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峨寺

大峨寺

峨眉山大峨寺緊挨聖水閣之後,遙不及百步。因寺前原有一巨石橫臥,唐代著名道學家呂岩題“大峨”二字,為後來寺名之依據。唐大曆年間(約公元772年)太常博士仲子陵曾結廬於此,勤於耕讀,並寫出了《幽蘭賦》,該地因而名聲大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峨眉山大峨寺
  • 地理位置:四川峨眉山
大峨寺概況,禪院組成,大峨寺詩詞,

大峨寺概況

大峨寺始建於明初,萬曆年間稱福壽庵,清初重建後名大峨庵。康熙中期峨邊參將李楨捐資擴建,變庵為寺。乾隆之際又擴建,數重殿宇,氣勢恢弘。康熙帝曾賜有“洗缽泉初暖,焚香晚更清”聯,為寺中之寶。清光緒年間圓明和尚又擴建殿宇數重,樓閣廊廡,崇宏無匹。寺周有許多文人墨客題刻,後面原有三石,其一石名“棋盤石”,傳為醫藥家孫思邈與白水寺高僧茂真在此對弈,“中和”二字由明代詩人高光題,意出《禮記?中康》:“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此意高度慨括了儒家中庸思想的主要內涵。
民國29年(公元1940年)普智上人云游歸來,率徒行願,振興寺院,時屬大峨寺下院。寺院前有一塔,傳為隋代智者大師衣缽塔。殿前有清澈泉水從石下流出,泉旁巨石上有“大峨”二字,相傳為呂洞賓所書,“福壽”二字傳為陳摶所書,“神水”二字是明代洪武年間僉都御使張景賢所書。另有“神水通楚”、“雲外流春”、“靈陵太妙之天”等碑刻甚多。
大峨寺
臨濟宗第三十一世破山禪師(1597~1666)曾經在此傳法。
寺後原有一株古松,虬枝龍鱗,高十餘丈,每晚有天鵝飛來,夜宿古松枝上。古松今已不存。
距寺不遠,有兩名石,一名“歌鳳台”,為春秋時楚狂陸通夫婦結廬隱居處。一名“升仙石”,為後漢高士瞿君武,在峨眉山中得道後,在此石飛升而去。
大峨山潮
在大峨寺舊址前去不遠處,有一座“響水橋”(即百福橋),這裡有一種奇怪的自然現象:有時候走在橋上便聽到一種似海水澎湃的聲音,從上方山谷中“荷荷……”而下,起伏如潮湧,由遠而近,似夾卷狂風暴雨而至。人們疑是山洪瀑漲。其實天色並無變化,更沒有下雨,橋下仍是涓涓細流,哪來山洪呢。約兩三分鐘後,聲音由大漸小,逐步恢復平靜,當地人稱這種聲音為“山潮”。
大峨寺
農民有諺語說:“大潮之後有晴天,小潮過後雨綿綿,久久不潮必乾旱,三潮三息是豐年。”明代峨眉進士高光還作有《山潮賦》。朋友,倘你有幸,可能聽到這奇特的“山潮”。

禪院組成

聖水禪院由包括大峨寺在內兩座寺院組成
聖水禪院原名神水庵、神水閣,由純陽殿前行2里便到寺院,海拔870米。神水閣於2004年改名為“聖水禪院”。禪院包括了以前的大峨寺,兩個寺院連成一體,成為峨眉山中段山區一座宏大的比丘尼叢林(尼姑庵)。  聖水禪院有五重殿宇,全寺的殿堂和附屬房屋全系木製結構。
禪院原為明代安慶巡撫吳用先的舊居,因周圍“修竹萬竿”,有“水竹色相繞,碧花動軒楹”(唐,孟郊《旅次洛城東水亭》)的意境,取名“水竹居”。明萬曆末年(約公元1619年),因水竹居前有“玉液”神水,遂改宅為寺,名“神水庵”。寺院前有一塔,傳為隋代智者大師衣缽塔。

大峨寺詩詞

大峨寺溯黑龍溪至洪椿坪
——現代·朱契
奇險稱三峽,艱難說棧道
惟有峨眉黑龍水,實兼二者之神妙。
長瀑流恬恬,天風吹浩浩。
況復窮陰兼積雨,飛濤?薄銀河倒。
激流渡洪濤,攀援愁猿鳥。
寒泉清澈骨,斷岩響鳴筱。
鐵壁忽橫木,四山相圍抱。
阻絕疑無路,一線通窈窕。
上有懸岩千仞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怒潦。
僅賴棧道兩相連,深山幽絕行人少。
雲影忽開闔,嵐光現縹緲。
橫絕象鼻嶺,始上天池道。
夜來鐘磐定,松濤時相繞。
一枕風雨聲,幽眠不覺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