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布江拼布藝術起源於漢朝,盛行於明清及民國時期,是一種流行於民間的原生態造型藝術,而現代大布江拼布繡則在秉承傳統表現手法的基礎上,借鑑其他藝術種類的表現方式,採用現代美術設計理念,加入了現代生活元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被列入郴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布江拼布繡
- 起源:清朝
- 類型:原生態造型藝術
- 理念:現代美術設計理念
製作原料,歷史由來,設計理念,拼布內容,地理環境,藝術價值,保護狀況,活動,傳承,難題,發展前景,
製作原料
大布江拼布繡是一種流行於湘南民間的原生態造型藝術,它以民間隨處可見的碎布和舊衣物為原料,以黑白藍紅黃為主顏色,結合傳承人天馬行空的想像,“以針代筆”,“以線暈色”,精心製作出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藝術作品,傳達內心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歷史由來
說到“拼布繡”這三個字,現在很多人也許會感到很陌生,但說到民間的口水珈和背帶肚兜兜幾乎人人皆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出生的人,一看到這些物品就會勾起無盡的戀舊情懷。
傳統的湘南拼布繡淵源久遠,最遠可上溯至漢宋朝,興盛於明清及民國時期,近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影響廣泛。在原野牧夫長篇小說《紅狐傳》中寫道:“四姨太太送的是一對繡著麒麟送子青緞千底布鞋,一雙七彩絲線挑松竹梅花歲寒三友湘草邊闌金黃閃色護膝,一條雲湘兒綾綢猩紅八寶五彩嵌邊、湘紅絹線滾細金絲帶兒、裡面裝有九繞梅花星銅錢蒲艾紫蘇白蓮花瓣兜肚,上面扎著虎吃五毒的花樣,那繡工針腳的精細令她看得暗暗吃驚,一看便是她親手做的,別人只道細鳳丫頭會繡花,哪裡能趕上她做女紅,且都是當年老太太親手教的。”四姨太太送給二少爺的禮物就是拼布繡,那個時候,拼布製品的流傳和使用,是湘南一帶民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人們或多或少都用過拼布製品,有的自用,有的用於婚喪嫁娶、傳宗接代,有的用來換取零用錢。由於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結合而得以流傳下來。但到了現在,這門古老的藝術幾乎失傳,會拼布的民間藝人已寥寥無幾。
拼布藝術當時不只是作為一種孤立的藝術形態而存在,而是由於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以其獨有的魅力和蘊藏期間的純真情感打動和吸引人們。拼布藝術主要採用那些古香古色的碎布和舊衣服拼製成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在民間的存在形式和使用範圍極為廣泛,常用的有嬰兒用品,如:口水珈——這種手工製品佩戴在幼兒胸前非常好看,還能接住口水、食物湯水等東西,使之不會弄髒衣服;涼箍——也叫涼帽,是幼兒夏季戴的帽子,造型獨特優美。據說這個年齡段的幼兒骨骼尚未長好,頭髮也稀少,因而頭部需要重點保護並防止著涼;背兒包——也叫背帶,是母親背幼兒的專用品,其中的物象一般為吉祥如意,長命富貴等內容。兜肚兒——分為兒童肚兜、成年女子兜肚,面上圖案多為“虎吃五毒”、“長命富貴”、“連生貴子”、“麒麟送子”、“鳳穿牡丹”、“連年有餘”等吉祥圖案,刺繡主題多是中國民間傳說或一些民俗講究,如劉海戲金蟾、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蓮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蟲,大多是趨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題。也有其他成人用品,如:頭巾、圍裙、菸袋、荷包、枕套、鞋墊等等。當地女子出嫁之前要花一兩年時間精心製作這些物品,出嫁過門時作為嫁妝,從娘家到夫家一路展示那些色彩鮮艷、工藝精湛的拼布製品。每經過一處村莊往往引得大眾嘖嘖稱嘆,這時候新娘心裡甜蜜、臉上有光,因為只有心靈聰慧的女人製作的拼布製品才是最精美的。
大布江拼布是湘南拼布繡的一個典型派系,歷史悠久,影響廣泛,特別是手法和構圖別致,有著濃郁的地域特點,三十多年前在永興、資興、安仁、桂東、汝城等相鄰一帶的農村廣泛流傳。但後來隨著改革開放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這門古老而“不值錢”的藝術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甚至接近瀕危。
