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律劉姓是祖籍在山東鄒城市大律村,始祖為唐代劉守道的所有劉姓族人。據《劉氏碑文》記載:“當李唐之世,有諱守道者,卜居巨越山前之大呂(律)村,是為我劉氏居鄒之遠祖”,距今一千數百年。大律劉姓為彭城苗裔,堂號為“藜照堂”,現有人口約一二十萬。是鄒魯地區人口最多、分布最廣、歷史最悠久的劉姓支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律劉姓
- 地理標誌:山東鄒城市大律村
簡介,大律劉姓現狀,鄒城市由大律村劉姓衍生的村莊,大律劉氏的字輩:,大律劉姓祖塋——大劉家林大劉家林,大律劉姓主要分支及村落簡介,關於大律劉姓的來源和世次,大律劉姓名人,
簡介
民國二十三年臧家偉修《鄒縣新志》記載:劉氏始祖名守道。據明成化十八(1481)年劉氏祖塋林碑,自唐以來,世居巨越山南。宋景佑(1034-1037)間,有劉贊者,計已傳十世。稱善好施,世有令德。明洪武年間(原文:洪武三十五年,但洪武年號僅31年),有劉罄甫,從戎得功,授遼東廣寧前衛千戶。劉氏祖塋在羅頭社王家溝村西,林基五十五畝三分三厘。其子姓(孫)散居大律,劉家莊、辛寺、劉家窪、白家莊(今屬平邑白彥鎮)、香城、將軍塘、大河灘、張莊、韓家莊、官莊、田黃河西、臥虎石(今山亭店子鎮龍虎)、李家嶺、黃家林、仙橋莊、末亭、果莊、灰埠、石山汪、灰埠西山等村。
《鄒縣新志·劉衍喜先生宗派碑序》也記述,“當李唐之世,有諱守道者,卜居巨越山前之大呂(律)村,是為我劉氏居鄒之遠祖”,距今一千數百年。另據曾目睹大劉家林祖碑的韓莊族人劉緒華回憶:大律劉姓始祖劉本,字守道,兄弟二人,其兄劉木,字守通。而南葛廬村大律劉姓《例贈文林郎諱朝宏字廷勛碑文》記載,“……劉氏彭城苗裔移居鄒之大律村,繼遷南葛廬……”當時大律劉姓祖碑猶在,莫亭劉姓和南葛廬劉姓刻碑時肯定與祖碑進行了考證對接,其說與史志吻合可信,故本譜予以採用。據史料推測,始祖劉守道卜居時間是740年前後,正是唐玄宗(712—756在位)二十六年(738)詔令各州郡建開元寺的時間,距今1270多年。鑒於巨越(鳳凰)山下曾有開元寺及唐窟刻佛,劉姓始祖卜居大律可能就是為籌建開元寺開鑿開元大佛而來。
大律劉姓為彭城苗裔,漢楚王劉交之後,堂號為“藜照堂”,因漢代劉向刻苦讀書的典故而得名。
由於傳承時代久遠,大律劉姓人口不斷增加,大律村有限的土地已不能滿足生存的需要,不斷有人外出就職或謀生,清乾隆年間本族劉英會次子劉雲修一支既已遠遷徐州西的興隆莊居住,明清時期常有南方人騎馬來大律上祖墳。大律劉姓人在外購地置業不斷遷徙,開闢了不少村莊,如本縣的將軍堂、劉家窪、西南溝、劉家村、瓦石溝、劉傅、劉麻、北劉莊、東劉莊、香城前劉村等,大律劉姓在本縣和周邊各縣開闢的村莊肯定還有許多,但由於時間久遠,無法確切考定。更多的大律劉姓子孫,在遷播過程中,逐漸與其他姓氏共處,形成了共同的居民點,如:城前鎮大岔河、韓莊村,張莊鎮孔家溝、棗溝、大黃林、東果莊、小煙莊、銼草峪,香城鎮大莫亭、大河灘、羊皮、趙崗、楊莊、洪山,大束鎮南葛、灰埠、葛山、北葛、三河村,田黃鎮大張莊,嶧山鎮苗莊、兩下店等,台兒莊區張三子鎮的唐莊村也有大律劉姓分支曾與祖籍大律聯繫。而由果莊至滕縣姚莊轉遷到江蘇沛縣沛城鎮的高小湖村大律劉姓,已歷數百年十幾世,是目前所知跨省遷出仍與祖籍保持聯繫的大律劉姓分支。因此,大律劉姓與其他姓氏共同居住的村莊更多。僅清末民國,各地大律劉姓人因政治動盪而漂泊各地,僅附近村莊就有不少遷居徐州南京甚至(如將軍堂村劉啟動及劉昭賡劉昭緒兄弟皆在台灣娶妻生子)流落台灣。建國後則有不少人去東三省謀生,實際上大律劉姓子孫的足跡早已遍布全國,事業有成者眾,不少成了公務員、將軍或駐海外外交官。
唐末五代、金軍入侵、清末教亂、抗戰及國共內戰,鄒魯地區戰亂頻繁,大律劉姓因此多次遭難。僅清同治年間,因白蓮教亂,大律村劉姓人戰死、被殺、外逃、病死的很多,劉成好等因平亂陣亡而載入縣誌的有十人之多,參與教亂被殺的則無從計數,教亂後大律本村劉姓戶數曾屈指可數。傳說當時胡新貴一家九口僅剩他本人,夜間學狼嚎發泄鬱悶被駐村軍兵捉住。而劉玉啟則在清軍鎮壓白蓮教過程中被迫跳崖未死,在死人堆里被官兵發現賣給鄒縣一個老銅匠,時年一十二歲。三年後,銅匠逝世料理完後事重返大律。抗戰時期,族人劉昭漢組織千餘人與日偽搏鬥,鄉親稱為“劉部”,各地大律劉姓族人參加者不計其數,警衛連長劉緒斗就是大律村人。1941年5月劉昭漢病逝,參加葬禮的大律本村族人就有劉啟標等二十多人。民國前後,有部分族人遷往徐州、南京(如本族劉昭運)、乃至關外謀生,以後大律及散布各地的大律劉姓人口呈穩步增加的趨勢。目前,大律村劉姓人口1000多,散布各地眾多村莊的大律劉姓人口更多,估計當在十數萬。
