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鄉(雲南省瀾滄縣大山鄉)

大山鄉(雲南省瀾滄縣大山鄉)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轄鄉。位於瀾滄縣城東北部,東北與瀾滄江為界,與景谷縣半坡鄉隔江相望,東南接壤謙六鄉,西南與東河鄉接壤,西與上允鎮交界,西北與富東鄉相連。海拔在750米——2489米之間,距離縣城158公里,屬亞熱帶山地季風立體氣候,全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適宜種植各種糧食作物和油茶、茶葉、咖啡、核桃等經濟作物。

全鄉國土面積233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委員會、104個自然寨、152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6281人(2017年),轄區內居住著漢、拉祜、彝、布朗、回、苗等多種民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山鄉
  • 外文名稱:Da shanxiang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雲南省瀾滄縣
  • 電話區號:0879
  • 郵政區碼:665600
  • 面積:233平方公里 
  • 人口:16281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瀾滄江
  • 車牌代碼:雲·J
  • 海拔:1500米
基本情況,歷史沿革,地理位置,特色物種,經濟建設,產業發展,街道建設,水資源,電力建設,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扶貧工作,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保健,文明建設,

基本情況

大山鄉位於瀾滄縣城東北部,東北與瀾滄江為界,與景谷縣半坡鄉隔江相望,東南接壤謙六鄉,西南與東河鄉接壤,西與上允鎮交界,西北與富東鄉相連。海拔在750米——2489米之間,距離縣城158公里,屬亞熱帶山地季風立體氣候,全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適宜種植各種糧食作物和油茶、茶葉、咖啡、核桃等經濟作物。
全鄉國土面積233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委員會、104個自然寨、152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6281人(2017年),轄區內居住著漢、拉祜、彝、布朗、回、苗等多種民族。

歷史沿革

大山鄉
清代設大山、芒海兩土守備管轄,民國時期分屬邦海、大嶺兩鄉。1950年設立大山區,1958年併入東河區,1984年將東河區所轄半坡、大山、油榨房、平田、芒海、南德壩、南美、南丁、團山9個鄉劃出置大山區。1988年改為大山鄉,並將南丁村劃歸富東鄉,所轄行政村減為8個。2000年村公所為村民委員會。2005年全鄉轄8個村民委員會,104個自然寨,152個村民小組,有漢、拉祜、哈尼、彝、傣、布朗、回、白、苗10個民族雜居,共4379戶,17974人,其中,農業人口4198戶,17523人,少數民族11563人,占總人口67%,主要少數民族拉祜族6044人,彝族4028人,人口出生率7.4‰,死亡率7.2‰,人口自然增長率0.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6人。2017年,常住人口16281人。
大山鄉

地理位置

全鄉土地總面積為233平方公里,地勢西高東低,山區、半山區占全鄉總面積的99%。最高海拔2489米,即西北部白石頭尖山主峰。最低海拔750米,位於南德壩涼水箐。主要河流有茫海河,位於大山鄉中部,因流經芒海而得名,發源於富東柏木箐山北面,自西向東流經富東鄉黃藤、大山鄉團山、芒海等地,注入瀾滄江,全長40公里,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大山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山地季風立體氣候。全鄉基本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小麥、蠶豆、豌豆、薯類、花生等糧食作物和油茶、茶葉、甘蔗、水果、咖啡、核桃、板栗、竹木等經濟作物。
大山鄉

特色物種

全鄉有林地面積16.86萬畝,森林覆蓋率39.6%,主要樹種思茅松;經濟林木主要有花椒、草果;可食用野生菜有水香菜、芹菜、遮耳根、蕨菜等;菌類主要有乃漿菌、馬屁泡、牛屎菌、大紅菌、松樹菌、辣菌等;礦產資源有鐵、錳、錫、銅、鉛、鋅、石灰石、花崗岩等。
大山鄉

經濟建設

經濟以農業為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在建立和完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同時,鄉黨委、政府在以農業為主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符合全鄉發展的新路子,逐步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茶葉、乾果、咖啡、畜牧業、林業。制定了走以糧為主,林、茶、果、畜並舉之路,統籌兼顧謀發展,使農村經濟收入逐年增長,收入結構單一的狀況有了一定的改變。2005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2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4元。
大山鄉

