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大工山銅礦遺址面積約400平方公里,從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1279年,南陵大工山銅礦從西周到南宋,延續時間長達兩千餘年,其采冶、煉銅十萬餘噸,可供打造百萬件的青銅器。銅在戰國時期是極具戰略意義的物資,南陵銅質優量大。據史料記載,楚國在消滅越國之後,旋即在皖南設定“陵陽郡”,所產銅材被譽為“陵陽之金”。
1984年開始,南陵縣文管部門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在大工山一帶的地表存有大量陶片,甚至連農民的菜園地里都有,還發現多處疑為人工開鑿的坑道以及多處古人生活及燒烤的痕跡。南陵縣文管所將這一發現逐級上報,引起了蕪湖市、安徽省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198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根據南陵縣文物普查情況對南陵境內這些發現進行了專題調查和複查,最終確定了它就是湮沒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銅冶遺址。
1987年開始,安徽省銅陵市文物部門先後多次對鳳凰山銅礦遺址進行搶救性清理髮掘,清理出多處古代採礦井巷和一批採掘生產工具,並在附近相繼發現了不少採礦和冶煉遺址。
遺址特點
大工山銅礦遺址包括塌里牧銅礦遺址、江木沖冶煉遺址、劉家井冶煉遺址、破頭山採礦遺址等。塌里牧遺址位於大工山西北部,距縣城18公里,與另一處古銅礦遺址江木沖遺址隔山相守。塌里牧遺址西面毗鄰銅陵市,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是一處集採礦、冶煉為一體的自漢至宋代時期的遺址。發源於大工山的江木沖河流經遺址東側,匯入繁昌黃滸河,由荻港入長江。
文物遺存
1991年10月至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陵縣文物管理所組成的考古工作隊,對南陵縣大工山區西邊沖古銅礦遺址進行發掘。發掘揭露面積400平方米,發現春秋時期煉銅爐5座,其中1號爐的爐基結構清楚,爐缸、風溝、渣坑保存完好。爐西側有一座用石塊壘築的房基,長3米,寬4米,是當年用以休息和堆放冶銅器材的工棚,爐前有一片開闊地,是爐前工的操作台,操作台下是一個深3米的大渣坑,用以存放煉銅的棄渣。在操作台的東側,發現了一塊用於鑄造青銅工具的石范,其型腔清晰光滑、澆口明顯。在2號爐東側的灰坑裡,發現了大量陶器殘片,可辨認的器形有夾砂陶盆形鼎、高足鬲、印紋陶雙耳罐、泥質陶高柄豆、原始青瓷碗等春秋時期的生活用具。發掘過程中還發現了銅礦石、小銅塊、小鉛塊、小件銅器和石球、礪石、石臼、塔形銅渣、木炭等冶銅生產的原料、燃料和工具。
銅陵市的木魚山、
金牛洞,南陵縣的江木沖、塌里牧四處,發現一批西周、春秋煉鋼豎爐,唐宋礦石焙燒窯、圓形煉銅地爐,漢唐地下採礦場等重要遺蹟,出土銅錠、銅器、鐵器、陶器等物。
文物價值
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的發現,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它不僅為尋找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丹陽銅”產地提供了重要線索和物證,而且為探索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青銅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研究中國古代採礦、冶金技術的歷史進步,以及當時的社會經濟史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銅礦的大規模開發,是皖南地區青銅文化得以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動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以大工山、鳳凰山為中心的南陵、銅陵、繁昌等地先後發現周代采銅礦井遺址和銅冶煉遺址數十處,時代最早可達西周。這一區域內還分布著眾多西周至春秋時期的遺址,同時這裡也是土墩墓分布最密集的區域,如此繁盛景象的出現,說明皖南地區在周代江南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應占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地位。
文物保護
1996年11月,南陵縣大工山銅礦遺址和毗鄰的銅陵鳳凰山銅礦遺址一起被國務院批准為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為加強遺址保護,銅陵市文物局委託安徽省文物保護中心編制了鳳凰山銅礦遺址總體保護規劃工作計畫,並正式向國家文物局申請保護規劃編制立項。2013年10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批覆同意鳳凰山銅礦遺址保護規劃編制立項。同時,銅陵市委託專業規劃編制單位,聯合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做好鳳凰山銅礦遺址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
2018年,銅陵市啟動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標誌碑、界樁製作以及環境整治項目招標工作。對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與工業遺產規劃編制項目。推進國保單位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和浮山摩崖石刻的保護規劃編制;積極開展《銅陵市歷史建築與工業遺產保護規劃》編制工作。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省主場活動啟動儀式6月9日舉行,安徽首批6個省級考古遺址公園集中揭牌,其中包括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
歷史文化
據史書記載,漢代產銅地不少,相對於全國各地設定的37處鹽官、48處鐵官而言,當時政權只在丹陽設了一處銅官,丹陽銅官在漢代青銅文明、青銅工業上的地位由此可見。丹陽有銅山,“銅山在繁昌縣東南五十里,出好銅,古所謂丹陽銅”。據《史記》、《漢書》記載西漢政權曾設的銅官於今天的銅陵銅官山下,鳳凰山地區發現的西漢時期的銅礦采冶遺址,很可能就是屬於當時銅官管轄下的一個地區性采冶場所。還有一些刻有“銅出丹陽”的銘文鏡。“漢有善銅出丹陽”,當時最好的銅在丹陽。丹陽曾是古地區名,又稱“丹陽郡”,銅陵地區西漢隸屬於“丹陽郡”,以今天的行政區劃看,其轄區包括安徽池州以東,江蘇句容以西,北至長江南岸,南抵浙江安吉一帶,大致包括了今天的宣城地區。皖南古代銅礦生產的銅原料大致有三個去向:銅原料外運、就地加工、在礦區附近鑄錢。從《六安出土銅鏡》、《皖江漢魏銅鏡選粹》等公開發表的資料看,皖南完全有可能是戰國漢魏時期銅鏡的一個鑄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