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律鄉

位於山東省鄒城市張莊鎮東半部大律村一帶。1949年8月中共設白彥縣,中共白彥縣十二區(城前)大律鄉。建國後1953年8月撤白彥縣,改為山東鄒縣十二區(城前),大律鄉。1958年3月,鄒縣撤區並鄉,全縣共劃分為35個縣轄鄉(鎮),城前區大律鄉轄區擴大升格為鄒縣大律鄉。1958年8月24日,撤銷35個鄉鎮,鄒縣大律鄉併入鄒縣城前公社。1983年5月,鄒縣進行農村體制改革,全縣設區建鄉。復設城前區大律鄉。1987年1月撤區並鄉,再設鄒縣大律鄉,轄區擴大。2000年底併入鄒縣張莊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鄒縣大律鄉
  • 外文名稱:Zou cheng dailv township
  • 別名:鄒城市大律鄉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山東鄒城市
  • 政府駐地:山東省鄒城市大律村
  • 電話區號:0537
  • 郵政區碼:273500
  • 地理位置:東經117度19分5秒,北緯35度22分5秒,
  • 面積:71.7平方千米
  • 人口:25000
  • 方言:鄒魯方言
  • 氣候條件:暖溫帶
  • 著名景點:鳳凰山唐代大佛
簡介,歷史沿革,轄域,大律鄉所轄村莊位置,機構設定,大律鄉機關位置,

簡介

位於山東省鄒城市張莊鎮東半部。位於山東省鄒城市張莊鎮東半部大律村一帶。1949年8月中共設白彥縣,中共白彥縣十二區(城前)大律鄉。建國後1953年8月撤白彥縣,改為山東鄒縣十二區(城前),大律鄉。1958年3月,鄒縣撤區並鄉,全縣共劃分為35個縣轄鄉(鎮),城前區大律鄉轄區擴大升格為鄒縣大律鄉。1958年8月24日,撤銷35個鄉鎮,鄒縣大律鄉併入鄒縣城前公社。1983年5月,鄒縣進行農村體制改革,全縣設區建鄉。復設城前區大律鄉。1987年1月撤區並鄉,再設鄒縣大律鄉,轄區擴大。2000年底併入鄒縣張莊鎮。1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1930年9月鄒縣設10區290鄉,54鎮。大律屬昌平區,大律作為集市開始設鎮,轄“北13村”即:大律(包括前大、後大、平安)、孔溝、趙山莊、王家溝、董家莊、傅家莊、大彥、崔家莊、新寺、磨石嶺、朝陽寺、老龍溝、任家嶺,徐秉坤任鎮(片)長。大律以南是連青鄉“南八村”,本村劉啟湖任鄉長。1934年11月山東省將鄒縣作為鄉村建設實驗區,全縣6個學區,社政教合一的鄉農學校,下轄268個鄉鎮,大律鎮轄“北13村”,本村王志雲擔任鎮長。1938年開始日偽時期,全縣設6區87鄉鎮;1943年1月改設8區94鄉鎮,大律為鎮,轄區未變。徐秉坤任“鎮長”。“南八村”即黃家林、東卞、棗溝、南營、西卞、小煙莊、煙莊、柳峪設“連青鄉”,本村劉啟湖任鄉長。民國三十六年(1947.11)撤區並鄉,全縣設2鎮21個鄉,下編364保,大律片屬鄒縣昌平鄉,東與滕縣禮七堡楊莊村接壤,當時大律片仍轄“北十三村”,“南八村”屬連青鄉。此時昌平鄉所轄村莊統計,大律轄下“北十三村和南二村”以大律一村代之。劉啟湖任“南八村”“鄉長”,至1948年中共控制鄒縣廢止。
民國後期,中共在鄒縣獨立設定行政建制。1945年初至1948年6月,大律屬中共鄒縣五區,區長王其龍曾住大律村東溝崖劉瑞清家,後在大律地主劉昭慶樓院設區公所。中共鄒縣五區轄:張莊、松石、劉家窪、老林、仙橋、大律、大燒峪、卞莊8個鄉。村莊有張莊、大溝、二溝、陳溝、韓溝、吳莊、前漢石橋、後漢石橋、劉家窪、將軍堂、大煙莊、西南溝、松石、簸箕掌、莝草峪、黃家莊、大燒峪、小燒峪、柳樹溝、吉玉莊、孔家溝、老林店、高家莊、立石山、老崖、仙橋、徐嶺、黑港、豬嘴石、桑莊、桐花秧、王莊、卞莊、柳峪、狗窩、黃林、小煙莊、瓦屋、紙坊、東王營、西王營、棗溝、白山峪、大律、楊莊、磨石嶺刁莊、韓莊、虎窩、大岔河、小岔河、劉莊、牛角,共53個自然村。
1949年8月中共設白彥縣,大律屬中共白彥縣十二區(城前)大律鄉,該鄉轄區包括:聖水池、辛寺、上磨石、下磨石、虎窩、大律、楊莊、黃土崖、史家莊、泉頭、牛角。
中共建國後1953年8月撤白彥縣,改屬鄒縣十二區(城前),大律鄉轄域未變。1956年10月,鄒縣進行撤區、並區、擴鄉。原鄒縣六區(張莊原稱五區,1948年6月改稱六區至1956年10月止)所轄趙山、孔溝、傅家溝、董家溝、小彥村、崔家莊、大彥村、王家溝8村併入大律鄉,此時轄區包括:聖水池、辛寺、上磨石、下磨石、虎窩、大律(劃為前中後大和平安四村)、楊莊、黃土崖、史家莊、泉頭、牛角、董家莊、傅家莊、大小彥、崔家莊、王家溝、趙山莊、孔家溝、韓家溝。
1958年3月,進行撤區並鄉,全縣共劃分為35個縣轄鄉(鎮)。城前區大律鄉升格為鄒縣大律鄉,原城前區卞莊鄉所轄大煙莊、小煙莊、魏家口、白山峪、棗營溝、東王營、西王營、西卞莊、柳峪9村劃入大律鄉,轄區包括:聖水池、辛寺、上磨石、下磨石、虎窩、大律、楊莊、黃土崖、史家莊、泉頭、牛角、董家莊、傅家莊、小彥、崔家莊、王家溝、趙山莊、孔家溝、韓家溝、柳峪、卞莊、大煙莊、小煙莊、魏家口、東王營、西王營、白石峪、棗營溝。共有人口1400人。
1958年8月24日,撤銷35個鄉鎮,全縣建立15處人民公社。大律鄉併入城前公社,1962年6月在大律設工作點,轄區包括:大律、楊莊、黃土崖、牛角、虎窩、上么、下么、辛寺。駐地是大律村。
1983年5月,鄒縣進行農村體制改革,撤銷城關鎮和17處人民公社,全縣設區建鄉。城前公社改為城前區,下設城前鄉、雨山鄉、岔河鄉、窪陡鄉、卞莊鄉大律鄉
當時大律鄉轄區包括:大律、楊家莊、黃土崖、牛角、上磨石嶺、下磨石嶺、虎窩、新寺、大顏、小顏、付家莊、東董家莊、西董家莊、田家溝、孔溝、東趙莊、西王溝、崔家莊。
1987年1月撤銷區的建制,全縣18個區及區轄80個鄉(鎮),合併組建為縣轄城關、香城、城前、大束、中心店、北宿、唐村、太平、平陽寺、石牆10個鎮及縣轄嶧山、看莊、王村、張莊、大律、尚河、田黃、匡莊、郭里、古路口10個鄉。大律鄉轄區包括:4個管區大律管區、卞莊管區、黃林管區、王溝管區33個行政村,即:西卞莊、東卞莊、
西柳峪、小煙莊、魏家口、劉家村、白山峪、棗溝、東王營、西王營、大黃林、小黃林、前任嶺、後任嶺、老龍溝、大律、楊家莊、黃土崖、牛角、上磨石嶺、下磨石嶺、虎窩、辛寺、
大彥、小彥、傅家莊、東董家莊、西董家莊、孔溝、田家溝、東趙莊、王王溝、崔家莊。大律村為鄉政府駐地。轄區內有集市兩處:大律每旬“三、八”集、卞莊每旬“五、十”集。