大律劉姓現狀
大律劉姓始祖劉守道自李唐卜居巨越山前之大律村,歷經1000多年,已傳五六十代,本村人口1000多,估計現在各地大律劉姓總人口當在十數萬,遍布鄒城及附近縣市,鄒東嵐濟路沿線及附近鄉鎮各村的劉姓其祖上大多來自大律。不少大律劉姓人已遠遷全國各地,在東北、南京、徐州、台灣等地都有大律劉姓子孫的分布。大律村劉家老林位於村西北三里外王家溝村西北,規模澔大。大律劉姓堪稱魯南劉姓的一宗和起源。
鄒城市由大律村劉姓衍生的村莊
鄒城市城前鎮:
東劉莊:清初,大律劉姓遷此定居。
鄒城市張莊鎮:
將軍堂:明末,劉姓自大律遷此。
劉家窪:清康熙年間1662—1722,劉氏三兄弟自大律遷此。
西南溝:清朝中期,大律劉姓自劉家窪遷此,原名興隆莊。
劉家村:大律劉姓於清代遷此定居。
鄒城市大束鎮:
北劉莊:明永樂年間1403—1424,劉姓自大律遷此,原名劉家莊。
劉傅莊:明末,劉姓自大律遷此。
劉麻村:清中期,大律劉姓人自大律遷此定居。
鄒城市香城鎮:
瓦石溝:明末,劉姓從大律遷此定居。因村中九條大溝常年流水沖刷,積累許多瓦石片,故取村名為瓦石溝。
前劉莊:明末清初大律劉姓人從劉家窪遷居此地。
大律劉氏的字輩:
英——雲——紹——成——振,
玉——啟——昭——憲——緒,
徳——延——長——新——遠,
福——賜——繁——懋——祥。
附註:字輩是名字中表示家族代次輩份的字,與姓和名(多為名字中間的字)共同組成姓名的整體。大律劉姓人的姓名一般都有姓、字輩和名字三部分組成。這也是本族一直延續的起名字的準則。如:劉現振這個姓名,其中的“現”就是字輩。為減少重名,名字可以啟單名,也可以啟復名。除姓名外,還有乳名。乳名一般由吉祥的單字、雙字或疊字組成。本組字輩大約啟自清康熙年間,由於過去文化水平所限,多數人只記其發音不辨具體文字,大律劉姓的字輩在傳播過程中音同字不同或近音字的現象很多,如“昭”字輩,常寫成“召、兆、昭……”,“憲”字輩常寫成“現、先……”,“繁”“凡”不分。有些地方甚至將“延”字輩誤寫為“傳”等,有的甚至前後顛倒,輩字順序錯亂,“緒”字輩排在了“玉”字輩之前,“憲”字輩排在“昭”字輩之前。也有因對長輩名字避諱或重名太多,而將個別字輩更改的如:將“玉”字輩改為“佑”,“啟”字輩改為“瑞”。同一字輩,後樓劉姓多用德字輩,前樓多用廣字輩。有的在口傳過程中誤將“新”字輩寫成了“清”字。即使在大律本村,昭字輩也多寫“召”或“照”,憲字輩多寫“現”或“先”。所以,有些外村外地族人的字輩不與以上字輩完全吻合,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外地劉姓字輩發音與以上字輩比較接近,完全可以與以上字輩比昭校對,只要前後字輩順序及發音與上述字輩順序及發音相同或相近就算吻合了。而在本組字輩產生前就已遷出久遠的各地大律劉姓,由於交通不便等原因,與大律本家本姓失去聯繫的情況較多,如:北劉莊、劉傅莊明代就已遷出大律村。他們作為大律劉姓的分支,獨立啟字輩,從而與大律老家劉姓的字輩出入較大。由於大律劉姓先前家譜及碑刻已被毀,重新捋順輩分難度很大。大律劉氏字輩的產生字輩,是名字中用於表示家族輩份先後的字,多為名字中間的字,如:本人名字劉召琢中的“召(昭)”字就是字輩。據長輩們早年介紹,每當本姓一組字輩接近用完,大律劉姓都要重新啟字輩,方法是:由大律村劉姓族長發帖邀請各地外遷的本姓族人,一般是各鄉各地大律劉姓分支族長或知名人物,前來大律商議啟字輩,並聘請知名文人參謀執筆。每次一般啟十輩,上十輩啟用時,下十輩就已啟出備用。每次啟輩經過及具體輩分組字都要在劉家林刻碑記載,啟輩立碑期間還邀請戲班慶賀。由於傳統啟字輩程式繁瑣,加之字輩變更太頻不便記憶,易生混亂,難以適應現代人員四海流動的現實,為方便記憶,避免本族輩分錯亂,本譜建議,今後大律劉姓效聖賢之法,採取依世循環的辦法,如:“英”字輩至“祥”字輩為十一世至三十世,傳完再從“英”字輩開始至祥字輩為三十一世至五十世,以此類推,循環往復,生生不息。今後大律劉姓子孫,只需記住自己是大律劉姓幾世子孫和從“英”字輩至“祥”字輩二十字口訣,弄清自己幾世哪輩,即可萬事大吉,甚至取名都可以不帶字輩無需避諱,怎么好聽,怎么吉利,就怎么取。一旦同姓相遇,分清幾世,再論年齡,即可分清尊長先後。即可免今後啟輩字之繁,又可避免同宗輩份錯亂,可謂兩全齊美。
大律劉姓祖塋——大劉家林大劉家林
創立於唐代,位於大律村西北王家溝村北,占地五十五畝三分三,(而據康熙年間既有族譜的大束劉付劉姓族譜記載,大律大劉家林面積達九十九畝)碑刻及林木種類眾多,大律劉姓先人多葬於此,現有民國抗日英雄劉昭漢部屬劉啟標墓碑。隨著族人不斷外遷,各地族人各自在各地另立了祖塋,大律本村族人也有幾支就近另立了祖塋。本族本支自劉成友開始在東溝涯新立了‘劉家林’。
