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常村是浙江省景寧縣外舍鄉大常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村傍小溪南岸,位於城東北5公里。全村共有移民61戶194人。其中縣內安置2戶6人;移居蓮都區53戶179人;移居諸暨市6戶9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常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景寧縣外舍鄉
- 地理位置:村傍小溪南岸,位於城東北5公
- 耕地面積:8公頃
簡介,行政區劃,市樓,歷史,
簡介
據傳我果園,圍以大牆,當地方言“常”與“牆”同音,故名。景寧至青田公路從村對面通過。清知縣袁銜有詩曰:“十里大常坂,艱哉此歧路;仄徑僅盈尺,曲與危岩互。左轉拒傾岩,右折礙欹樹;崩沙漬泉水,沮洳那容步。臾夫苦延緣,側進站蛇跗;窺溪心欲碎,觸石足垂仆。攀枝作糅升,蹈空輒狼顧;秋暑猶爍金,揮汗濕衣褲。陟阻艱仆埔,行役古所賦。惜無叱取才,終有垂堂懼。永懷凌水淵,出險常 瞿瞿。”
行政區劃
轄1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65戶,229人。耕地面積8公頃,林地375公頃。
市樓
村中央的市樓是全村最高聳的雄偉的建築,磚石底座,有門洞供人穿行,上有木結構三重檐閣樓,懸掛有“玉皇樓”、“大德曰生”兩通匾額,據說是宋代大書畫家米芾所書。樓高約二十多米,五華里外就看到它的雄姿。可惜1948年毀於晉中戰役。現存的壽寧寺、過街戲台,均為市級文物,壽寧寺規模宏大,總寬31.4米,進深75米,清代三重院建築,總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寺內現存嘉慶年間重修時立得石碑四通,碑文刻有“此寺在宋代已成古剎”見證著古寺千年的歷史。過街戲台結構精巧,在我縣及晉中一代尚屬孤例,現保存完好。
歷史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帶為古戰場,也是練兵、慶功、行賞之地。周邊的演武村是練兵之地,北席和太谷縣南席村是設酒席慶功之地,大常和太谷縣小常村為論功行賞之地。功大者受大賞,功小者受小賞,因“賞與常”諧音,日久“大常”便訛傳為“大常”。
大常從明清到民國時期一直是鎮,曾是周圍十里八村的經濟文化中心,村東部有秦家,村西部有劉家,都是有代表性的晉商望族。就從村內整體布局和配套建築也饒有體系。以南北走向的主大街為中心軸線,北有壽寧寺,中有市樓過街戲台,南有觀音廟(福緣庵),村的四周凡出口處都建有廟、觀、閣、宮等古建築七八處。主大街為典型的商業一條街,店鋪林立,有糧行、棉花行、百貨、食品、藥店、醋坊、糕點加工、殺坊、木工鋪、畫匠鋪、鐵匠、銅匠、銀匠等加工業,另外有國小兩所,教堂一處,小型醫院一所。每年臘月趕單日集,一直趕到過年,人來人往,好不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