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鄭振鐸在北平燕京大學任教期間完成的,《中國文學史》在鄭先生的諸多著作可謂箇中翹楚,它在寫作精神上受到了中國傳統史學著述精神和西方史學研究思想的影響,在敘述方法和藝術標準上以文學本位觀念為出發點,他的文學史研究是帶有史學精神影響痕跡的對文學發展進行自主敘述的研究。在這部書里,作者首次把歷來不為文人雅士們所重視的彈詞、寶卷、小說、戲曲等不能登入文學殿堂的所謂“俗文學”,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寫了進去,以他獨到的見解,為“俗文學”正了名,為“俗文學”爭得了文學殿堂中應有的席位,堪稱為“前無古人”之壯舉。書一經問世,便在社會上激起了強烈反響。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師的國學課24:中國文學史
-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 頁數:782頁
- 開本:16
- 品牌:江西教育出版社
- 作者:鄭振鐸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27300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史》是作者鄭振鐸在北平燕京大學任教期間完成的作品。在這部書里,他首次把歷來不為文人雅士們所重視的彈詞、寶卷、小說、戲曲等,被“正統文學”視為不能登入文學殿堂的所謂“俗文學”,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寫了進去,以他獨到的見解,為“俗文學”正了名,不僅填補了我國文學史的空白,並為“俗文學”爭得了文學殿堂中的應有席位,堪稱為“前無古人”之壯舉。書一經問世,便在社會上激起了強烈反響。
圖書目錄
自序
例言
緒論
上卷 古代文學
第一章 古代文學鳥瞰
第二章 文字的起源
第三章 最古的記載
第四章 詩經與楚辭
第五章 先秦的散文
第六章 秦與漢初文學
第七章 辭賦時代
第八章 五言詩的產生
第九章 漢代的歷史家與哲學家
第十章 建安時代
第十一章 魏與西晉的詩人
第十二章 玄談與其反響
中卷 中世文學
第十三章 中世文學鳥瞰
第十四章 南渡及宋的詩人們
第十五章 佛教文學的輸入
第十六章 新樂府辭
第十七章 齊梁詩人
第十八章 批評文學的發端
第十九章 故事集與笑談集
第二十章 六朝的辭賦
第二十一章 六朝的散文
第二十二章 北朝的文學
第二十三章 隋及唐初文學
第二十四章 律詩的起來
第二十五章 開元天寶時代
第二十六章 杜甫
第二十七章 韓愈與自居易
第二十八章 古文運動
第二十九章 傳奇文的興起
第三十章 李商隱與溫庭筠
第三十一章 詞的起來
第三十二章 五代文學
第三十三章 變文的出現
第三十四章 西崑體及其反動
第三十五章 北宋詞人
第三十六章 江西詩派
第三十七章 古文運動的第二幕
第三十八章 鼓子詞與諸宮調
第三十九章 話本的產生
第四十章 戲文的起來
第四十一章 南宋詞人
第四十二章 南宋詩人
第四十三章 批評文學的復活
第四十四章 南宋散文與語錄
第四十五章 遼金文學
第四十六章 雜劇的鼎盛
第四十七章 戲文的進展
第四十八章 講史與英雄傳奇
第四十九章 散曲作家們
第五十章 元及明初的詩詞
第五十一章 元及明初的散文
第五十二章 明初的戲曲作家們
第五十三章 散曲的進展
第五十四章 批評文學的進展
第五十五章 擬古運動的發生
下卷 近代文學
第五十六章 近代文學鳥瞰
第五十七章 崑腔的起來
第五十八章 沈璟與湯顯祖
第五十九章 南雜劇的出現
第六十章 長篇小說的進展
第六十一章 擬古運動第二期
第六十二章 公安派與竟陵派
第六十三章 嘉隆後的散曲作家們
第六十四章 阮大鋮與李玉
例言
緒論
上卷 古代文學
第一章 古代文學鳥瞰
第二章 文字的起源
第三章 最古的記載
第四章 詩經與楚辭
第五章 先秦的散文
第六章 秦與漢初文學
第七章 辭賦時代
第八章 五言詩的產生
第九章 漢代的歷史家與哲學家
第十章 建安時代
第十一章 魏與西晉的詩人
第十二章 玄談與其反響