大律劉姓主要分支及村落簡介
以下分支是從大律遷出的主要大律劉姓分支,其他分散各地的大律族人,無論居住鄒城還是海內外,基本上都是從大律本村或這些骨幹族脈衍生的支脈。
張莊劉家窪大律劉姓:
劉家窪大律劉姓自清康熙年間從大律遷來立村居住,可溯始祖為劉士貴、劉士儉、劉士本三兄弟,系大律劉十三世,現已傳承約十二代至長字輩,其字輩已與大律對接,人口700多。1970年平墳滅墓時該村劉姓被通知參與分配大律劉家林樹木款。劉士本子孫後遷居劉家窪西南之西南溝,其字輩與劉家窪同,該村劉姓人口500多。兩村字輩(括弧內為對應的大律劉姓字輩)如下:?——?——士(紹)——善(成)——興(振)——佑(玉)——啟——照——憲——緒——德——延——長——新——遠——福——賜——繁——懋——祥
張莊將軍堂大律劉姓:
將軍堂大律劉姓自明末從大律遷往此地居住,可溯始祖劉成樂,系大律劉十三世,現已傳承至新字輩,人口1000多。1970年平墳滅墓時該村劉姓被通知參與分配大律劉家林樹木款。其字輩與大律已對接,現行字輩與大律相同。其字輩如下:——成——振——玉——啟——昭——憲——緒——德——延——長——新——遠——福——賜——繁——懋——祥
張莊東果莊大律劉姓:
東果莊劉姓始祖劉海福,系大律劉六世,明代從大律遷至果莊(今東果莊),現已傳至延字輩十九代。該村家譜載以傳承四百餘年,是目前所知譜牒最長最完整的大律劉姓分支(圖11)。其字輩與大律已經對接,人口1000多。其字輩(括弧內為對應的大律劉姓字輩)如下:海——繼——思——夢、可——印、天——國(英)——成、興(雲)——秉(紹)——永、錫(成)——學、景(振)——允、肈、培、廣、清、知(玉)——執、之、兆、汝(啟)——其、憲、早(昭)——中、慶、守(憲)——正(緒)——德(徳、廣)——延(延)——長(長)——新(新)——遠(遠)——福(福)——賜(賜)——繁(繁)——懋(懋、茂)——祥(祥)
張莊鎮辛寺劉姓與大律劉姓的關係:
民國《鄒縣新志》記載,辛寺(地理坐標:東經117.337°,北緯35.375°)劉姓系大律劉姓支脈,該支劉姓始祖劉振瑜,子公瑾,系前樓劉姓一支,與大律前大劉啟闊等支脈較近,清道光年間自大律村遷居辛寺村定居,他樂善好施,曾組織重修新興寺,其字輩與大律村同,現在辛寺劉姓已歷八世,傳至“延”字輩。其人脈,雖經百餘年,2015年有人口僅數十人。
香城大莫亭村大律劉姓:
民國《鄒縣新志》載,劉陽(系大律劉5世)於明末自大呂遷龍山之陰(鄒縣香城鎮山陰村外),有壽藏,生一子世福,字衍喜,方定據莫亭村。到新字輩已傳17代。光緒十一年八月曾勒譜石,以合族屬。著名抗日英雄劉昭漢即此村人,該村現有劉姓人口約800多。1970年平墳滅墓時該村劉姓被通知參與分配大律劉家林樹木款。該村慎字輩下為昭,昭下為憲,與大律劉姓字輩已銜接,劉慎先之子劉昭漢乃民國抗日英雄。傳承及字輩如下:劉陽——劉壽藏——劉衍喜——?——?——?——?(英)——?(雲)——?(紹)——?(成)——?(振)——?(玉)——劉慎先(啟)——劉昭漢(昭)——劉憲民(憲)——緒——廣——延——長——新——遠——福——賜——繁——懋——祥
香城瓦石溝大律劉姓:
瓦石溝大律劉姓自明朝從大律遷居此地立村居住,可溯祖劉舜,字盛明,系大律劉十一世,現已傳承約十三代至字輩,人口約200多,銼草峪有其分支。1970年平墳滅墓時該村劉姓被通知參與分配大律劉家林樹木款。參照其銼草峪分支與大律字輩對接的情況,得知其字輩與大律對照如下:?(英)——則(雲)——兆(紹)——韋(成)——元(振)——玉(玉)——鳳(啟)——繼(昭)——長(憲)——克(緒)——金(德)——鵬(延)——紹(長)——遠(新)——年(遠)——有(福)——容(賜)——德(繁)——乃(懋)——大(祥)——存——誠——自——安——全
香城前(南)劉村大律劉姓:
據前劉村劉士舉家譜記載,該村劉姓始祖劉邦臣系大律劉十世,明末清初自劉家窪遷居此地立村定居(圖5),現已傳承約14代,人口約200多人,其字輩與大律劉姓對照(括弧內為大律字輩)如下:——邦——奉(英)——振(雲)——?(紹)——興(成)——善(振)——建(玉)——啟(啟)——鴻(昭)——士(憲)——
香城劉姓與大律劉姓的關係:
《鄒縣新志》記載,香城村(地理坐標:東經117.138°北緯35.290°)劉姓為大律劉姓分支。據該村族人劉廣建介紹始祖不詳,據傳遷自大律,從其人口數量和字輩間距看,時間當在明末清初人口約400人,現已傳至“啟”到“新”字輩。字輩與大律劉姓相同。
香城鎮大河灘劉姓與大律劉姓的關係:
