西朱村、來傅莊、劉傅莊、孔傅莊、王傅莊、孟傅莊、季家莊、土旺、孔家莊、西梨杭、東朱莊、趙家莊、東臥牛、東曹村、駁家廟、劉麻疃、袁麻疃、崗 上、東北莊、南莊、武家莊、黃窪、小洪溝、北石莊、黃疃、吳麻疃、三合村、大洪溝、匡莊、東孟莊、梭莊、傅家堂、黃家廟、張東、趙東、杜東、安平莊、王傅莊、龍山前、二道河、張家屋、董家齡、傅山村、丁溝、二溝、孔陳莊、時棗行、老虎港、潘家莊、水河、釣魚台、灰城子、灰埠、葛爐山

經濟狀況

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發揮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優勢,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做強農業品牌。重點扶持普泰貝爾、利邦菇業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打造大束農產品加工企業群。突出特色進行農業結構調整。
一是蔬菜種植業。全鎮計畫新發展反季節優質瓜菜7500畝,大蒜6000畝,圓蔥1200畝,瓜菜總面積達到13000畝。二是畜禽養殖業。全鎮新發展肉鴨50萬隻,蛋雞12萬隻,奶牛1300頭,山羊5000隻,生豬6萬頭。三是食用菌種植業。全鎮現已發展優質食用菌50萬平方米,引進5家規模較大食用菌種植龍頭企業,年內計畫完成50萬平方米發展任務。四是優質林果業。全鎮計畫新發展花卉苗木2600畝,優質林果8000畝,優質經濟林3000畝,用材林1000畝。
圓蔥圓蔥
加強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基地示範作用。該鎮充分發揮基地的科技示範和模範帶頭作用,積極發展科技示範基地、示範村、示範戶等。目前,全鎮已有食用菌、苗木、蔬菜、肉鴨養殖等科技基地35個。
堅持“兩條腿”走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該鎮始終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式發展勞務經濟,一方面大力實施“陽光工程”,不斷拓寬農民擇業渠道,加快勞務輸出基地建設,加強崗位培訓和農民工維權服務,有序組織開展好勞務輸出工作。另一方面通過招商引資、發展本地經濟和旅遊等,進行就地勞動力轉移。現已多輸出務工人員14000多人,就地轉移勞動力6000多人,使務工人員月平均增收1500元以上。

農業發展

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蔬菜、林果和畜牧養殖,初步建成了以蘋果、葡萄、大棗、早春雙膜西瓜、黃花菜、藥材、玉米制種等為主的生產基地。栽植各類用材林100多萬棵,發展早春雙膜西瓜6000畝,藥材3000多畝,玉米制種5000多畝。同時,加大技術推廣力度,積極推廣配方施肥、人工授粉、地膜覆蓋等技術,引進推廣各類新品種20多個,全鎮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並建成鎮級大棗科技示範園1處,全鎮村級科技示範園12處,有效地帶動了全鎮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成為財政稅收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黃花菜黃花菜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方面,修建大小橋涵40個,整改土地3500畝,整修渠道7000米,新建維修各類水利工程90餘處,新增灌溉面積5000畝,修環山路兩條達50多公里,修築連村路、生產路84公里,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計生工作

大束鎮把搞好計生優質服務,提高育齡民眾的思想道德素質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內容,不斷細化服務內容,融榮辱觀教育於計生服務中,唱響了計生細化服務教育歌。該鎮依據本鎮實際,充分發揮各村計生協會密切聯繫育齡民眾的優勢,著力加強計生工作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和專業技術培訓,先後兩次聘請黨校資深教師對鎮計生辦工作人員和各村計生專職主任、查訪員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發放資料發放資料
大束鎮開展了以“八入戶、八落實”為主要內容的“走百家、訪百戶”活動。組織計生工作人員深入到未婚青年家中宣傳晚婚晚育的好處,落實晚婚契約的簽訂;到持證冊懷孕夫婦家中宣講孕情保健知識,落實孕情跟蹤服務;到產婦家中宣講科學育兒知識,落實節育措施;到獨生子女家中宣講優生優育知識,落實優待政策;到符合二胎生育條件的夫婦家中宣講第四次人口高峰形勢和六十歲老人獎勵政策,落實推遲生育計畫及放棄二胎獎勵;到不孕症夫婦家中提供醫療信息,落實扶貧救助政策等。觀念的更新,優質的服務,使得該鎮計生工作呈現出良好形勢。該鎮夏季計生查體圓滿結束,晚婚晚育契約簽訂率達到100%,有6對夫婦主動放棄二胎生育。

新農村建設

文化工作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文化工作,對農村工作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2005年以來,大束鎮一是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把文化工作列入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了本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納入了各級班子和班子成員的考核體系,切實加強對文化工作的落實。二是鎮裡成立了由黨委書記任組長,鎮長、分管副書記任副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文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了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農村文化發展規劃和工作措施。
大束鎮大束鎮