轄域

鄒縣大律鄉轄區包括北起平山、鳳凰山,南至連青山;西起坡山,東至至孤(谷)山黃山之間合圍的丘陵地帶,地形呈現周高中低,內有起伏,眾多溝壑呈放射狀匯流東淌。主要發源於鳳凰山、連青山等周圍山脈西漷河南北兩個支流,在楊莊村西南合流後最終經黃土村流入城前鎮地界,流經轄區長度約10千米。全鄉地理跨度:東至牛角村與城前鎮交界(東經117度21分51.57秒,北緯35度22分3,36秒)南至棗溝村南摩天嶺與滕州交界(東經117度17分53.95秒,北緯35度18分42,6秒)西至小煙莊南山與張莊鄉交界(東經117度16分18秒,北緯35度20分16秒)北至田家溝武嶺村與田黃鎮交界(東經117度17分27秒,北緯35度23分41秒)。總面積約(谷歌地圖測量結果)71.7平方公里,107000畝,1999年轄區人口25500人,人口密度1949年每平方千米159人,1999年達到每平方千米359人。北境鳳凰山鳳凰山,最高點鳳凰頂,古稱經剛灶,海拔648.8米,為魯南制高點,文物古蹟眾多(詳見其它章節)。南部東連青山有女王成遺址和黃山谷(黃庭堅)草書刻跡。東南部谷山上有大王頂遺存。大律鄉傳統文化藝術深厚,大律木魚石雕刻品、大黃林桃木雕刻、卞莊柳子劇團、崔莊、老龍溝的嗩吶名聞鄉里。