《鄒縣新志》記載,大律劉姓碑文說,香城鎮大河灘(地理坐標:東經117.176°北緯35.333°)劉姓是大律劉姓支脈,據大河灘宗親劉勇、劉廣新介紹,該村劉姓現有人口約450人,其字輩與大律村基本相同:……佑啟昭憲緒廣傳等,過去該村曾有祖碑,後來在文革中被毀,該村宗親對“廣”字輩以後的字輩不太清楚。該村字輩現已傳至(大律)“長”字輩。
從該村位置及其人口和字輩傳承情況看,該村劉姓支脈,大概於清中期,經將軍堂或劉家窪輾轉遷居此地。
大束劉家村劉姓簡介:
大束劉家村劉姓明永樂年間從大律前來立村定居,始祖劉世福,系大律劉十一世,已歷約500多年歷史,在曲阜位莊、大峪等村及汶上縣泥汪潻有支脈,現已傳承17代至長字輩,人口約800人。自編譜牒和字輩,其字輩與大律不同。1970年平墳滅墓時該村劉姓被通知參與分配大律劉家林樹木款。該村族譜開篇說:“上十代未詳”,但從該村族譜記述情況看,已括全村各支及遷出支脈,由此可知,所云“上十代”是指從大律遷出前已傳承了十輩,這與果莊劉姓始祖海福遷出大律前已傳五代的推測吻合。由此可知,該村始祖劉世福實際與大律英字輩相當。該村字輩(括弧內為參照莫亭劉姓福字輩對應的大律劉姓字輩)為:世(英)——大(雲)——景(紹)——玉(成)——可(振),顯(玉)——克(啟)——肇(昭)——懷(憲)——慶(緒);憲(德)——殿(延)——文(長)——丙(新)——連(遠),延(福)——長(賜)——雲(繁)——生(懋)——興(祥)。後——繼——光——明——志——遠——紅——旗——昌——德——存——傳——祥——增。
大束劉麻村大律劉姓:
有鄒城方誌記載,大束劉麻村(地理坐標:東經117.070°,北緯35.436°)劉姓系大律劉姓。始祖劉姬方,字美含,明末清初從大律前往此地立村居住,曾立有祖碑,已毀棄。現已傳承十六代至興(長)字輩,人口300多。1970年平墳滅墓時該村劉姓被通知參與分配大律劉家林樹木款。其字輩(括弧內為大律字輩)如下:
……?——姬——伯——?——?(英)——曰(雲)——天(紹)——相(成)——培(振)——廣(玉)——成(啟)——慶(昭)——宗(憲)——正(緒)——傳(德)——發(延)——興(長)——新——遠——福——賜——繁——懋——祥
大束南葛爐村大律劉姓:
南葛村民國叄十四年《例贈文林郎諱朝宏字廷勛碑文》記載(圖6),“公諱朝宏字廷勛,姓劉氏彭城苗裔移居鄒之大律村,繼遷南葛廬……”由此可知南葛爐村劉姓確係大律劉姓分支,當時既已傳承十餘世,歷數百年,其始祖為劉朝宏字廷勛。同時佐證大律劉姓來源於彭城,其堂號為“彭城堂”。南葛廬村劉姓到現在大約已傳十六代,其字輩雖與大律劉姓現行字輩不同,但仍可辨別長幼實現對接。該村劉姓現有人口約400人,其字輩(括弧內是對應的大律字輩)如下:——?——?——?(英)——?(雲)——?(紹)——法(成)——星(振)——玉、福(玉)——桂(啟)——召(昭)——現(憲)——緒(緒)——廣(德)——
附:《例贈文林郎諱朝宏字廷勛碑文》全文:“公諱朝宏字廷勛,姓劉氏彭城苗裔移居鄒之大律村,繼遷南葛廬,生子遂安家卜塋焉,自公迄今傳十餘世,歷數百年,無家承可稽。裔孫法成、福泉、昭泉等有見於此,恐其年深堙沒,爰集族眾妥商悠遠之大計。於是貨樹伐山勒諸瑣珉,將宗派名次刻之碑陰,庶昭穆倫序之不紊,俾後人知木本水源有所考雲。”該碑文有劉楫撰寫,時修林手書,裔孫福泉、法成、昭泉立石,落款民國叄十四年歲次乙酉瓜月上浣。碑陰刻有南葛劉姓各支族譜名次,因風化已難辨認。
大束灰埠大律劉姓:
灰埠大律劉姓自清初從大律遷居此地(圖10),始祖劉忠,系大律劉八世,生子斐然,斐然生四子:之英、之富、之貴、之玉,尤以兒子之富、四子之玉支脈最旺。二支後裔有遷居羅頭、辛莊、石門莊、北宮等地的。灰埠劉姓民國十四年譜碑猶存,已傳至長字輩共16代。原碑記載,“自大律遷居輝埠蓋亦有年矣,……至十九世,允川、合申、合代合族……”,然自劉忠至碑上所刻末尾字輩“恩”也只不過十二代,所謂“十九世”顯然是從大律遷出之前算起。該村現行字輩已與大律銜接,現有人口300多。其字輩(括弧內是對應的大律字輩)如下:——劉忠——劉斐然——之——興(英)——君(雲)——紹(紹)——則(成)——兆(振)——允(玉)——合(啟)——祥、同、得、振(昭)——恩(憲)——緒——德——延——長——新——遠——福——賜——繁——懋——祥
大束三合村大律劉姓:
三合村大律劉姓自清乾隆嘉慶前後從大律遷往此地居住,始祖劉斌劉虎,現已傳承至中字輩共十二代,2010年前後族姓人口700多。七十年代平墳滅墓運動中,該村劉姓曾接到到老家大律的通知,參與分配大劉家林林木款。該村劉姓因缺乏對接的參照暫與大律劉姓字輩無法對接,其具體字輩如下:劉斌、劉虎——文振天永廣,慶學玉現祥,中正傳法興,延志慧源增,修德同建國,守紀家道興盛,洪福亞光明,瑞寶世長青。文字輩前是始祖劉斌劉虎的字輩不詳,故標為“?”