文化活動

大束鎮始終堅持立足鎮情、民情,不斷創新形式,積極開展民眾性文化活動。把學習文化和學習形勢政策科技結合起來,定期不定期地由鎮有關部門聯合舉辦培訓班,統一編印知識讀本,組織農民開展學政策、學科技、學文化等活動。每年舉辦一次書畫展覽,並選出優秀作品送縣、市、省級單位展出。大束鎮書畫創作組的作品參加各級各類展覽,並多次獲得獎勵。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使人們在娛樂中受到了教育,激發了全鎮上下幹事創業的熱情。鎮裡組織開展電影進村、文化科普知識入戶、文明新風進家庭等活動,深入到各村,把農民民眾急需熱盼的文化送到最基層。
大束鎮“山頭花鼓戲”有著二三百年的歷史,在當地廣為流傳,被稱為大束鎮地方戲。為了加強對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鎮裡積極協調上級有關部門,加以發掘完善,大力推廣,大束鎮正積極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匡莊村丁慶華嗩吶隊是一支活躍在農村的民眾文化演出團體,曾遠赴海外參加加拿大華人社團演出匯演獲獎,多次參加省、濟寧市農民文化藝術節匯演獲獎。黨的十六大召開前夕,丁慶華嗩吶演出隊還自發演出慶祝大會召開,被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宣傳報導,收到很好的社會效果。堅持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嚴格執法,淨化文化市場。全鎮共有12個文化業戶,鎮文化中心站經常性地對轄區內的各類文化場所進行檢查,重點檢查報刊、印刷、電子出版物、音像製品、各類圖書等,截流堵源,淨化文化市場。

代碼及城鄉分類

370883103:~200 122大束前村 ~201 122大束中村 ~202 121大束後村 ~249 220匡莊村 ~250 220南葛村 ~251 220中葛村 ~252 220北葛村 ~203 122南莊村 ~204 122東北莊村 ~205 220劉麻疃村 ~206 220袁麻疃村 ~207 220吳麻疃村 ~208 122黃疃村 ~209 220崗上村 ~210 220東山頭村 ~211 220西山頭村 ~212 220官廳村 ~213 220雲山營村 ~214 220凰翥村 ~215 220西朱村 ~216 220東曹村 ~217 220駁家廟村 ~218 220東臥牛村 ~219 220孔傅村 ~220 220孟傅村 ~221 220王傅村 ~222 220來傅村 ~223 220劉傅村 ~224 220北劉莊村 ~225 220山西頭村 ~226 220白塔寺村 ~227 220龍山前村 ~228 220季莊村 ~229 220羊山村 ~230 220土旺村 ~231 220洪門村 ~232 220武莊村 ~233 220三合村 ~234 220大洪溝村 ~235 220小洪溝村 ~236 220黃窪村 ~237 220北石莊村 ~238 220趙家莊村 ~239 220南桑莊村 ~240 220東寨村 ~241 220山沃村 ~242 220崮尚村 ~243 220西寨村 ~244 220白泉寺村 ~245 220東朱莊村 ~246 220西梨杭村 ~247 220孔家莊村 ~248 220中山村 ~253 220東孟莊村 ~254 220梭莊村 ~255 220傅家堂村 ~256 122黃家廟村 ~257 220杜東村 ~258 220張東村 ~259 220趙東村 ~260 220安平莊村 ~261 220候家窪村 ~262 220董家嶺村 ~263 220傅山村 ~264 220二道河村 ~265 220張家屋村 ~266 220二溝村 ~267 220孔陳莊村 ~268 220老虎港村 ~269 220潘家莊村 ~270 220時棗行村 ~271 220丁溝村 ~272 220灰埠村 ~273 220釣魚台村 ~274 220葛爐山村 ~275 220水河村 ~276 220灰城子村

旅遊資源

孟子林

孟子林位於鄒城市東北12.5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又稱“亞聖林”,是埋葬孟子及其後裔的墓地。因居於孟母林之東,又名“東孟林”。占地面積50萬平方米,是國內現存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的家族墓地之一。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孔子45代孫孔道輔守兗州,於四基山之陽訪得孟子墳墓,在墓傍興修了孟子廟。自此,孟子始有祠廟祭祀。宋元豐七年(1084年),朝廷賜庫錢30萬,增修墓廟,購置祭田,廣植柏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山東提刑霍天祥在孟子墓前立碑,題“先師鄒國公墓”。後經明、清兩代不斷擴建增修,達到現在規模。
孟林前有一條神道,長約3華里,道旁高大古樹形成綠色長廊。中段有一條小溪,溪上修有一座拱形單孔石橋,俗稱“御橋”。橋旁左側堅有石碑一幢,上書“亞聖林”三字。過橋而上,沿長約500米的石砌甬道直達享殿大門。現孟林記憶體有歷代碑刻10餘幢,多數保存在孟子墓前、享殿內和享殿院裡。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所立《新建孟子廟記》碑,為北宋儒學泰山學派的著名學者孫復撰書,距今已有960多年的歷史,是現存的研究“三孟”最早、最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享殿之後是孟子墓。墓前有一巨碑,上書“亞聖孟子墓”,碑文為楷書,遒麗溫雅,肅穆端莊。系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孟子70代孫孟廣均所立。孟子陵墓西北約300米處,有古冢三座,稱為“三家冢”。據《三遷志》記載:“即孟孫、季孫、叔孫三家冢”。在孟子墓東南約400米處,有姓氏不明的古崖墓兩座。孟子墓西南,地面遺存漢代菱形花紋磚和陶片甚多。