產業發展

農業是大山的基礎產業,近幾年來,鄉黨委、政府立足本鄉的實際,積極探索符合本鄉發展的路子,以促進農民增收為重點,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任務,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加快品種改良。2003年在平田村引進冷涼山區良種繁29號、繁31號、滇系10號示範成功,3個品種平均單產526.69公斤。2004年在全鄉8個村的冷涼山區擴繁種植5000畝,農業科技得到了不斷加強,提高了糧食單產,品質也得到了提升。全鄉實有耕地面積41002畝,其中水田16233畝,旱地24769畝,人均占有耕地2.38畝,2005年全鄉糧食播種面積44871畝,總產758萬公斤,比2000年增長155萬公斤,增長25.7%,人均有糧369公斤。
大山鄉(雲南省瀾滄縣大山鄉)
畜牧業是大山鄉的主要產業,抓住市場、良種、飼料和防疫四個關鍵環節。積極爭取專項養豬示範項目和小額信貸資金,培育養殖大戶,以此帶動畜牧業的發展。2005年,大牲畜存欄9983頭,其中能繁母畜3507頭,出欄1096頭;生豬存欄12872頭,其中能繁母豬1456頭,出欄5083頭;羊存欄3122隻,其中能繁母羊1474隻,出欄783隻;養蜂1411箱。肉類總產量495.6噸,禽蛋總產量19.5噸。
林業方面,人工造林面積3.034萬畝,飛播造林7590畝,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13968.76畝。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制定一系列措施,實行“以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加強防火宣傳教育,戒嚴期內實行24小時值班。
由於受地理、交通等條件的限制,鄉鎮企業發展比較緩慢,2005年全鄉共有鄉鎮企業數39戶,涉及的門類有種植業、工業、商業、餐飲業、服務業。從業人員172人,固定資產192萬元,總產值73萬元,總收入122萬元。
大山鄉(雲南省瀾滄縣大山鄉)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集市貿易、零售、飲食服務等都得到健康發展。全年完成農副產品採購總值551.37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40.5萬元,集市貿易額550萬元,實現利稅3.2萬元。境內盛產竹編簸箕、篩子、背簍、篾笆和銅鍋酒,產品銷往思茅、孟連、勐海等地。

街道建設

採取上級補助、機關職工和農民籌資的辦法,共投資85萬元建成寬為5~12米、長800米的文明街道,集市貿易是益活躍。主要街天有:大山街,5天一街,趕集人數多達上萬人。此外,還有5天一街的南德壩街、7天一街的平田街、分別於農曆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趕的芒洪草皮街(位於大山、東河兩鄉交界處),以及農曆每月十四日趕的三鍋樁草皮街(稱為十四街),農曆每月十五趕的歇馬場草皮街(稱為十五街),分別於農曆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趕的平田後山草皮街(稱為十八街),農曆每月十六日趕的團山後山草皮街(稱為十六街)。這些集市主要進行農副產品和畜牧交易,其中較大的芒洪街、歇馬場草皮街和平田後山草皮街,趕集人數多達3000~4000人。
大山鄉(雲南省瀾滄縣大山鄉)

水資源

較為豐富,1978~2005年共投資428萬元、投工2.44萬個,建成各類農田水利工程82件,建成人畜飲水工程71件,解決了3385戶,14256人,9746頭大牲畜的飲水問題,2005年全鄉共有大小溝渠631條,全長1484.4公里,其中3公里以上的有27條,小型水庫1座,容量25萬立方,有蓄水池207個,容量1490立方。有效灌溉面積10738畝,增加旱澇保收面積1867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萬畝,農田水利化程度為66%。
大山鄉(雲南省瀾滄縣大山鄉)