城前東劉莊大律劉姓:
東劉莊大律劉姓自元代從大律遷往此地立村居住,始祖及傳承代次已不可考,雨山、馬河、官莊、韓莊/平邑‘車網’及江西省有支脈。現行字輩與大律劉姓已對接,已傳至延字輩,人口約200多,其字輩(括弧內是對應的大律字輩)如下:——?(英)——?(雲)——?(紹)——天(成)——清(振)——瑞(玉)——啟——召——憲——緒——德——延——長——新——遠福——賜——繁——懋——祥
城前鎮榆官莊劉姓與大律劉姓的關係:
《鄒縣新志》記載,(榆)官莊(地理坐標:東經117.430°北緯35.338°)劉姓為大律劉姓分支。大律劉姓人於清中期遷居此地,現有人口200餘人,現行字輩與祖籍大律村一致。
劉姓是大律劉姓支脈,據大河灘宗親劉勇、劉廣新介紹,該村劉姓現有人口約450人,其字輩與大律村基本相同:……佑啟昭憲緒廣傳等,過去該村曾有祖碑,後來在文革中被毀,該村宗親對“廣”字輩以後的字輩不太清楚。該村字輩現已傳至(大律)“長”字輩。
從該村位置及其人口和字輩傳承情況看,該村劉姓支脈,大概於清中期,經將軍堂或劉家窪輾轉遷居此地。
大束鎮劉付村劉姓與大律劉姓的關係
據鄒縣地名志及劉付劉氏族譜記載,劉付劉姓明代自大律村遷來,同時遷出的劉氏三兄弟,一支遷往兗州城北,一支前往曲阜墁山村,一支遷居劉付村,該村因劉氏遷居而得名,現已傳約二十代。自其可溯祖劉欽之父到現在也已傳十七代,並自啟四十代字輩,譜牒完整。由於劉欽之前傳世不清,其字輩與大律現行字輩難以對接。
張莊鎮果莊劉姓與大律劉姓字輩對照及關係
——前為果莊字輩,括弧內對應大律劉姓同等字輩
海——繼——思——夢、可——印、天——國(英)——成、興(雲)——秉(紹)——永、錫(成)——學、景(振)——允、肈、培、廣、清、知(玉)——執、之、兆、汝(啟)——其、憲、早(昭)——中、慶、守(憲)——正(緒)——德(徳、廣)——延(延)——長(長)——新(新)——遠(遠)——福(福)——賜(賜)——繁(繁)——懋(懋、茂)——祥(祥)註:東果莊劉姓始祖:劉海福,明代從大律遷至果莊(今東果莊),現已傳十九代,該村家譜載四百餘年。果莊劉姓是大律劉姓分支中唯一保留族譜且世代傳承完整清晰的支脈。從《果莊劉姓與大律劉姓字輩對照表》可以看出,果莊劉姓的字輩曾在相當長時間內不再與大律劉姓保持一致,大約在“國(英)——成、興(雲)——秉(紹)——永、錫(成)——學、景(振)——允、肈、培、廣、清、知(玉)——執、之、兆、汝(啟)——其、憲、早(昭)——中、慶、守(憲)——正(緒)”十輩,已獨立啟輩,但在後來的一九六二年續譜時,從新採用了“德(徳、廣)——延(延)——長(長)——新(新)——遠(遠)——福(福)——賜(賜)——繁(繁)——懋(懋、茂)——祥(祥)”十個大律字輩,實現了與大律本土劉姓字輩的一致,是對大律祖宗的認同。
張莊鎮豬嘴石劉姓與大律劉姓的關係
《鄒縣新志》記述清代大律劉姓祖碑載有“灰埠西山”支脈,本人曾在灰埠一帶長期開展工作,有前灰埠後灰埠,後來合併為今天的灰埠,卻從未聽說“灰埠西山”這地方。根據慣例,祖碑所載支脈一般都是當時比較大的支脈,至少現在還應該有後人,不會完全消失。2018年6月23日去灰埠與劉緒龍聯繫族事,談到此事,開始他也不知灰埠西山,不曾聽老人談起,後來他忽然想起,說離此二里的豬嘴石過去叫“西山”,那裡劉姓都是大律字輩,當是以灰埠為參照寫成了“灰埠西山”。筆者於6月28日專程去豬嘴石實地了解,該村位於吳寶庵山北側,地理坐標(東經117.151°北緯35.393°)。這裡劉姓人確係大律劉姓支脈,尚存民國38年所立祖碑載,該村劉姓始祖劉紹先,字孝思,清中期(約嘉慶年間)自大呂(律)遷居豬嘴石。所載世系依稀可辨,字輩與大律村劉姓人一致,現有人口100餘人。已傳十世至延字輩。
值得一提的是,與周圍各村不同,該村字輩不曾錯亂,佐證該村始祖系在現行字輩產生以後,才從大律遷居豬咀石的。從其有字號可知,劉紹先有文化,故能正確將字輩傳承下來:
(英)——(雲)——紹——成——振——玉——啟——昭——憲——緒——徳——延——長——新——遠——福——賜——繁——懋——祥
田黃河西劉姓與大律劉姓的關係:
《鄒縣新志》記載,田黃河西村(地理坐標:東經117.255°北緯35.450°劉姓屬大律劉姓分支,始祖劉能於清中期遷此,曲阜長莝有其分支,現有人口約六七百人,字輩與大律已對接,現傳至遠字輩。據村民介紹其字輩如下:
……?(啟)——建(昭)——輝(憲)——相(緒)——德——延——長——新——遠——福——賜——繁——懋——祥。
田黃鎮石山汪劉姓與大律劉姓的關係:
《鄒縣新志》記載,石山汪村(地理坐標:東經117.259°北緯35.480°)劉姓為大律劉姓分支。該支脈大約於清代遷居此地,現有人口100餘人,現行字輩與大律一致。
田黃鎮大劉家莊劉姓
該村位於鳳凰山東北側,高橋水庫東南側,在大律東北5千米,是田黃鎮最東南的村莊,地理坐標(東經117.3551°北緯35.3996°)。據鄒城市《地名志》記載,參考該村字輩推斷,該村劉姓當於明清時期自大律遷此定居,因人丁興旺,村莊較大,故取村名“大劉家莊”簡稱“大劉莊”,亦稱“大劉村”。該村劉姓現有人口700多人,字輩與大律村相同,已傳至延字輩,該村劉昭慶有本家譜軸。
