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菩薩傳碑

位於縣城東南十五公里的香山(火珠山)之巔的香山寺,全名香山大普門禪寺。平頂山香山寺內的鎮寺之寶,即《香山大悲菩薩傳碑》,亦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得道正果史話碑》。1986年該碑列入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大悲菩薩傳碑》是香山三寶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悲菩薩傳碑
  • 類型:文化遺產
  • 位置:縣城東南十五公里的香山
  • 列入名錄時間:1986年
簡介,特色,歷史意義,

簡介

河南寶豐市,有一處寶貴的文化遺產,那就是位於縣城東南十五公里的香山(火珠山)之巔的香山寺,全名香山大普門禪寺。平頂山香山寺內的鎮寺之寶,即《香山大悲菩薩傳碑》,亦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得道正果史話碑》。1986年該碑列入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特色

香山寺所處的山,原名火珠山。早在春秋時期,山下即建有城父,及戰國時代楚國城父邑;西漢置縣改城父為父城,東漢仍稱之為父城。東漢靈帝時,大量西域僧人在父城巡遊傳教,看到火珠山與天竺香山極其相似,再加上東土中國的父城與西土天竺佛教聖地父城的巧合,遂改火珠山為香山,並在山上建寺,供奉觀音菩薩,名香山菩薩寺,又名香山寺。金代著名詩人、史學家元好問在《東遊略記—梁縣香山寺記》中稱:“該寺初建時,一胡僧自西域來,雲此地山川甚似彼方香山。”
寺內高33米的大悲觀音大士塔聳立中央,塔底洞內有一通《香山大悲菩薩傳》碑,高2。22米,寬1。46米,碑文50行,滿行91字,共4000多字。碑文內容是唐初在長安終南山靈感寺,天神向道宣律師講述妙善證道成大悲觀世音菩薩的本生故事。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由通義大夫同知樞密院事蔣之奇潤色撰文,元符三年(1100年),書法大家、翰林學士承旨蔡京書丹。北宋朝廷兩位重臣共同為妙善觀音菩薩樹碑立傳,寶豐香山寺在當時中國佛教界的地位可見一斑。不過,該碑歷經兵火災害,目前碑額及碑文上部和右部的一些字跡已經失去或者損傷,所幸其餘部分尚完好可讀,
大悲菩薩傳碑
我國北朝中後期,在中原古城香山地區,出現了原始的妙善傳說,說楚莊王的三女兒妙善在香山修行,得道證果為大悲觀音菩薩。這位漢王室公主修行證果的觀音菩薩,和印度佛教經典里的男相觀音截然不同,歷史上有學者認為,妙善作為漢王室公主,以女身修道成佛,不合佛教經典。在《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和《首楞嚴經》中,觀音可以現種種女相而為說法;在《薩曇分陀利經》《維摩詰經》《金光明最勝王經》《須摩提女經》《法華三昧經》等經典中,古印度女王、天女、龍女,甚至是平民女子,都可以一女身修道成佛,這無疑為漢王室公主妙善修道證果成觀音提供了依據。 《香山大悲菩薩傳(碑)》載妙善香山修行成佛事跡,故事不僅體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而且融入了中國傳統的孝道思想和道教修仙思想,可以說是儒釋道三教思想的融合。印度佛教觀音中國化,這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碑)》中的觀音為歷代民眾所廣為信仰、崇奉的根本原因,《香山大悲菩薩傳(碑)》也成為藝術表現的對象和淵源。
《香山大悲菩薩傳(碑)》一書分為《序》《前言》《碑文》《釋文》《香山大悲菩薩傳與蔡京書法》《香山大悲菩薩傳的文化內涵與意義》《後記》等。
寶豐書畫研究院院長曹二虎說,宋代“四大書法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蒂的書法作品出版物到處可見,唯蔡京因史書列為“奸臣”,作品出版物極少,而該碑文是其現存少數書法真跡之一,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欣賞價值。鑒於此,他們考慮把此碑拓片編輯出版,將藏於香山古剎中的這些藝術瑰寶奉獻給世人,以繁榮民族傳統書畫藝術和弘揚觀音文化。

歷史意義

首先,此碑形制巨大。據台灣學者賴瑞和考證,這通碑“最特殊的地方,不在它的高度,而在它那1。46公尺的寬度,這個寬度,差不多等於兩通古碑的寬度,在中國古碑當中,非常罕見。不是第一,也肯定在前五名之內”。
其次,碑中書法,堂堂正正,穆穆皇皇,四千多字,一筆不苟。今人讀一遍下來,即頗覺困難,正書下來,是需要工夫的。
再次,碑文內容感天動地,耐人尋味。感天動地者,當然是妙善以手眼當藥引為妙莊嚴王治病一節。耐人尋味的是,妙善拒招附馬時曰:“愛河浪闊,苦海淵深,富貴不常在,榮華如泡幻。不貪一世之榮,免沉多劫之苦……”這簡直就是一句讖語,應之於蔡京,是靈驗且可嘆的。
在書法藝術方面:《大悲菩薩傳碑》端嚴方正,功力深厚,取法唐楷,不讓古人。見顏真卿、柳公權筋骨,有歐體結字字范,甚至有《黃庭經》、《樂毅論》、《洛神賦》的影子。其用筆豪健,痛快沉著,儀態端正,精於單字造型,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和濃郁的寫經風格,我們姑且稱之為“蔡體”也不為過。
其書法特點至少有以下幾點:一是沉著不浮,從容不迫;二是正而不僵,視之養目;三是厚而不媚,端莊大方;四是筋強骨健,生機盎然;五是嚴整規方,出手不凡;六是人不肖字,觀者浩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