大律鄉所轄村莊位置

卞莊管區(駐西卞莊,轄10個行政村):
西卞莊(東經117.294°北緯35.339°)、
東卞莊(東經117.312°,北緯35.344°)包括自然村謝家嶺(東經117.317°,北緯35.355°)、
西柳峪(東經117.300°,北緯35.359°)、
小煙莊(東經117.276°北緯35.341°)包括自然村南山東經117.271°北緯35.336°)和段家莊(東經117.280°北緯35.340°)、
魏家口(東經117.275°北緯35.327°和東經117.272°北緯35.324°兩村落)、
劉家村(東經117.276°北緯35.315°)、
白山峪(東經117.287°北緯35.321°)包括自然村小林莊(東經117.286°北緯35.316°)、棗溝(東經117.298°北緯35.311°)、
東王營(東經117.297°北緯35.324°)、
西王營(東經117.287°北緯35.329°)、
黃林管區(駐大黃林,轄5 個行政村):
大黃林(東經117.323°北緯35.335°)、
小黃林(東經117.315°,北緯35.331°)包括自然村三姓莊(東經117.316北緯35.329°)、前任嶺(東經117.334°北緯35.338°)、
後任嶺東經117.336°北緯35.340°)、
老龍溝(東經117.332°,北緯35.349°)。
大律管區(駐大律村,轄8個行政村):
大律(地理坐標略)、
楊家莊(地理坐標東經117.341°,北緯35.359°)、
黃土崖(東經117.353°北緯35.358°)、
牛角(東經117.363°北緯35.364°)、
上磨石嶺(東經117.341°北緯35.375°)、
下磨石嶺(東經117.341°,北緯35.365°)、
虎窩(東經117.349°北緯35.372°)、
辛寺(東經117.337°,北緯35.375°)。
王溝管區(駐大彥村,轄10個行政村):
大彥(東經117.313°,北緯35.383°)、
小彥(117.321°,北緯35.386°)包括自然村聖水池(東經117.327°,北緯35.383°)、傅家莊(東經117.300°北緯35.387°)、
東董家莊(東經117.309°北緯35.386°)、
西董家莊(東經117.305°北緯35.387°)、
孔溝(東經117.288°北緯35.378°)、
田家溝(東經117.296°北緯35.390°)包括自然村武家嶺(東經117.291°北緯35.392°)、東趙莊(東經117.295°北緯35.378°)、
王王溝(東經117.305°,北緯35.380°)、
崔家莊(東經117.396°,北緯35.380°)。

機構設定

鄒縣大律鄉除黨委、紀委、人民政府、人民代表大會外,所屬機構主要有:黨政辦公室、組織辦、宣傳辦、團委、婦聯、武裝部、教育辦公室、中學、計生辦、農機站、農技站、林業站、水管站、獸醫站、財政所、民政辦公室、經管站、勞動服務站、廣播站、司法所等。1990年3月20個鄉鎮均成立科學技術委員會,設主任、副主任各一人,專職工作人員12人。1995年5月撤科委,設科技辦公室,主任一人,工作人員12人。每鄉鎮配科技副鄉鎮長一人。1993年9月鄉鎮機構改革曾合併設定黨政綜合辦公室、農業委員會、經濟貿易委員會、土地管理村鎮建設辦公室、治安民政辦公室、計生文衛辦公室等,在編工作人員30人。1996年完成公務員過度考試。
駐大律的縣局所屬或派出機構有:郵電局、工商所、公安派出所(2002年撤)、糧所、信用社、醫院、供銷社等。
2000年12月,撤銷王村、匡莊、尚河、大律、古路口5個鄉,撤銷城關鎮設立三個街道辦事處。原大律鄉併入張莊鎮,撤併時大律鄉轄區人口25500人。

大律鄉機關位置

最早駐大律村的中共黨政機關是1940年代的中共鄒縣五區,位置在地主劉昭慶樓院,地理坐標為(東經117.3189°北緯35.3655°)。1949年8月中共設白彥縣,大律屬中共白彥縣十二區(城前)大律鄉,鄉駐地駐仍在地主劉昭慶樓院。1958年3月,設鄒縣大律鄉,韓秉俊任書記時,在高家行子東,緊靠“集河”西沿(東經117.3176°北緯35.3663°)建造了鄉政府機關院,北院五間堂屋,三間西屋,兩間東屋,東南門。南院六間堂屋,都是草房。後來撤鄉,南院沒建完(見附圖)。後來村里曾當大隊院。1983年5月鄒縣進行農村體制改革,設鄒縣城前區大律鄉,當時的大律鄉政府在村西南嵐濟路北側東靠今鳳凰山路(東經117.3151°北緯35.3657°),建鄉政府機關院,留南門,占地約3畝,1987年1月撤銷區的建制,設鄒縣大律鄉,鄉政府經上級批准,重新在今鳳凰山路西對著糧所的地方(東經117.3153°北緯35.3681°),征地9.4畝,建鄉政府機關大院(見上報方案附圖),實際占地長150米,寬約90米,達20餘畝,5排辦公室及附屬房屋約50間。2000年底撤鄒縣大律鄉併入鄒縣張莊鎮。原鄒縣大律鄉機關大院隨即被張莊鎮政府變賣成為民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