山陰村老虎窩村劉姓與大律劉姓的關係
平邑縣白彥鎮山陰村(地理坐標:東經117.581北緯35.280°)劉姓屬大律劉姓分支,清代始遷山陰村一帶,始祖為劉成金劉成銀兄弟,主要分布山陰村、老虎窩等。2017年3月25日,座談《大律村志》資料,劉廣生說:1962年,平邑山陰鄉山陰村來了六個人,說是來認老家,當時打山陰水庫出土了一通碑,上面記載,大律有個老頭兩個兒,分前後樓,前樓是小的,後樓是大的。山陰劉姓是前樓(山陰人說是後樓),前樓五個兒子,將軍堂是大的,山陰是二的,劉家窪是三的,大律是四的,莫亭是五的。後樓兩個兒,果莊是大的,大律是二的。這就證明了我關於劉緒水所說“山亭”就是山陰村的推斷。
現在劉姓人口約400多人。已自啟字輩:現傳至德字輩。與大律遠字輩相當(括弧內為大律字輩):
(英)、(雲)、(紹)、成(成)、官(震)、耳(玉)、元(啟)、淑(昭),清(憲)、希(緒)、學(德)、文(延)、守(長)、常(新)、德(遠)、立(福)、有(賜)、恆(繁)、來(懋)、善(祥)、長、慶、存、信、紀、賢、儒、道、肙、鴻”
姚莊劉姓與大律劉姓的關係:
滕州市級索鎮姚莊(地理坐標:東經117.044°北緯35.021°)劉姓和江蘇沛縣高小湖村(東經116.974°北緯34.768°)劉姓是從果莊遷出的大律劉姓的一個分支,其始祖是劉印寔(高小湖劉姓說是劉文實),系大律劉明譜十世,明末從果莊遷居滕縣級索姚莊居住,其部分譜系(印字輩至知字輩)可從果莊劉姓族譜查到,該支先後於民國三十年、1962年、1992年三次緒譜,其字輩排列和大小與大律劉姓今天的字輩(括弧內)關係如下:
文(印、天)——國(英)——興(雲)——秉(紹)——錫、可(成)——學、景(振)——知(玉)——繼(啟)——步(昭)——廣(憲)——兆、德(緒)——延(德)——長(延)——新(長)——……
註:括弧內標字為大律劉姓現行字輩。
滕縣級索鎮姚莊劉姓與大律劉姓的關係
姚莊劉姓和江蘇沛縣高小湖村劉姓是從果莊遷出的大律劉姓的一個分支,其始祖是劉印寔(高小湖劉姓說是劉文實),系大律劉十世,明末從果莊遷居滕縣級索姚莊居住,其部分譜系(印字輩至知字輩)可從果莊劉姓族譜查到,該支劉姓先後於民國三十年、1962年、1992年三次緒譜,其字輩排列和大小與大律劉姓今天的字輩(括弧內)關係如下:文(印、天)——國(英)——興(雲)——秉(紹)——錫、可(成)——學、景(振)——知(玉)——繼(啟)——步(昭)——廣(憲)——兆、德(緒)——延(德)——長(延)——新(長)——……註:括弧內標字為大律劉姓現行字輩。
李家嶺劉姓與大律劉姓的關係
李家嶺(今滕州市東郭鎮前李家嶺)村(地理坐標:東經117.217°北緯35.243°),《鄒縣新志》載,明成化十八年大律劉氏碑文記述“李家嶺”劉姓是大律劉姓支脈。該村劉姓於清道光年間自(山亭區店子鎮)蔣子崖村遷來。蔣子崖劉姓是大律劉姓龍虎(舊稱臥虎石)村支脈的分支,臥虎石劉姓在大律劉姓明成化碑文有載。
該村劉姓字輩,據該村劉祥生介紹,他父親是劉憲柏,祖父叫劉昭營,曾祖父啟字輩,他下面是廣、傳(延)……,與大律相同,2017年最大字輩是“緒”,已傳至“傳(延)”字輩。該村有本族百人。
龍虎劉姓與大律劉姓的關係
棗莊市山亭區店子鎮龍虎村(民國以前的臥虎石、龍王廟後合併簡稱龍虎。地理坐標:東經117.364°北緯35.298°)、安嶺(含張莊老龍溝),
《鄒縣新志》記載該村劉姓為大律劉姓分支。據該村劉緒水介紹,龍虎劉姓始祖是劉成乾、劉成千,明末自大律遷此定居,其子孫散居今天的龍虎、安嶺、老龍溝、西剪子山、卜哥崖等地。目前保存較早的譜碑是民國一十九年季夏立,此碑始於劉問詩,往前傳世不詳。二00一年又續立譜碑,人口1000多,字輩與大律相同,現已傳至延字輩。
……劉問詩——成——?(振)——景(玉)——錫(啟)——文(昭)——全(憲)——緒——廣(德)——延——長——新——遠——福——賜——繁——懋——祥
關於大律劉姓的來源和世次
由於多次戰亂加之上世紀文革和“平墳滅墓”衝擊,大律劉姓族譜被毀,祖塋碑刻也被用作修橋鋪路砌壘水庫,曾導致我大律劉姓傳承世代不明,來源難以考證。長期以來,包括大律本村劉姓不少人,皆雲“老家在山西大槐樹野雀窩”。由於此說與明代遷民事件吻合,故不少族人都將本姓遷居大律的時間說成明洪武年間。
南葛《例贈文林郎諱朝宏字廷勛碑文》記載,“……劉氏彭城苗裔移居鄒之大律村,繼遷南葛廬……”民國時期,大律劉姓林碑還在,族譜尚存,應該是沿襲祖碑族譜說法。“彭城苗裔”源自漢高祖劉邦的四弟劉交,被劉邦封為楚王,其都城為彭城(今江蘇徐州)。他是劉邦兄弟中最優秀的一個,年輕時即好讀書,而且多才多藝,有大志。曾與魯人穆生、白生、申公一起到荀子的學生浮丘伯門下學習《詩經》。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才被迫離去。
