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街是指明人在江頭城外、三宣六慰、呂宋建立的城邦名字。
大明街是指明人在江頭城外、三宣六慰、呂宋建立的城邦名字。
中國人民移居緬甸,有二條線路。一條自雲南承宣布政使司起,入緬有三道,一由天部馬,一由驃甸,一由阿郭地界,俱會緬之江頭城;一條自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起,明人亦知曉,在八百大甸宣慰司(景邁今清邁)與緬甸宣慰司(阿瓦)的通道之間,有底兀剌宣慰司(冬烏),凡北往阿瓦,西至蒲甘,東赴景邁,南往白古,均以冬烏為交通要道,由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抵達八百大甸宣慰司(景邁今清邁)以後,自八百大甸宣慰司(景邁今清邁)經底兀剌宣慰司(冬烏)赴緬甸宣慰司(阿瓦)。由於幾境接壤,華僑進入緬甸者居多,川蜀、雲南、福建、廣東、江浙人進入緬甸更加便利。尤其在明朝,軍隊駐紮緬甸未能回國的,很多都留了下來。他們就是後來華裔緬甸人的祖先,是經受住炎熱氣候的考驗才紮下根的,“華人初至亦多病,久而與之相習”⑦。朱孟震《西南夷風土記》中說:“江頭城外有大明街,閩、廣、江、蜀居貨遊藝者數萬,而三宣六慰被攜者亦數萬。”①這裡所說的中國人集中在特定區域裡。還有的中國人以當地人為鄰,更有機會與他們交流,“蒲人、焚人、阿昌,乃在城邦之中,雜華而居,漸變於夏”②,可見華僑對當地居民之影響。
中國人民移居菲律賓,是走海路。目前史籍所列得出姓名的最早菲律賓華僑是“本頭公”白丕顯。他因隨鄭和到蘇祿,後僑居於此,1405年鄭和首次巡視呂宋而委任許柴佬為呂宋總督。是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的事。據泉州市石獅永寧鎮永寧村《溫陵董氏沙堤分派永寧宗譜》載:“十四世,柳軒,開族呂宋大明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