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蓮華經

大悲蓮華經

《大悲蓮華經》又名《悲華經》,分為十卷六品,十六國時代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冊,乾隆藏第三十三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大悲蓮華經
  • 別稱:《悲華經》
  • 卷數:十卷六品
  • 內容:敘述和讚嘆釋迦牟尼佛

全經旨在敘述和讚嘆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所發穢土成佛之廣大誓願,詳述釋迦世尊往昔行菩薩道時,以大悲心哀愍惡世無依無怙的苦難眾生,誓願攝取不淨國土,作大饒益,調服教化煩惱愚痴的穢土眾生,令得解脫苦海。
本經對淨土行人之意義
淨宗九祖蕅益大師,曾為此經作序。他先指出世尊能於五濁惡世成佛,較十方三世佛更為勇猛,後世學人當亟思報佛重恩。
他又指出:雖然經中指出菩薩有四法懈怠、四種精進,讚嘆菩薩於穢土成佛。但是此世界懈怠菩薩如恆沙,精進菩薩不滿十人。是故世尊雖自取穢土,仍勸穢土眾生,求生淨土。我們當依從世尊之語,發願往生淨土,然後才能回入娑婆,度化眾生,這樣才能作第一精進菩薩。
是故我等當依蕅祖之言,體世尊之大悲,為報佛恩故,求生淨土。得不退轉,方能於穢土大作佛事,饒益有情。
本經也介紹了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等諸佛菩薩因地的故事。這些對於淨土宗學人來說,也具有的特殊意義。
附蕅益大師悲華經序
大悲釋尊,能為難事,較十方三世佛,偏稱勇猛。而悲華一經,敘述尤詳。此經亦名大乘大悲芬陀利經,謂攝取淨土菩薩如余華,惟大悲苦行善薩,如芬陀利華也。然釋尊成佛,剎海微塵數劫。為眾生故,於恆沙劫前,示作寶海大臣。其長子成佛,名寶藏。既勸輪王千子,及諸小王,供佛發心,各取淨土, 後獨發悲誓,願取穢土。嗚呼!我輩垢重障深,久為十方佛所擯棄,聚此五濁世間。自非釋尊徹底大悲,何由得聞出世法要?當知:今日四眾弟子,無非昔日曾飲大悲血、食大悲肉、受用大悲頭目腦髓、及余身分者也!釋尊舍無量血肉身分,令我輩成菩提種。我輩猶復不思報恩,尚可為人乎?經云:“菩薩有四法懈怠:一、願 取淨世界;二、願於淨眾作佛事;三、願成佛不說聲聞辟支法;四、願成佛壽命無量。有四種精進,一、願取不淨世界,二、不淨人中作佛事,三、成佛說三乘 法,四、成佛得中壽。”此經宗要,概不出此。然懈怠菩薩,如恆河沙,而精進菩薩,迄今不滿十人。故釋尊雖自取穢土,仍勸穢土眾生,求生極樂。苦口叮嚀, 不一而足。吾輩信大悲語,即同大悲心,生極樂已,方可速入不淨世界,於不淨人中,說種種法,數示生滅,為第一精進菩薩。
吳興唐宜之,甫讀是經,不禁感泣。山東耿闇然,適聞是經,便誓流通。此皆釋尊真實眷屬,一切人中芬陀利華也!此經久行世間,五濁不難度盡。深心隨喜,為之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