楚王劉交的家族在所有的漢代劉姓諸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家族。楚王國轄東海郡、彭城郡和薛郡,3郡36縣,是個王國中僅次於齊國的一個大國。他的家族自楚元王開始就一直具有濃厚的學術傳統。楚元王到了封國以後,派自己的同學白生、穆生、申公和自己的兒子劉郢客到長安向自己的老師浮丘伯學習。他自己本人則與其他兒子們一起誦讀儒家經典。此外,楚元王也為《詩經》作傳注,號稱《元王詩》,是當時《詩經》學的一個重要派別。劉郢客因學有所成被漢文帝任命為宗正。在劉交的倡導下,楚國成為當時最為重要的學術中心。大律一帶距彭城不遠,處於漢代東海郡薛郡北部,其苗裔遷播此處,也是情理之中。
而灰埠譜碑記載,“自大律遷居輝埠蓋亦有年矣,……至十九世,允川、合申、合代合族……”。然而,自灰埠始祖劉忠碑上所刻末尾“恩”字輩,灰埠劉姓當時也只不過十二代,所謂“十九世”顯然是延續祖籍大律劉姓的傳承世次。鑒於灰埠字輩已與大律銜接,根據對應關係我們可以推知,灰埠劉姓相當大律劉姓英字輩的興字輩之前尚有十輩。這樣大律劉姓到今天的‘新’字輩可以確定有譜可查已傳承了二十四世,記作‘大律劉二十四世’,經歷約600年時間,這似乎符合明代遷居說。
後經多方查證,本人又發現民國二十三年臧家偉修《鄒縣新志》載,張丕矩所撰莫亭劉衍喜宗派碑文云:“當李唐之世,有諱守道者,卜居巨越山前之大呂(大律)村,是為我劉氏居鄒之遠祖”。作為大律劉姓的一個重要分支的莫亭劉姓,其始祖碑相信應該是與大律祖碑及族譜說法相銜接的,又是一代史家張丕矩所撰,具有較大的可信度。更重要的是《鄒縣新志》還載:“劉氏始祖名守道。據明成化十八(1481)年劉氏祖塋林碑,自唐以來,世居巨越山南。宋景佑(1034-1037)間,有劉贊者,計已傳十世。稱善好施,世有令德。明洪武三十五(洪武年號僅31年)年,有劉罄甫,從戎得功,授遼東廣寧前衛千戶。劉氏祖塋在羅頭社王家溝村西。林基五十五畝三分三厘。”民國時期,大律劉姓林碑具存,史家不會杜撰,其說可信,至於始祖守道公的原籍何地暫無記載可考。
明成化十八(1481)年勒譜至今約530年,與上面600年的推測已很接近,至今傳承24世,也符合每百年4—5代的傳承頻率。可見,從明成化十八年至今“新”字輩確實傳承24世無疑。
另外,據《鄒城地名志》記載,鄒城地區有不少象劉行那樣的村莊和姓氏遷居於明代,他們基本是數百人至千人左右,卻不見象大律劉姓這樣人口眾多(不含金元以前遷播失聯支脈,大致統計明清以後遷播支脈約十萬人),傳播的如此廣泛,衍生如此多的村莊,這又佐證了大律劉姓遷居時間應該遠遠早於明代。看來,無論史料記載,還是現實推斷,大律劉姓確實是李唐時遷居大律。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所以,大律劉姓人不應該人云亦云說是“山西遷來的”。大律劉姓極可能是早於“明代大移民”的山東原住民。
既然宋景佑年間(1034-1037)劉贊已計傳十代,古人說某某年間誰誰,一般是說生活,不是說剛出生的嬰兒,所以估計當時應傳至十一二代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遷居初期人脈較少傳承較慢,隨著人脈疊增傳承世次加速。這樣自始遷至宋景佑傳承頻率當在25—30年,這樣十一二世大約經歷300年,前推可得知始祖劉守道卜居時間是740年前後,正是唐玄宗(712—756在位)二十六年(738)詔令各州郡建開元寺的時間,距今1270多年。所以,劉姓卜居大律可能就是為籌建開元寺及開鑿巨越山開元大佛而來。
大律劉姓自明成化十八(1481)年合譜至今(2016)共535年,現已傳至新字輩24代。這與之前根據灰埠祖碑和劉家村族譜的推算吻合。也就是說,現在使用的傳承世代始自明成化年間。以二十四代計,平均22.3年一代。以明成化以來傳承頻率22.3年一代計,共傳承約57世。以300年10—11世計傳承42—47世。取前後平均數50—52世。鑒於越往後傳承速率越快,本人建議,以中間數52世為自始祖卜居後共傳承的總世次。
據此,大律劉姓唐代遷大律成為定論,本著重證據不採道聽途說的原則,我們採用大律劉姓祖先系“彭城苗裔”於李唐遷居大律的說法, 但仍以英字輩前有十世為據,即到“新”字輩已傳承了二十四世。在此之前至唐代儘管沒有資料記載,但也大概傳承了二十八世,加上後來的這二十四世,總計約五十二世。
大律劉姓名人
大律劉姓枝繁葉茂,各地支脈人才輩出,傳說古代常有為官或金榜題名的回大律老林拜祖,但由於族譜被毀已無法確切考證,在此僅將始祖等可考人物簡要介紹。
劉守道,漢楚王劉交苗裔,據民國二十三年臧家偉修《鄒縣新志》記載:“當李唐之世,有諱守道者,卜居巨越山前之大呂村,是為我劉氏居鄒之遠祖”,距今一千數百年。
“劉氏始祖名守道。據明成化十八(1481)年劉氏祖塋林碑,自唐以來,世居巨越山南。宋景佑(1034-1037)間,有劉贊者,計已傳十世。稱善好施,世有令德。明洪武年間(原文:洪武三十五年,但洪武年號僅31年),有劉罄甫,從戎得功,授遼東廣寧前衛千戶。劉氏祖塋在羅頭社王家溝村西。林基五十五畝三分三厘。其子姓(孫)散居大律,劉家莊、辛寺、劉家窪、白家莊、香城、將軍塘、大河灘、張莊、韓家莊、官莊、田黃河西、臥虎石、李家嶺、黃家林、仙橋莊、末亭、果莊、灰埠、石山汪、灰埠西山等村”。