大布江拼布藝術的傳承人何娟,從小喜歡奶奶的拼布繡,在外面工作了幾年的何娟還是回到家鄉大布江,跟奶奶學起了拼布,手巧心靈的何娟不但跟奶奶學會了基本技法,在表現手法上更借鑑了其他藝術種類的表現方法,加入了現代生活中更加豐富多彩的元素和意象,在這些作品中有更多何娟自己的創意和設計。她秉承了傳統的表現手法,同時借鑑了其它藝術種類如版畫等的表現形式,並採用了現代美術的設計思想,多彩的元素和意象,高檔的布料和繡線,突破傳統的套用領域,使這門古老的文化遺產獨具魅力。
2008年她開始開發、整理和創作拼布繡產品,2011年成立了郴州市娟娟拼布藝術坊,引起了湖南大學文化傳媒的重視,現已初步將大布江拼布繡列為湖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發項目。
設計理念
該拼布藝術秉承了傳統的表現手法,同時借鑑了其它藝術種類如版畫等的表現形式,並採用了現代美術的設計思想,多彩的元素和意象,高檔的布料和繡線,突破傳統的套用領域,使這門古老的文化遺產獨具魅力。
拼布藝術是民間美術的一種表現方式,是歷史發展的產物。這種傳統手工技藝,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是當地老百姓心目中一件再也普通不過的手藝,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拼布製品泥腳粗手的農村婦女幾乎人人會做,只是製作的高低水平不同罷了。這裡的女孩子從小跟著大人用拼布的手法製作衣服、鞋、帽等一些日常用品。做好的成品有的自用,有的用於婚嫁喜慶,有的用來換零用錢貼補家用。可以說那時候拼布手工技藝是女人們的一門生存技能和成家立業之道。
一、構圖飽滿,圖案中的物象之間一般不留空白;在構圖形式上多採用對稱式,均衡式構圖極為少見。
二、用色突奔、大膽,多以黑、白、紅、藍、黃、綠為主,不受概念化模式的局限,色彩對比強烈。比如,人們概念中的月亮是白色的,而大布江的拼布藝術作品中月亮可能是藍色、黃色、橙色、灰色或綠色的。
三、造型洗鍊、誇張。比如,一張娃娃臉上添兩隻三角形的耳朵,加幾根鬍鬚,額頭正中來個“王”字,一隻老虎就出來了。這樣的老虎不僅威猛,可辟邪,同時給人一種親近可愛的感覺。
四、沒有造型藝術中所謂的“三度空間”,只有長寬兩度空間。沒有嚴格的透視要求,焦點透視完全被拋開,只是非常靈活地運用一些散點透視。
五、拼布藝術中的針法巧妙獨特多變,點線非常講究,時而平針,時而散針,還有回針、盤針、卷針、套扣、辮繡、鎖繡和鋸齒繡,但多以平針縫製為主,往往還結合採用一些湘繡技法,這樣使畫面更豐富、更有表現力。
六、線的製作工序和用料也很特殊複雜,採用生長在山地較險要地帶的野生苧麻原材料,經過反覆捶打去皮、泡、洗、曬、手工搓制而成。
拼布內容
大布江的拼布圖案所反映的內容也是非常豐富和純樸的,歸納起來大致可分三個方面:
一是反應人們對生活的祈盼和情感方面的,有民間故事和傳說類,如八仙過海、梁山伯與祝英台、劉海砍樵、七仙女下凡等等;
二是表達主人的願望與祝福方面的,有文字類,如福、祿、壽、喜、雙喜臨門、長命富貴、人壽年豐、招財進寶、龍鳳呈祥,祝願老人健康長壽等;
三是以身邊的事物為表現題材方面的,有花草類,如荷花、石榴、蘭花、梅花等;鳥獸類,如虎、猴、豬、雞、鴨、喜鵲、鴛鴦、龍鳳、蝙蝠、蟲、鳥等等。兒童用品喜歡用老虎、喜鵲、蝙蝠等圖案,取辟邪鎮惡之意;新婚夫婦用品喜歡用鴛鴦戲水、蓮(連)生貴子、鯉魚鬧蓮等圖案,象徵婚姻和諧,期盼家庭幸福美滿,多子多福。
地理環境
大布江位於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東部,地處羅霄山脈東麓,距縣城56公里。四周與龍形市鄉、七甲鄉、鯉魚塘鎮,以及資興市的波水鄉、皮市鄉接壤。全鄉13個行政村,12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4000多人。境內群山疊翠、風景秀麗,日照充足、氣候宜人。據有關族譜史料記載,遠在漢代的時候,就逐漸有人沿便江、永樂江而上,向今天的大布江鄉境內遷移。那時候這裡還是虎狼成群,人跡罕至的茫茫原始森林,直到明清時期才出現相對規模的村落和聚居人群。由於人煙稀少交通閉塞,當地的貨幣和商品流通受到嚴重製約,人們過著刀耕火種、自產自銷、自足自給的生活。因而當時的手工製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生產和社會活動。先民所帶來手工製作的兜肚兒,是女性最早常穿的貼身內衣,也是最初的拼布繡,而且在長期的實踐當中,人們發現用多種不同顏色的布料拼接起來做成兒童的衣服鞋帽等物品很好看,同時還能節約利用一些邊角碎料,這門技術在這裡派上了很好的用場。在此基礎上,人們又不斷實踐和探索,拼出花紋、圖案及刺繡手藝,以表達他們的情感追求以及對周邊事物的認知。拼布藝術就是這樣在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人們的生活也從此變得豐富多彩。
藝術價值