中卷 中世文學
第十三章 中世文學鳥瞰
第十四章 南渡及宋的詩人們
第十五章 佛教文學的輸入
第十六章 新樂府辭
第十七章 齊梁詩人
第十八章 批評文學的發端
第十九章 故事集與笑談集
第二十章 六朝的辭賦
第二十一章 六朝的散文
第二十二章 北朝的文學
第二十三章 隋及唐初文學
第二十四章 律詩的起來
第二十五章 開元天寶時代
第二十六章 杜甫
第二十七章 韓愈與自居易
第二十八章 古文運動
第二十九章 傳奇文的興起
第三十章 李商隱與溫庭筠
第三十一章 詞的起來
第三十二章 五代文學
第三十三章 變文的出現
第三十四章 西崑體及其反動
第三十五章 北宋詞人
第三十六章 江西詩派
第三十七章 古文運動的第二幕
第三十八章 鼓子詞與諸宮調
第三十九章 話本的產生
第四十章 戲文的起來
第四十一章 南宋詞人
第四十二章 南宋詩人
第四十三章 批評文學的復活
第四十四章 南宋散文與語錄
第四十五章 遼金文學
第四十六章 雜劇的鼎盛
第四十七章 戲文的進展
第四十八章 講史與英雄傳奇
第四十九章 散曲作家們
第五十章 元及明初的詩詞
第五十一章 元及明初的散文
第五十二章 明初的戲曲作家們
第五十三章 散曲的進展
第五十四章 批評文學的進展
第五十五章 擬古運動的發生
下卷 近代文學
第五十六章 近代文學鳥瞰
第五十七章 崑腔的起來
第五十八章 沈璟與湯顯祖
第五十九章 南雜劇的出現
第六十章 長篇小說的進展
第六十一章 擬古運動第二期
第六十二章 公安派與竟陵派
第六十三章 嘉隆後的散曲作家們
第六十四章 阮大鋮與李玉
文摘
但甲骨、鐘鼎刻辭等,以不成篇章者為最多。其較為完美的文籍的最古的記載,幾全在《尚書》里。編集《尚書》者相傳為孔子。據說全書原有一百篇,今存五十八篇。然此五十八篇卻非原本,其中多有偽作。可信為原作者僅由伏生傳下的二十八篇而已。其餘三十篇,有五篇系由舊本分出,有二十五篇則為偽作。伏生的二十八篇亦稱為“今文本”,五十八篇則亦稱為“古文本”。今文本由伏生傳下,傳其學者,在漢有大小夏侯及歐陽。古文本相傳系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以廣其居時,由壁中得到。《漢書·儒林傳》:“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茲多於是矣。”又同書《藝文志》:“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又同書《楚元王傳》亦言:“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由此可見在西漢之時,逸書或《古文尚書》,較之今文僅多出十六篇。此《古文尚書》十六篇,大約在東晉大亂時已失不見。到了東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忽上《古文尚書》,增多二十五篇。這個增多本,初無人疑其為偽者。到了宋時,方才有人覺得可疑。到了清初,閻若璩著《尚書古文疏證》,從種種方面證實,增多的二十五篇,實為梅賾所偽造,不僅“文辭格制,迥然不類”而已。這成了一個定讞。
就伏生本的二十八篇而研究之,《尚書》的內容是很複雜的,但大約可分為下之三類:
第一類 誓辭 這個體裁《尚書》裡面很多,自《甘誓》起,至《湯誓》、《牧誓》、《費誓》都是。這是用兵時的鼓勵臣民的話。我們在這些古遠的誓辭中,很可以看出許多初民時代的信仰與思想。譬如《甘誓》,是夏啟與有扈氏戰於甘之野時的誓語,他對於六卿所宣布的有扈氏罪狀乃是“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八個字;(有人據此八字疑其為後人所偽作。但至少當經後人的改寫。)於是他便接下去說:“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稱天以伐人國,乃是古代民族最常見的事。凡當雙方以兵戎相見的時候,無論哪。一方,總是說,他是“恭行天之罰”的,他的敵人是如何如何的為天所棄。不僅啟如此而已。