葛爐山摩崖石刻

葛爐山摩崖石刻在鄒城東北20公里葛山西麓一花崗岩石坪上。刻面東西縱20.6米,南北橫8.4米,共173平方米。經文內容為《維摩詰所說經》。嶧山石刻位於鄒城東南10公里處嶧山上,現存300餘處,其中,摩崖石刻有兩處,分別位於五華峰和妖精洞。五華峰刻經位於“光風霽月”石上,向陽面刻《文殊般若經》,刻面縱2.13米,橫3.65米,豎刻經文十一行,每行十字,首行刻“文殊般若”四字,現存79字。妖精洞石刻位於山陽“妖精洞”西側烏龍石上,刻面豎高約4米,寬約2.65米,面積約為10.6平方米。有經文7行,行14字,字徑約20至30厘米。
葛山摩崖石刻葛山摩崖石刻
葛爐山、嶧山摩崖石刻屬於北周時期,雖歷經1400多年的風雨剝蝕,至今字跡仍很清晰。摩崖石刻以天地為背景,借山巒為材料,展現於大自然的空間,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是人文書法和自然環境、藝術美和自然美的統一。但見一塊塊靜靜佇立的巨大圓石上,分別刻著佛經中的精言要義,像是一部神秘的、散落於山野的石頭佛經。鐫刻的經文以它特有的氣勢,與幽靜茂林、渾穆自然的環境相吻合,加以瀟灑自然的字型和字勢,給人一種自然、超俗的山林氣、蒼茫感。其書法藝術風格奇譎瑰麗,富有變化,以變隸為主,篆、楷、行各種書體兼而有之,規模宏碩,意境高古,有“大字鼻祖,榜書之宗”之稱。摩崖石刻融自然景觀、宗教文化、書法藝術為一體,人們置身於山林峭壁、藍天白雲、蒼松翠柏、潺潺流水、陣陣清風間觀賞摩崖刻經,既可以領略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又可以了解宗教文化的智慧所在,還可以沉醉於書法藝術的境界之中,令人感受到無窮的藝術魅力。

昌平山

又名九岩山,九焰山。因山頂平而廣闊,古人取吉祥之意,故名昌平山,又名平山。據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鄒縣續志》載:“平山即昌平山”。《辭海》解釋為“平昌鄉古地名”,因岩呈棕赤色或黃色,似火焰,故又名九焰山。昌平山上的名勝古蹟較多,著名於鄉里的有七泉,分布在寺院和山坳里。泉水清澈見低,終年長流,是附近村民的優質水源。南山腰有觀音堂、華佗廟、靈官廟、山神廟等寺廟。其中靈官廟、山神廟毀於“文革”,現存規模較大者首推玉皇廟。
玉皇廟建在昌平山南麓,寺廟內外柏檜蓊鬱參天,每月初一、十五,山中香菸繚繞。整座廟座北朝南,三房一院一門,中軸式對稱結構。廟門呈長方形,高2.2米,寬1.5米。迎著廟門的是一座略寬於廟門的迎牆,右邊側臥一株千年紫丁香,左邊圍牆纏繞著藤本植物。走過迎牆是一鼎高1.3米的石制香爐,兩側是道士起居房屋。“濟寧道士半昌平”,可見濟寧地區來昌平山修道的道士之多。每年正月初九為玉皇廟會。趕會者大都以燒香拜佛、爬山遊玩為主,會場的攤位多為說書、唱戲、雜技、占卜相面等。玉皇廟會是典型的山會。
昌平山的頂峰有唐代末年薛剛占山為王的演武場和大旗遺址。昌平山山勢險峻,山頂平而廣闊,易守不易攻,演武場可以容納千人。山東南側懸崖絕壁處有薛剛的洞府。洞壁刻有“三清、三境、三包、天尊四帝神位”等大字。右側摩崖上有“三母二十四仙洞”七個大字。周圍松柏掩映、雲天碧空,是絕佳的藏身之處。山腰還有一條1972年挖掘的人工隧道,可從山沃村沿洞通達尼山。

雲山漢墓

是西漢魯王陵墓,1977年被定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2006年6月15日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雲山漢墓位於山腰,座北向南,東西並列,依山鑿洞,3墓形制基本相同,墓道均已暴露。東邊一座墓道,南北長27米,東西寬4.8米,壁高2.5米,墓道壁亦留有清晰的鑿痕。雲山漢墓開鑿手法與曲阜市九龍山、亭山漢代官墓相似,形制也基本相同。據《漢書?景十三王傳》和九龍山漢代官墓群發掘資料考證,雲山漢墓是西漢魯王的陵墓,該墓群1977年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下轄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