電力建設

1978~2005年,總投資148萬元。2005年止全鄉有4個村的37個自然寨2037戶,10185人用上電。大山鄉芒海河電站始建於1979年8月,1983年完工輸電,總裝機容量為115千瓦,是由地區財政撥款,民眾投工投勞建成的一個鄉村集體企業,累計投資58萬元,其中:財政撥款23萬元,貼息貸款10萬元,政府投資4萬元,民眾投工投勞折合21萬元。至2002年止電站擁有固定資產69萬元,年均發電量16萬度,年均銷售收入8萬元。2002年,該鄉藉助農網改造之機,把芒海河電站無償劃歸縣電力公司管理,其經營管理得到良好發展。2005年芒海河電站發電量達20多萬度,銷售收入20萬元,擁有固定資產110萬元。
大山鄉(雲南省瀾滄縣大山鄉)

交通運輸

1978~2005年,以民辦公助的辦法,投資96.8萬元,投工投勞22.59萬個,新開挖鄉村和村寨公路150.6公里,修復和改善鄉村公路71公里。2005年,全鄉通車裡程達358.1公里,其中縣鄉公路158公里,鄉村公路78公里,村寨公路33條,122.1公里。共有大小車輛78輛,其中汽車2輛,農用車4輛,拖拉機72台。
大山鄉(雲南省瀾滄縣大山鄉)

郵電通訊

不斷發展,1999年1月開通了程控電話和尋呼台,2002年開通了行動電話,2005年全鄉通電話的村有2個,分別是大山村和芒海村。實有話機數160台,上網10戶,其中單位6戶、個人4戶,行動電話用戶400戶。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60萬元。

金融保險

2005年全鄉財政收入12.7萬元,總支出499萬元;銀行各項貸款餘額112萬元,存款餘額665萬元,人均儲蓄存款370元。

扶貧工作

取得明顯成效。扶貧工作以政策與扶貧項目建設為契機,認真打好扶貧攻堅戰,組織實施整村組扶貧、安居工程等各項扶貧工作建設。完成重點村項目建設2個;完成溫飽示範村和“七十八”工程項目建設4個;完成茅草房改造1082戶,受益人口達9249人;完成人畜飲水工程項目建設71件;完成沼氣建設900口;完成坡改梯項目建設3856畝;完成鄉村公路改造22公里,受益5個村委會;完成農網改造輸電線路63公里。通過扶貧項目開發建設,交通、電力等各項基礎設施得到加強,人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人民人均純收入逐步增加,人民民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大山鄉(雲南省瀾滄縣大山鄉)

教育事業

不斷推進,2005年全鄉共有學校20所(其中鄉級中學1所,共有9個教學班,鄉中心完小1所,村級完小3所,村小5所,教學點10個,共有6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812人,其中中學生365人,有教職工152人。中學入學率80%,升學率為100%,鞏固率為95%;國小入學率為98%,鞏固率為97.75%。2000年實現了普及六年制義務教育。

文化事業

文化站建於1983年,文化站、廣播站於2003年體制改革合併為一個站,即文化與廣播站,現有農村文化室8個。1998年建起有線電視網,2005年可收視節目14套,8個行政村均安裝了模擬電視接受器(每村一台),安裝村村通電視收視用戶280戶,電視機共有1871台。農村文體活動較為活躍,逢年過節跳三腳歌的隨處可見,鄉文化站經常組織文藝演出隊到各村巡迴演出(三下鄉活動),連續4年舉辦“五四”籃球運動會,農民文化生活日益活躍。

醫療保健

工作有新突破。幾年來,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衛生條件。2005年全鄉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8個,各類醫務人員24人(其中鄉村醫生16人)。鄉衛生院設11個科室,有病床10張,有B超、X光機、心電圖等醫療設施。臨床診斷、內外科、婦幼保健、衛生防疫等業務能正常開展,年業務收入為6.95萬元。2005年起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12987人,參合率為74.56%,農民就醫條件有了進一步改善。

文明建設

鄉黨委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積極開展創建“十星級”文明戶活動,注重引導民眾提倡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至2005年全鄉共評出各星級文明戶1768戶。積極開展創建安全文明小區活動,半坡村新城小組被評為為“縣級文明村”,鄉中學被評為“縣級文明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