湯之伐桀,亦日:“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又日:“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武王伐紂亦日:“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總之,無論哪一方,總是告訴他的部下說:“我們是上天所保佑的,必須順了天意,前去征伐。”他們又是奉了廟主或神像前去征伐的,所以“用命”便“賞於祖”,不用命便“戮於社”。這很可看出古代如何的崇奉神道,或利用神道,無論什麼事,都是與神道有關係的;與一個民族有生死存亡的休戚的戰爭,當然更與神道有密切的關聯了。如果我們讀著《甘誓》(約前2196年)、《湯誓》(約前1777年)及《牧誓》(前1122年)的三篇便很可以看出其中不同的氣氛來,神的氣氛是漸漸的少了,人的氣氛卻漸漸的多了。其為不同時代的東西無疑。不過,像《甘誓》、《牧誓》的寫出,可能要比較晚些。
第二類 文誥書札 這一類《尚書》中很不少,自《盤庚》、《大誥》、《洛誥》以至《康誥》、《酒誥》、《梓材》、《秦誓》皆是。它又可分為二類:一類是公告,即對於民眾的公布,如《盤庚》;一類是對於個人的往來書札,或勸告,如《大誥》、《康誥》、《洪範》。這一類的古代文書,在歷史上都是極有用的材料,更有許多珍言訓語,在文學上也是很可寶貴的遺物。譬如《康誥》,便是一篇懇摯的告誡文書,《大誥》、《盤庚》中的文告,便是兩篇反覆勸諭的又嚴正,又周至的公告。
第三類 記事的斷片 這一類《尚書》中較少,如《堯典》、《禹貢》以至《盤庚》中的一部分,及《金滕》等皆是。《尚書》中的諸文,每有一小段記事(雖然不見每篇中皆有)列於其首,例如《洪範》篇首之“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旅獒》篇首之“惟克商,遂通道於九夷八蠻。西旅底貢厥獒。大保乃作《旅獒》,用訓於王”之類。
綜上所言,可知《尚書》的性質與內容是很不一致的。舊說《春秋》是紀事的,《尚書》是紀言的,《尚書》又何嘗止是紀言而已。
有的人以為《尚書》中的最古檔案是《堯典》。但《堯典》卻明明不是堯舜時所作;它記的是堯舜時代的事,且篇首即大書日“若稽古帝堯”,可見作此文者尚為離堯舜時代很遠的人。(舊釋:“若,順;稽,考也。能順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堯,”完全是不通的。)最可信的最古的一篇文字乃是《甘誓》,但就其明白曉暢的一點看來,至少有後人改寫的痕跡。《禹貢》亦是後人所追記。《甘誓》若果為夏啟時代的作品,則此文之作,蓋在公元前2196年,即離今約四千年。四千年前,中國之有那樣簡樸的文字,並不是不可能的事。埃及、巴比侖諸國,在這時期其文字已是很發達的了。再者,就甲骨刻辭和《盤庚》的文辭看來,在夏代而有《甘誓》的產生,似也是不足為異的事。惟甲骨文以前的文字,即夏代的文字,迄未被我們發現,我們只能將這篇文字作為後代人的記述而已。
《尚書》中最後的一篇文字《秦誓》,則寫於公元前627年。
P16-18
就伏生本的二十八篇而研究之,《尚書》的內容是很複雜的,但大約可分為下之三類:
第一類 誓辭 這個體裁《尚書》裡面很多,自《甘誓》起,至《湯誓》、《牧誓》、《費誓》都是。這是用兵時的鼓勵臣民的話。我們在這些古遠的誓辭中,很可以看出許多初民時代的信仰與思想。譬如《甘誓》,是夏啟與有扈氏戰於甘之野時的誓語,他對於六卿所宣布的有扈氏罪狀乃是“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八個字;(有人據此八字疑其為後人所偽作。但至少當經後人的改寫。)於是他便接下去說:“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稱天以伐人國,乃是古代民族最常見的事。凡當雙方以兵戎相見的時候,無論哪。一方,總是說,他是“恭行天之罰”的,他的敵人是如何如何的為天所棄。不僅啟如此而已。湯之伐桀,亦日:“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又日:“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武王伐紂亦日:“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總之,無論哪一方,總是告訴他的部下說:“我們是上天所保佑的,必須順了天意,前去征伐。”