一是它的藝術價值。拼布藝術源於生活來自民間,帶著濃郁的鄉土氣息,並具有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我們知道,任何一門藝術都十分講究個性和特色,嚴格的說,沒有個性和特色的東西就不能稱其為藝術。正因為如此,拼布藝術這支藝術奇葩以它深厚的根基、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強大的生命力在世界藝術之林中脫穎而出。二是它的商業價值和使用價值。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拼布藝術製品是當地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它所含蓋的面很廣,使用量巨大。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以及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出現,拼布製品正在慢慢淡出原有的歷史舞台,大量的民間美術品進入瀕臨滅絕的狀態。 致使以手工方式製作生活用品的人越來越少,原來大布江鄉村村組組、家家戶戶都盛行的拼布技藝,現在只有年長的一些婦女才會做。據初步統計,目前全鄉能從事這一技藝的大多數都是7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現在做起拼布製品來確已力不從心,傳統的拼布技藝正面臨著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現狀。加之原來廣泛流行於民間的一些資料、圖樣、工具早已損毀或流失,拼布藝術的瀕危狀況是非常嚴重的。為此,保護和搶救民間文化遺產工作迫在眉睫。
保護狀況
活動
近年來,永興縣充分挖掘文化遺產,對大布江拼布繡十分重視,並於2009年申報為郴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經過多年的弘揚與發展,如今,大布江拼布藝術已經走出永興山村,在郴州開辦了拼布藝術坊、專賣店。大布江拼布藝術的傳承和推廣有了全新的交流和展示平台。
傳承
大布江拼布繡的傳承人為何娟,又名何雄軍,小名何愛蓮,1979年出生於永興縣大布江鄉虎居坑村。大布江鄉地處大山深處,逶迤清澈的耒水從這裡流向湘江。秀美山川養育了一代代古樸純真的大布江人,也養育了傳承千年的大布江拼布繡。喝著大布江水長大的何娟天生心靈手巧,加之她奶奶、媽媽、姨媽以及女鄰居都會拼布繡,因而她自小就受拼布繡的薰陶,對拼布繡有著一種原始而熱烈的喜愛。
近3年來,作為拼布藝術的傳承人的何娟全身心投入到拼布繡世界裡,在自己簡陋的工作室內,伴隨著孤獨與寂寞,潛心製作出多幅作品。代表作有《母與子》《鄉情》《思》《蝶女》等,這些作品處處透露出湘南的風土人情,樸實而典雅。2009年4月,她的大型版畫拼布《待嫁的新娘》,及其它傳統小裝飾獲全省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設計大賽銀獎。2011年以傳統針法和色彩,並注入我國傳統戲劇京劇氣息元素,創作的拼布作品《京劇臉譜》獲郴州市第四屆“群藝杯”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覽銅獎等。
2011年5月13日至16日,中國文化界的 “嘉年華”——第七屆中國 (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何娟創作的拼布繡作品《時機已到》作為郴州唯一一個參展項目在此次文博會的4號館即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展出,並以其獨特的創意及深刻的寓意而獲得第七屆文博會 “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銅獎。
她最大的想法,就是通過不斷提高自己的拼布技藝,為這門古老的藝術在民間藝術領域爭得一席之地,使之成為湘南大地的一件民間瑰寶。“如果有可能,我還希望在未來,能讓這門民間技藝走向與企業的結合,成為郴州旅遊市場的一個品牌,讓這門古老的傳統手藝得到傳承與推廣。”何娟認為,拼布藝術以身邊的事物,如花、草、蟲、鳥、魚等為表現題材,表達主人的精神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反映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的審美追求和愛好,體現了湘南地區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偉大創造力,對於湘南地區的美術、民俗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難題
大布江拼布藝術保護面臨的諸多問題,主要有:
1、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還不夠,民眾的保護意識有待加強.政府雖然開始逐步重視這項工作,但因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近幾年來才出現的名詞,加之宣傳工作還比較弱,所以人們對這個事物的理解劃分還不是很明確,尤其社會上,許多老百姓還不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概念,更不清楚保護的範圍與內容及如何去保護,全民保護意識不強,對拼布藝術的保護還沒有成為民眾的自覺行為。