劉贊,明成化十八(1481)年劉氏祖塋林碑載,宋景佑(1034-1037)間,大律劉姓十世族人,稱善好施,世有令德。
劉順:系金末元初大律劉姓族人,其祖劉通,力農致富,累千金,孝謹好施。里有貧不能婚葬者,皆濟之,以是德於里中。明萬曆二十四年《兗州府志》載:“劉順滕人(明代以前,鳳凰山開元寺以東曾屬滕州,故明嘉靖四年戴光修《鄒縣地理志》載:鄒境,東至藤縣開元寺七十里,大律一帶曾屬滕縣東郭社),敏慧多智,學書好談兵,里中豪傑及他亡命皆歸之。金貞祐南渡兵戎四起,順聚兵三千人,保谷山(今張莊鎮楊莊南山)寨,約束甚嚴,眾皆畏服。會泰安石珪亦率少壯負險自保,順以兵屬焉。己卯(1219),石珪令劉順直抵尋斯干城(即今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見元太祖,受到元太祖忽必烈的慰勞。後(約1223)從珪附元,積勞遷齊州刺史行副元帥事,世襲告歸,以爵讓其弟之子伯祐曰:‘吾與弟共起兵,富貴共之’,人以此多焉。”可知劉順的孝悌之心對部眾很有號召力。
劉罄甫,明成化十八(1481)年劉氏祖塋林碑載,明洪武年間,從戎得功,授遼東廣寧前衛千戶。
劉印淮,果莊劉姓海福公之五世孫,據《果莊劉氏族譜》記載,清康熙年間任海州鎮守侯萬戶長。
劉英會,大律劉姓分支東溝崖劉姓一族的祖先,約生活在清雍正前後年間,從業情況不詳。其族系是目前所知本村大律劉姓字輩傳承最完整的一支。
劉聰聽,字順庵,清鹹豐年間舉人,以大挑候補縣丞,鄒縣大束劉付村人,大律劉姓族人。曾赴京師禮部會試,中試大挑,欽賜冠服,恩準樹旗立坊。鄒縣知縣贈“光前裕後”紅木匾額一方。後回鄉收徒講學,工書法,善詩文,著有《儒學要義》、《孝經釋讀》、《農事雜錄》等,已失傳。
劉昭漢(1897--1941年),字景淮,鄒城市香城鎮大莫亭村人,大律劉姓明譜十八世族人。其父劉慎先,農民,有地四,十餘畝。劉昭漢兄妹五人,因自幼勤奮好學,其父決議供他讀書。先在本村上私塾,後就讀于田黃鄉大峪口張家幀先生辦的大同國小和辛莊蠶科學校,後考入滋陽縣山東省立第二甲種農業學校。1923年,二十五歲入濟南省立農業專科學校攻讀。兩年後畢業回鄉,適逢直系軍閥副總司令靳雲鶚率部進軍河南,途經鄒縣小住,意欲招募家鄉人才,靳聽說劉昭漢和北宿小賈村王仙洲畢業後賦閒鄉里,召見二人後,錄劉為司令部參議,隨到河南,次年被委任為河南省尉民縣縣長。到任數月,因靳在直奉混戰中失利被解職,遂於1928年初返回鄒縣香城,相繼擔任國民黨鄒縣自衛團副總團長、縣聯莊會副會長、縣清鄉委員會副主任,協助區長王建寅維護地方治安。1930年鄒縣籌建自衛團總,各區設分團,縣長兼任團長,劉任副總團長,人稱“副團總”,一直到1937年底,有民間順口溜:“自衛團,保百姓,劉昭漢,當司令,一支令箭能調十區的兵”。1931年韓復榘改自衛團為聯莊會,縣長薛大愚任會長,劉任副會長。其間籌建“大莫亭實驗國小” 於1931年開學。初小三個班,高小兩個班,自任學董。1931年下半年,鄒縣成立中學建校籌備委員會,劉兼任副主任,親自會同董氏士紳二人赴濟津拜訪靳雲鵬靳雲鶚尋求贊助,得雲鵬助《四庫全書》一套,雲鄂一月薪水贊助。1932年鄉師(鄉村簡易師範學校)開始招生,劉被推為校長,到37年七七事變,總計培養80多名學生。他平易近人,有時劉還陪學生打桌球。1932年,省令成立清鄉委員會,縣長任會長,劉任副會長。抗戰爆發後,拉起一千多人的隊伍與日寇搏鬥,因其本人姓劉,且骨幹多為大律劉姓人,故被稱為“劉部”。1938年2月,被山東省主席沈鴻烈委任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十一游擊縱隊第四十二大隊司令兼鄒縣縣長”。後於抗戰過程中病逝,葬於分水嶺西劉莊附近上坡上。
劉昭賡,鄒縣將軍堂人,大律劉姓明譜十八世族人,民國抗日誌士,任“蘇魯戰區獨立游擊第三十一副支隊”副支隊長兼鄒縣縣長。國共內戰時與其弟劉昭緒和族叔劉啟動逃台,在台娶妻生子,著《連青山集》,逝世於台北。
劉憲益,(1884——1963)字襄禹,張莊鎮仙橋村人,大律劉姓明譜十九世族人。民國初曾任鄒縣高等國小校長,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曾被聘山東省文史館館員.1941年在濟南治病,目睹日寇統治,賦詩《百花洲寄情》:鎮日新愁加舊愁,無聊閒步百花洲;紅藻苦旱不爭氣,綠柳怕風不出頭;多愁沈郎頻餌藥,四家王粲又登樓;箇中剩有關懷事,祈盡衷腸淚不休。《鄒縣教育志》有其傳略。
劉緒斗,鄒縣大律村人,系大律劉姓明譜二十世族人。他身材高大魁偉,曾追隨劉昭漢進行抗日鬥爭,任警衛連長,其部屬全是雙槍配備,系劉部精銳,後不幸戰死(於鄒縣南廟,死後被鷹鑿去一隻眼。其父劉憲原)。
劉際廣,沛縣高小湖村人,系大律劉姓明譜十八世,祖籍滕縣姚莊, 約生於1912年,1928年參加義勇隊,1932年加入中共,1933年任中共沛縣縣委書記,抗戰時期轉戰魯南和湖西地區,建國後先後碭山、華山縣、單縣、湖西專署、魚台和微山縣工作,1988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