他們又是奉了廟主或神像前去征伐的,所以“用命”便“賞於祖”,不用命便“戮於社”。這很可看出古代如何的崇奉神道,或利用神道,無論什麼事,都是與神道有關係的;與一個民族有生死存亡的休戚的戰爭,當然更與神道有密切的關聯了。如果我們讀著《甘誓》(約前2196年)、《湯誓》(約前1777年)及《牧誓》(前1122年)的三篇便很可以看出其中不同的氣氛來,神的氣氛是漸漸的少了,人的氣氛卻漸漸的多了。其為不同時代的東西無疑。不過,像《甘誓》、《牧誓》的寫出,可能要比較晚些。
第二類 文誥書札 這一類《尚書》中很不少,自《盤庚》、《大誥》、《洛誥》以至《康誥》、《酒誥》、《梓材》、《秦誓》皆是。它又可分為二類:一類是公告,即對於民眾的公布,如《盤庚》;一類是對於個人的往來書札,或勸告,如《大誥》、《康誥》、《洪範》。這一類的古代文書,在歷史上都是極有用的材料,更有許多珍言訓語,在文學上也是很可寶貴的遺物。譬如《康誥》,便是一篇懇摯的告誡文書,《大誥》、《盤庚》中的文告,便是兩篇反覆勸諭的又嚴正,又周至的公告。
第三類 記事的斷片 這一類《尚書》中較少,如《堯典》、《禹貢》以至《盤庚》中的一部分,及《金滕》等皆是。《尚書》中的諸文,每有一小段記事(雖然不見每篇中皆有)列於其首,例如《洪範》篇首之“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旅獒》篇首之“惟克商,遂通道於九夷八蠻。西旅底貢厥獒。大保乃作《旅獒》,用訓於王”之類。
綜上所言,可知《尚書》的性質與內容是很不一致的。舊說《春秋》是紀事的,《尚書》是紀言的,《尚書》又何嘗止是紀言而已。
有的人以為《尚書》中的最古檔案是《堯典》。但《堯典》卻明明不是堯舜時所作;它記的是堯舜時代的事,且篇首即大書日“若稽古帝堯”,可見作此文者尚為離堯舜時代很遠的人。(舊釋:“若,順;稽,考也。能順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堯,”完全是不通的。)最可信的最古的一篇文字乃是《甘誓》,但就其明白曉暢的一點看來,至少有後人改寫的痕跡。《禹貢》亦是後人所追記。《甘誓》若果為夏啟時代的作品,則此文之作,蓋在公元前2196年,即離今約四千年。四千年前,中國之有那樣簡樸的文字,並不是不可能的事。埃及、巴比侖諸國,在這時期其文字已是很發達的了。再者,就甲骨刻辭和《盤庚》的文辭看來,在夏代而有《甘誓》的產生,似也是不足為異的事。惟甲骨文以前的文字,即夏代的文字,迄未被我們發現,我們只能將這篇文字作為後代人的記述而已。
《尚書》中最後的一篇文字《秦誓》,則寫於公元前627年。
P16-18
序言
“了如指掌”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她有一個理想:力圖以全球視野、中國眼光、當代立場,在古今中外的智慧寶藏中精選出一套中國公民人生必備的通識文庫。鑒於“了如指掌”廣泛的讀者中必然有那些可以改變中國將來的年輕人,因而中國文化與傳統也必然是這套文庫的重中之重。於是便有了您手中的這套“大師的國學課”系列叢書。在編輯叢書的過程中,我們一直謹隨錢穆先生的要求。他在其大作《國史大綱》中要求他的讀者——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史不只可為鑑,亦是一種溫醇的愛國情意。“了如指掌”國學館之“大師的國學課”系列正是一套向錢穆先生致敬的叢書。箇中精選都是大師們不故作艱深、不執高頭講義的作品,尤其適合年輕讀者閱讀。我們期望通過這些作品與廣大讀者一道,向中國的文化與傳統致以溫情的敬意。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史不只可為鑑,亦是一種溫醇的愛國情意。“了如指掌”國學館之“大師的國學課”系列正是一套向錢穆先生致敬的叢書。箇中精選都是大師們不故作艱深、不執高頭講義的作品,尤其適合年輕讀者閱讀。我們期望通過這些作品與廣大讀者一道,向中國的文化與傳統致以溫情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