2、文化環境令人擔憂,由於社會大環境的變化,老一代拼布藝人逐漸逝去,新一代年輕人對文化的傳承意識不夠強,且大部分農村青年都外出務工,致使拼布藝術的傳承形成現在這樣青黃不接的局面.如何使青年一代對拼布藝術感興趣,培養年輕的傳承人是現階段保護工作的重點。
3、保護隊伍有待強化,對拼布藝術做到深入研究的專職人員太少,而非遺幹部承擔的工作又太過繁雜,對非遺項目的研究工作力不從心以及保護經費的不足等等諸多問題。
針對拼布藝術這些問題現象,應從下面兩個方面入手:
一、制定一系列的保護計畫
1、首先,加大宣傳力度,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引導人們更新觀念提高保護意識。
2、制定五年保護計畫,逐年有計畫有目標的進行保護,確保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
3、加強對拼布技藝的保護,包括對傳承人員的保護,檔案資料、工具和材料的保護以及組織專家學者開展學術研討會等。
4、加強對當地生態和人文環境的保護,包括對環境、資源、交通、旅遊等方面的開發,使之為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
5、加強對拼布藝術的開發利用和智慧財產權方面的保護,包括加強“申遺”和商標註冊等方面的工作,合理利用和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非遺項目,並挖掘具有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形成產業化以達到有效地保護和傳承發展等等。
二、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
1、成立保護機構,並成立保護領導小組,建立一支專業人才隊伍,明確專人抓這項工作,確定領導為第一責任人,非遺專乾負責管理日常工作,同時建立聯繫網路,縣、鄉、村、組四級設聯繫點和負責人。
2、組織年輕人參加技藝培訓班,請老藝人傳授技藝方法,根據現有藝人的分布情況,就近選拔培養一批年輕學徒,採取全鄉統一管理以分散的家庭形式為主的教學模式開展培訓工作。
3、在全鄉範圍內開展宣傳教育工作,營造一種大保護氛圍。
4、每年組織舉辦一次拼布藝術展覽比賽活動,通過活動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學習掌握這門技藝,以達到促進傳統技藝的傳承發展和保護。
5、當地政府應將拼布藝術的傳承發展和保護,以及開發利用作為今後文化工作的重點,制定五年保護計畫。
6、財政要加大資金投入,將拼布藝術的保護納入年初預算,劃撥專項保護經費,保證文化遺產工作的正常開展。
發展前景
在各類藝術百花齊放的今天,拼布藝術作為一門古老而獨特的藝術,還是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的。自1998年以來,共有100多幅作品入選省、市、縣級美術作品展覽。王英、曹曉柏製作的拼布藝術品曾遠赴日本展出並獲獎;巫有容、曹杏蘭有多幅作品入選湖南省民間美術作品展覽,併到香港展出。隨著國家對非遺文化工作的重視和宣傳力度的加強,以及拼布作品對外的展示,部分年青人也開始對拼布藝術產生興趣。如大布江女孩何娟,出生於七十年代末,自幼受當地民間拼布藝術的薰陶,格外喜歡家鄉的拼布,秉承祖先的技藝,在離鄉多年返回故里時,家鄉拼布藝術的這份情與愛再次點燃了她的夢想,於是決意留在家鄉放飛自己的夢想,實現自己的願望,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精心製作的拼布作品《待嫁的新娘》獲全省大學生“挑戰杯”設計大賽銀獎,2011年以傳統針法和色彩,並注入我國傳統戲劇京劇氣息元素,創作的拼布作品《京劇臉譜》獲郴州市第四屆“群藝杯”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覽銅獎等。不久,又將自己創作的拼布繡作品《時機已到》作為郴州唯一一個參展項目在深圳舉行的第七屆中國 (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的4號館即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展出,並以其獨特的創意及深刻的寓意而獲得本屆文博會“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銅獎,從而成為被社會公認的“大布江拼布繡傳承人”。這些新鮮血液的注入無疑給大布江拼布藝術帶來了新的生機和希望。
如果以一種新的發展空間來傳承和發展大布江拼布藝術,使之具有藝術化生產化市場化於一體的保護,比如,把大布江拼布裝框以藝術品的形式來表現,做成牆上掛的藝術品登上大雅之堂。也就是說擴大使用範圍,提升文化藝術內涵,把用傳統元素做成的壁掛、挎包等之類的拼布作品用於饋贈親友、裝飾居室和收藏紀念,走進千家萬戶的廳堂臥室、賓館、酒店,乃至走向全國城鄉和世界各地。這樣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它、學習它、研究它。大布江拼布藝術定能煥發出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